魚病症狀治療完整篇

jeremychen

💎💎🏆🏆🏆
註冊時間
2002/05/24
文章
10,862
按讚
279
經驗點數
10,306
金幣
848
[這篇文章最後由jeremychen在 2004/03/25 12:35pm 第 1 次編輯]

首先談談魚類致病因子
一.環境因子:
1.水質不良,(NH3,NO2過高它能影響紅血球失去運輸氧的能力,和傷害生物的器官,在海水系統當中因為cl離子會比no2離子更容易被魚吸收,所以no2毒性比淡水低很多,而NH3氨有劇毒,NH4銨毒性輕微。兩者的相對含量,與水的pH有關。pH每上升1.0,NH3的含量升十倍。Ph7時有99.7%NH4,0.3% NH3;pH8.4時有84.7% NH4,15.3% NH3所以海水系統中氨毒性比淡水中性或酸性水高很多,很多人都測試no2濃度其實是養淡水的觀念,海水系統不適用。有機氮廢物高會成為寄生蟲與病原菌的溫床,如殘餌,糞便,底砂中的污泥.在此稍做說明一下,原蟲一般附著在沙子,缸璧,塑膠上生活,捕食生存於水中的多種微生物(細菌類),這是牠通常的生息型態,寄生於魚的表皮部分則是變異形生息型態,魚的皮膚上會產生炎症,而隨著蟲體數的增加,皮膚組織逐漸遭到侵蝕破壞,而露出肌肉,除此之外,還會間接地受到細菌類的感染,水溫高時,繁殖會很旺盛,形成的幼蟲會分裂游泳,而傳染至其他的魚體上小擦傷或錨蟲刺傷的不處理,如果未分泌表皮黏液,很容易感染以大腸菌為首的各種細菌,同時迅速地繁殖起來。這些地方成為原生動物類絕佳的採食場所。在種種的資料顯示,有機氮廢物高的水體,非常容易大量繁殖寄生蟲造成嚴重感染,所以水質的優良與否不應該只是測量無機氮廢物NH3或NO2來斷定,而是有機氮廢物的含量也須處理,處理的方式分兩個方面,高效率的蛋白除沫機可以處理微細的有機氮廢物,不使用抽底砂系統,而在底缸或其他過濾加一道細白棉前置過濾隔除較大形的有機氮廢物,常常清理這道白棉可有效控制有機氮廢物的含量)
2.不適合的水溫,ph,比重...過高或過低都不宜
3.其他有毒物質,如重金屬污染(根據水試所的研究,銅離子會抑制酵素系統,降低免疫力,很容易造成孤菌感染),或其他有毒物質如殺蟲劑,硫化氫H2S.
4.溶氧過低,造成魚類生理代謝的影響...
二.病原:
細菌、病毒、黴菌和寄生蟲。寄生蟲大致區分為體內和
體外寄生蟲二種.
三.生物體;宿主
魚體本身的緊迫,如捕撈,魚種衝突,轉換環境...造成免疫力下降,抗病力減低...
所以要把海水魚養的健康則要把上述的致病原因作一個通盤了解,針對各個問題予以解決,以下則以病原為重點來做詳述
大多數病原都屬水中常在的型態,比方說細菌黴菌病毒根本無法完全從水體中排除,除了寄生蟲比較容易排除,而寄生蟲的感染造成的魚類死亡佔了百分之80以上,而體外蟲造成的死亡又佔了約8成以上,所以先就體外蟲作詳細的論述...
 
寄生蟲感染(體外蟲)種類
一.原生動物門
1.白點纖毛蟲
病原體亦為纖毛蟲。可分成淡水性白點蟲及海水性白點蟲,分別侵害淡水魚及海水魚,二者在形態及生活史上相似,不過海水性白點蟲病原性較淡水性白點蟲為強,經常造成海水魚類大量死亡,是海水魚類重要疾病之一。寄生期之蟲體為卵圓形,體表有短纖毛,大核呈馬蹄狀;;小核呈圓形。寄生部位主要在皮膚、鰓、鰭等部位。當大量寄生時因蟲體鑽入皮膚下而形成小白點。本蟲因可造成鰓部表皮細胞異常增生而肥厚,甚或壞死,所以會導致呼吸困難以及無法調節滲透壓而死亡.
2.卵圓鞭毛蟲
是魚類常見的寄生蟲。病原體為植物性渦鞭毛蟲。其仔蟲具雙鞭毛,不過遇宿主後則靠其吸附器侵入組織內,隨即鞭毛消失。本病發生之水溫一般是在23-27℃。海水性卵圓鞭毛蟲主要寄生在海水魚的鰓瓣,也可在皮膚上發現(通常皮膚上出現時已經是重症,鰓部已經嚴重感染);淡水性卵圓鞭毛蟲則先以皮膚為主要寄生部位,然後再蔓延至鰓部。一般寄生在皮膚尚不致造成魚體死亡,但若大量寄生鰓部,則易造成呼吸障礙而使魚體死亡一般重度感染病例之治療效果極差。由於蟲體營養期會在感染部位形成微小白點,蟲體活動性不若白點病纖毛蟲強.
3.車輪蟲
本蟲主要侵害淡水或海水魚之鰓部,至於體表亦可為本蟲之寄生部位。車輪蟲為纖毛蟲類,體成覆碗狀或扁平皿狀。其口溝兩緣具有兩列平行密生纖毛。本蟲具齒環構造,其所造成之機制性刺激,會使寄生部位的細胞產生大量黏液甚或壞死。所以當鰓部寄生時,鰓組織之呼吸功能會受到大量黏液之影響而阻礙。病魚常因缺氧而浮頭,攝餌量亦降低。在水質變壞,溶氧大量減少時,則易發生大量死亡。由於病魚組織會有損傷,因此易發生二次感染,使病情更嚴重。病魚外觀上通常無明顯病變,大量寄生時,於寄生部位會有大量黏液.
4.鐘形蟲、杯形蟲
原體屬周纖毛蟲類。二者都呈杯狀或吊鐘狀,惟杯形蟲無柄而鐘形蟲有柄狀構造。具大核及小核。寄生部位為體表及鰓,大量寄生時會造成呼吸功能障礙,而使魚死亡。
5.斜管蟲
病原體為纖毛蟲。由腹面觀察蟲體呈卵圓形後端稍凹,側面觀察則背凸腹扁,僅腹部具纖毛,大核呈球形。寄生部位為體表及鰓,感染部位黏液分泌量大增,所以對呼吸有影響.
二.扁形動物門
1.指環蟲及擬指環蟲
本症病原體為單殖類吸蟲,終其一生只有一個寄主。指環蟲及擬指環蟲後端都有大吸盤,盤上有大錨鉤及小鉤,二者可由這些後吸盤上的鉤狀構造來區分。
指環蟲常見寄生於魚類的鰓、鰭及皮膚,而擬指環蟲主要寄生鰓部。少量寄生尚不足危害魚體,但若大量寄生時,則會刺激鰓部表皮細胞分泌黏液及鰓薄板愈合,導致呼吸困難。本症易合併感染其他傳染性病原.大量寄生時,病魚鰓部顯著浮腫,鰓蓋張開,鰓絲暗灰色,摩擦身體,收縮鰭葉,體色變黑,離群緩慢獨游,不攝食,逐步瘦弱而死亡。發病原因是由於指環蟲用錨鉤和小鉤鉤住魚的鰓組織,並不斷在鰓上活動,破壞鰓絲的表皮細胞,刺激鰓黏液細胞分泌過多的粘液,阻礙呼吸,呼吸急促,發生浮頭,從而影響魚的正常代謝作用,甚至缺氧死亡.
2.三代蟲
三代蟲為雌雄同體,與指環蟲的主要區別為三代蟲係營胎生生殖,剛產出之幼體已具有成蟲之特徵(即胎兒體內又包容另一小胎兒),所以稱之為三代蟲。傳染方式主要為接觸傳染,另一方面,當三代蟲離開宿主後,能在池底爬行,或隨水流到處飄流,遇到適當宿主,便重營寄生生活。侵害鰓部後會對魚體造成嚴重的傷害並破壞鰓部組織,蟲體在鰓部自由移動時會造成無數的傷口,容易併發二次性細菌感染導致鰓部潰爛,並且由於蟲體本身機械性的蠕動,會刺激鰓部分泌大量的粘液,大量的粘液覆蓋住鰓絲,將影響魚體正常的呼吸作用,導致魚無法有效地利用水中的溶氧,症狀魚體褪色變蒼白、鰭下垂、末端捲曲裂開、黏液增加、體表出現小血斑、呼吸急促、行動遲緩、浮於水面,發生症狀不處理將會使病魚快速死亡,且魚群會持續死亡。
三.節肢動物門:
1.魚蝨
魚蝨為常見之甲殼類外寄生蟲,蟲體大而扁平。當寄生在魚體體表會用其口器撕裂魚的皮膚,又可分泌細胞溶解性毒素以及吸取魚血液所以易造成魚體虛弱、皮膚糜爛、出血。二次感染常使病情轉劇。魚被侵害時,常造成大量死亡.
2.錨蟲
為甲殼類、淡水及海水魚皆有感染病例。蟲體細長如針狀,外表看起來像蠕蟲。寄生時利用其頭部錨狀附體,穿入魚體至肌肉層。由於錨蟲破壞魚體皮膚,因此亦造成其他病原體之二次感染,造成感染魚的大量死亡。至於若發生其它病原體的二次感染,則應同時治療.
PS.以下是體外寄生蟲的正確分類
1.原生動物門:如植物性鞭毛蟲綱的卵圓鞭毛蟲(也是藻類的一種喔,神奇吧~~),緣毛亞綱之車輪蟲,纖毛蟲綱的白點蟲...
2.扁形動物門:如單生綱之吸蟲類的指環蟲病或擬指環蟲...
3.節肢動物門:如甲殼綱鰓尾亞綱魚蝨目的海水魚蝨,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橈足亞綱魚錨蟲目的錨蟲.....
4.環節動物門:如水蛭....
體外蟲症狀與治療
體表症狀:
寄生於鰭部時,會導致鰭部及尾部潰爛、及粘液大量增加的現象,當寄生於皮膚時會導致鱗片脫落、皮膚泛紅潰爛等病症,或黃白色的粘質塊狀物,鱗片剝離,真皮壞死,肌肉露出潰瘍,蒙眼,以上都是細菌性二次感染的症狀,白點蟲會有約0.5mm的白點,卵圓蟲會有如針尖般的小白點,錨蟲要成蟲後期才看的到,約0.5公分到1公分的細長咖啡色蟲體,魚虱跟指環蟲成蟲約0.5公分,但因蠻透明的不容易看的清楚.
行為症狀:
寄生於鰓部時,會嚴重破壞鰓部組織,並且由於蟲體機械性運動的刺激,會導致鰓部大量分泌粘液,造成呼吸障礙,呼吸急促,或鰓蓋一邊緊閉,只有一邊開合,錨蟲寄生魚口腔內會造成無法閉合呈現開口症狀,魚虱寄生時因會分泌毒液刺激體表,會呈現極度不安定的狀況狂游暴衝朝向粗糙物體磨擦,魚體瘦弱,拒食或食慾減退.
治療方式:
絕大多數寄生蟲爆發嚴重感染的原因跟養殖密度,魚體緊迫,水質不良有關,而病原蟲幾乎是絕對存在於任何水族館的水中,所以任何新魚入缸都很有可能將病原移入,只要條件合適即能大量繁殖造成嚴重感染,而絕大多數的水族箱的養殖密度都很高(除非你能提供天然海域的空間,那就不用擔心嚴重感染了)因為海水成本較高而沒有常換水造成無機鹽纇如no3很高(NO3高是部分原蟲大量繁殖的條件)使用底砂或裸缸前置過濾白棉細網沒有常清理,造成殘餌或糞便大量沉積,或蛋白除沫機效率不足,有機氮廢物大增造成處理細菌增加,而細菌又剛好是一些原蟲的食物,食物增加造成原蟲相對增加,所以處理方式分成三方面,一方面是維護水質,二是降低魚體緊迫三是消滅獲控制病原蟲的數量...維護水質是養魚的基本功夫無須我多談,如果魚有打架則關起來,以下則介紹利用藥物控制病原蟲的方式..
一.原生動物門處理方式
1.白點蟲:因寄生營養期(3到7天視溫度而定)會被上皮細胞包覆,所以需要較長的療程,藥物主要是殺游動的成蟲或子蟲,療程最少8天,使用含銅藥物(硫酸銅或螯合銅有機銅)或市售白點藥.
2.卵圓蟲:使用含銅藥物(硫酸銅或螯合銅有機銅)或市售白點藥,最多下三次即有明顯的效果.
3.其他原蟲:福馬林(百分之37含量)30PPM,1000L水對30ml,100L對3ml,頂多三次即有明顯的效果.
二.扁形動物門處理方式
1.指環蟲及擬指環蟲三代蟲:福馬林30ppm3天下一次或有機磷劑0.3PPM 5天到7天下一次,或淡水浴或市售藥物,最多連續下三次即有明顯的效果.
三.節肢動物門處理方式
1.魚蝨:有機磷劑0.3PPM 或市售藥物7天下一次,最少三次即有明顯的效果.(因無法殺蟲卵及成蟲,要完全殺滅也許需要45天療程)
2.錨蟲:有機磷劑0.3PPM 或市售藥物7天下一次,最少三次即有明顯的效果.(因無法殺蟲卵及成蟲,要完全殺滅也許需要45天療程)
四.細菌性感染處理方式
下藥的同時或下藥後使用細菌性藥劑如黃藥或磺胺劑或市售藥劑
警告
   福馬林在處理中或之後 24 小時可能出現脫氧效應及毒性最好下完一次藥劑24小時後換部分水或全換。患鰓病或貧血之魚須特別小心處理因其可能無法獲得足夠氧氣需要加強打氣。如福馬林溶液有白色沉澱出現須過濾掉或不使用,因其對魚具劇毒性。此外,本藥物易因光線照射而增加對魚類之毒性,且可能具致癌性,應不可使用於處理治療供作食用之魚類。操作人員須避免福馬林接觸皮膚或吸入其揮發性氣體。
   硫酸銅製劑在軟水及低 pH 系統中的毒性很強:他會殺死海洋無脊椎及板鰓類。銅離子可被以換水方式自系統中去除然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但是因硫酸銅含有重金屬銅離子會抑制魚類的酵素系統降低免疫力及殘留於珊瑚砂等副作用,所以需要限制使用,千萬不可為加速提高效應濫用,可添加活性碳吸附藥劑,濃度約每升水加 3 克。
有機磷劑毒性強尤其是高水溫時且其為阻斷神經傳導,最好下完一次藥劑24小時後換部分水或全換.
 
[這篇文章最後由jeremychen在 2004/03/25 12:34pm 第 1 次編輯]

寄生蟲感染(體內蟲)種類:
一. 線蟲類
1.絛蟲
絛蟲是一種白色、扁平長條狀的寄生蟲,身體由一段一段的片節所組成,利用頭端的二個吸盤吸附在腸壁上,直接吸取魚體的營養,任一個片節脫落都可以發育為獨立的寄生個體,也可以藉由蟲卵發育來感染。少量感染時的症狀不明顯,但大量感染時則會造成魚體的營養障礙、腹部膨大、泳姿異常,對幼魚的危害性遠大於成魚。
2.蛔蟲
蛔蟲是白色線狀的寄生蟲,寄生在腸道內,公母蟲交配後可以產下大量的蟲卵,其他的魚由口食入後而造成感染,症狀也是類似絛蟲感染。
3.棘頭蟲 (針狀頭蟲)
通常為黃白色,長2-3 公分,扁平或圓柱形的寄生蟲,在頭端有可以伸縮的針狀吻,用來附著在魚的腸子上,直接吸取魚體的養分。嚴重感染時,魚會變得消瘦或是腹部擴大,否則症狀不明顯。二性的成蟲交配後產下大量的蟲卵,隨著魚的糞便排出體外,但要經過一個中間宿主的過程,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中間宿主多為無脊椎動物。因為大部份的線蟲在水族箱中都缺乏完成生活史所必須的宿主,所以即使新進來的魚帶有這類寄生蟲,在一段時間過後,也多會自然死亡消失,而少造成重複感染的現象,因此如果不是很嚴重的話,可以不需要特別的治療。
4.絲蟲                     
絲蟲也是一種寄生在腸道內的線蟲,但和其他線蟲不同的是,它可以經由魚直接吃其他被感染的魚,或是吃下體內有幼蟲的橈腳類甲殼動物,甚至食入隨著糞便排到水中的幼蟲而感染,所以就必須投予抗線蟲的藥物。
二. 吸蟲類
複殖類吸蟲是一種寄生性的扁形蟲,體型扁平,大小約為數公釐到一公分,嘴巴和腹部周圍具有吸盤,藉以吸附在腸子上。成年的寄生蟲為雌雄同體,在最終宿主的腸道內成熟,產下大量的蟲卵,隨著糞便排出體外,但也少造成嚴重的危害。
三.原蟲纇:
1、錐體蟲:
是專門寄生在血液裏的錐體蟲。種類很多,這裏扼要地敘述這一屬的主要特徵及其致病作用。
錐體蟲的身體一般呈狹長形,兩端較尖。胞核卵形成橢圓形,一般在身體中部。一個很小的動核,呈圓形或卵形,在身體的後端,從動核後面長出一根鞭毛,沿著身體表面向體前伸出叫前鞭毛。沿體表的一段鞭毛和體表構成一條狹長的波動膜,活的蟲體顫動很活潑,但位置不大移動。錐體蟲對魚的致病作用,還不大了解。根據年來的實際觀察,嚴重感染錐體蟲的魚,有貧血現象,會引起昏睡病。但一般寄生數量不多。根據文獻,錐體蟲對魚的感染,是靠中間寄主水蛭。當水蛭吸吮病魚血時,把病原體隨血液一起吸入消化道,病原體在那裏迅速繁殖起來。當水蛭再吸吮另外的魚時,又把病原體傳播給別的魚。
治療方式則是用淡水浴將水蛭清除或體外蟲寄生蟲藥浴,此病很少嚴重感染跟致死的病例,可以不用擔心..
腸鞭毛蟲
1.六鞭毛蟲,帶動蟲體運動方式是直線跳動,速度較旋核鞭毛蟲慢,大小約6~8mm×8~12mm。
2.旋核鞭毛蟲為長卵圓形,由體前端發出八根鞭毛,兩根沿體表的縱溝向後伸,遠超過身體的後端,另六根可快速運動,帶動蟲體運動方式是直線跳動,速度較六鞭毛蟲快,大小約4~6mm×8~11mm,核較六鞭毛蟲大。
3.梨形四鞭毛蟲形狀像袋子,長約12mm,由體上端伸出四根鞭毛,三根可上下揮動,另一根則沿細胞表面由前向後連於顫膜,運動緩慢狀似無精打采的滾動。
4.紡綞形鞭毛蟲體呈流線型,長約10~14mm。從前端發出兩根鞭毛,一根沿細胞表面向後伸,但與細胞膜沒有連接,另一根伸向前可自由擺動,體表前端有一大光點,可能是附著用,利用鞭毛擺動或扭動,移動快速。
鞭毛蟲可感染魚的腸道、膽囊。有時血液中也有,嚴重感染之病魚離群獨游、無精打采,瘦骨如材,造成腸炎排出的糞便白色且黏稠(拖白便)。體色轉深,常倒游,並有腹腫(腹水)的現象。
治療方式
原蟲類可使用市售鞭毛蟲藥劑或metronidazole(為抗厭氧菌及原蟲的抗生素) 4PPM藥浴或口服,mebendazole口服,一天一次三天療程.
吸蟲或線蟲則用mebendazole(為一種營養阻斷劑)或市售體內蟲藥劑混合飼料口服
PS.口服通常比藥浴效果好很多...
 
細菌性感染
天底下所有能讓魚存活的地方(天然海域,水族缸)都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病原菌,造成魚生病死亡的直接原因通常都不是病原菌,這些病原菌通常在天然海域都能跟這些海水魚和平共處,除了少數特殊病例外,大多數魚病均為多重因素而引發。就以海水魚來說,若水質良好,魚體健康,未有任何傷口,水中細菌數再多,也不會造成感染而發病。另外在水族箱中,危害魚之病原菌,多數屬於水中常在生物,不一定會造成病害,除非是水體之環境特別適合其生存,而大量滋生侵襲感染池魚,才會引起魚隻死亡。又水質不良亦會對魚形成生理上之緊(stress),久之則影響魚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因而容易被細菌等感染而引發疾病。因此魚病之防治應針對魚之發病因子作一全盤瞭解,再進行診治工作,才能得到最大之效果。
病因與症狀
大部分的魚類病原菌,都是所謂條件性病原菌,而非必然性病原菌,只有在某些環境或魚體的內在因素之下會爆發病症。其二是病原菌在魚體內可與魚體形成平衡狀態,既不被消滅也不會繁殖致病,兩者和平共存。所以在外觀健康正常的魚體血液及內臟中發現病原菌的存在是常有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溫血動物,除了消化道的後段以外是不常見的。
魚類細菌性疾病之發生,有其原發性之病因,例如寄生蟲之咬傷;捕撈、搬運時不小心擦傷魚體;飼養密度過高、水質不良;魚體衝突,互相殘殺而受傷;飼料營養不均衡或使用藥物不當,而影響魚體生理功能,造成抗菌力減弱等,免疫系統低下,引起細菌感染,產生立鱗,凸眼,蒙眼,爛鰓、爛鰭、體表皮潰爛、出血及臟器病變,腹水等現象。病魚食慾不好或拒食,活力減低離群獨游,呼吸困難急促,或浮頭.
細菌性的感染,通常分為局部性感染及全身性感染。局部性感染是指細菌只感染內臟或細菌只感染體表,全身性感染是指細菌之感染部位遍及內臟器官。造成細菌感染的原因:
1.因寄生蟲感染所造成的傷口未經處理,讓細菌有機可趁,在傷口處大量繁殖促使體表因細菌大量滋生而潰瘍、紅腫、以及鱗片脫落。更嚴重者,侵入體內造成敗血症。這是典型的細菌二度性感染。很多細菌性感染的過程都是如此。(寄生蟲造成的體表傷口,此為最普遍的原因)
2.魚隻吃入不新鮮生餌、變質的飼料或過量餵食而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腸道發炎而滋生大量細菌,稱為腸炎(例如吃到不清潔的生餌)。
3.因環境不良或氣候變換,造成魚體虛弱,無法抵抗病原之侵入,由消化、循環系統,而感染至魚體全身(突然的溫差震盪,或水質不良)。
常見的四種細菌性感染病原
一.親水性產氣單胞菌感染症
1.病害屬於腸炎型細菌性疾病,全身各組織器官均會遭受感染。
2.外觀病徵包括鰓部潰爛、鰭部及尾部等出血泛紅潰爛、皮膚出血變紅潰爛、及肛門紅腫等。解剖觀察,內臟各器官均發生嚴重異常,尤其以消化道最顯著。活力減退,食慾不振甚至厭食,重症魚行動緩慢或無力地在水面游動水溫不穩定,較易發生此病。砂曾堆積大量的有機物(如殘餌、動物性浮游生物及藻類屍體、糞便等),水溫升高後細菌即迅速大量增殖。魚索餌狀況活潑時,大量投餌,若因水溫急降,餌料往往會積存在消化道內一段時間,積存於消化道內的食物,容易引起細菌大量增殖,如病原菌大量增殖則會引發流行性疾病,否則也會發生消化不良或卡他性腸炎等病害。
二.弧菌病

1.輕症魚的行為及活力仍顯正常,只在攝餌時略顯懶散。病情較重之病魚不食餌或僅食少許、離群獨處、在清晨及傍晚會浮游於水表層、可以發現明顯的異常或無力地側躺或側游在池邊或水面、少數罹病魚會失去平衡而呈旋轉運動。
2. 輕症魚的外觀症狀不明顯,只在體側皮膚及胸鰭、臀鰭等部位輕微泛紅。病情較重之病魚及嚴重發病之病魚在外觀上則很容易辨認,主要病徵為體側肌肉變紅腫大及發生局部潰爛(嚴重罹病魚全身皮膚外觀均泛紅現象)。其它症狀如鱗片脫落(少數病魚因鱗囊積水而呈立鱗症狀)、在胸鰭、臀鰭及尾鰭等基部明顯泛紅,或因鰭部末端血管膨脹破裂而呈鰭部潰爛泛紅等。本病屬於腸炎型細菌性疾病,所以罹病魚均會顯出腸炎症狀。腸管擴張變薄並蓄積大量不正常液體、黏液或氣泡,腹水
三.鏈球菌症:
鏈球菌症,由外觀上可見到眼白濁、突眼、充血、及點狀出血,脫鱗、體色消退,鰭末端潰爛變白、鰓絲癒合出血。加以革蘭姆氏染色可得呈陽性反應的鏈狀菌鏈球菌 (Streptococcus sp.)一般而言並非常見的魚類病原菌,它廣布在整個地球上,大多數種類屬於腐生性,少數種類則分布生長在動物的腸道、呼吸道與生殖道中,可經由動物的排泄而進入水中進到魚體內。鏈球菌對魚體的感染應與環境因子有關而與魚體的生理或魚體狀況無關。鏈球菌的生長最適溫度範圍大部分種類在37℃左右,而少數種類在10℃時仍可生長。
四.柱狀菌
鰓絲缺損潰爛。感染於鰭部(胸鰭、臀鰭、背鰭、腹鰭及尾鰭等)會造成鰭部潰爛,甚至鰭基部肌肉也會遭受傷害。當尾鰭遭受感染時,會造成鰭部上皮組織及附近肌肉組織壞死,體表皮膚肌肉出血潰瘍,體表病灶區出現白色粘液.此病的真正原因尚不明瞭,但是在臨床經驗及研究資料中可以發現有下列幾種現象:1使用高錳酸鉀(KMnO4),重鉻酸鉀(K2Cr2O7)、硫酸銅(CuSO4)等重金屬類藥物較頻繁之池塘較易發生此病,故推測此病
是否與重金屬抑制魚體內的酵素系統、免疫系統或其他機制等有關,尚待進一步研究。
治療方式
魚類的表皮細胞中存在有一種黏液細胞,可以分泌黏液保護上皮組織,使魚隻的體表呈現亮麗光滑的模樣;而當魚隻受到刺激或傷害時,這些黏液細胞便會開始增生,並分泌大量黏液來保護體表的組織,黏液可以覆蓋受傷的組織,阻絕細菌或寄生蟲的侵害,且其中會含有一些能夠殺死細菌的物質,以消滅入侵的細菌致病因子;但若病情嚴重時,壞死的組織與黏液反而會成為細菌
或原蟲的營養源,而使得這些致病因子大量滋生.針對發生原因有不同的治療方式,若是水質不良則改善水質,若是寄生蟲造成的細菌性感染則下藥殺滅寄生蟲,若是魚體衝突則採取隔離的方式,經過以上處理過後輕症可經由魚體自身的免疫往往可不藥而癒(通常下藥也醫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沒有經過上面的處理單單只下細菌性的藥劑)嚴重者則下黃藥或市售的細菌性藥劑非常嚴重者通常已經延誤病情很久才醫治,治療效果可能不彰,通常要下抗生素(如酯溶性氯黴素或水溶性四環素...)藥浴或口服或安比西林體內注射...
 
以下針對魚體免疫系統作詳細的說明
24小時防禦水體中的病原菌侵入魚體的守護神
魚類免疫
  雖然魚類沒有骨髓或淋巴結,但其胸腺,腎臟 及脾臟為組成魚類免疫系統的重要器官。魚類在經由各種具免疫原性抗原刺激後會產生特異性的細胞性與體液性免疫反應,而其二次免疫反應可能未若哺乳動物般顯著,但確實存在。
  當魚接觸病原菌後後,病原成分由鰓中之巨噬細胞 所攝取經血液系統送達脾臟、腎臟及心外膜中之黑色素巨噬細胞中心 ,在小魚則有些會到達胸腺。
   淋巴球(細胞)隨後被暴露於抗原而開始產生一細胞性( T 細胞)或抗體(體液)性( B 細胞)免疫反應。初級反應為來自胸腺 T 細胞,。胸腺可能是 T 細胞及 B 細胞的起源處。硬骨魚類似乎僅有一個種類的凝集性抗體即免疫球蛋白 ,有四個或二個次單元組成的 IgM 及單一單元的 IgM。魚類屬於脊椎動物具具有專一性及非專一性免疫系統(各含體液及細胞性免疫);蝦貝類屬於無脊椎動物僅具非特異性免疫系統(亦含體液及細胞性免疫)。
(2) 魚的免疫系統
淋巴細胞、漿細胞、血漿蛋白、前或頭腎胸腺、脾、部份肝組織
(3) 吞噬作用 : 辨識 -> 接觸 -> 吞噬 -> 消化
-- 巨嗜細胞 in 組織
或單核細胞 in 血液循環
-- 顆粒白血球 :嗜異、嗜中、嗜鹼性﹐吞噬作用較巨嗜細胞差
heterophils 占最多數﹐遇外物侵入時常分解水解、氧化
 
增強免疫力的食品添加物:
大蒜精有殺菌能力,因大蒜含有蒜素(allicin)的化合物,因此不但能殺死細菌,而且打擊酵母菌類感染的微生物(黴菌類、真菌類、鏈球菌)特別有效,不像抗生素不分清楚地攻擊細菌或壓制身體的天然免疫防禦力,而大蒜精能夠增強肝臟的功能,並促進肝臟中保護性酵素的活動,能夠使肝臟製造更多解毒酵素,大蒜中含硫水溶性物質會綑綁重金屬能夠有效地排除毒質抵抗重金屬破壞的效果,尤其是使用含銅白點藥劑(會破壞魚體酵素系統),另外一提的是腸道益菌(如雙叉桿菌、嗜乳酸桿菌...)能,刺激免疫系統,提高吞噬細胞活性和抗體水平,增強機體免疫力,又能產生抗菌物質(如細菌素和過氧化氫等)細菌素其作用如抗生素,而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我是用優沛雷益菌多(有A菌嗜乳酸桿菌,B菌比菲德式菌也叫雙叉桿菌...)讓顆粒飼料吸進去餵魚吃的,尤其是使用細菌性藥劑或抗生素後,腸道益菌會被破壞,需要補充時...魚多吃點蔬菜也不錯,其中的纖維素能夠幫助消化....供參考
 
[這篇文章最後由jeremychen在 2004/03/31 11:34am 第 1 次編輯]

滲透壓對海水魚類的影響
滲透壓的調節由低張進入高張,誇張一點地形容,海水魚在海水中,如果體內缺乏調節滲透壓之機制,則海水魚將如同用鹽醃鹹魚一般,體內的水份會源源不斷地脫水滲出,直到體內的濃度和體外的鹽水濃度一樣為止,當然,在正常狀況下,魚勢必無法存活。因此,生活在海水中的魚類,為了保持體液之恆定,必須補充水份,而補充水份的方法,就是飲入大量的海水,水分在腸道中由腸壁吸收,並經由腎臟濾球體之過濾,排出少量高濃度之尿液。鹽分之排除,除了腎臟之外,魚鰓上之鹽類細胞也有排泄鹽分之功能。相對於海水魚,淡水魚體液之濃度較生存環境中淡水為高,水分會不斷經由鰓、口腔黏膜以及腸道侵入魚體,如果淡水魚無調節滲透壓之機制,淡水魚將因體內細胞吸收水分過多,腫脹而死。所以淡水魚必須將鹽類保留在體內,而將多餘之水份排出體外。為此淡水魚幾乎不喝水,腎臟排出大量的尿,以維持體液之高張。由上述可知,海水魚與淡水魚滲透壓調節之作用相反,腎臟與鰓也行相反的機制,也就是說腎臟在調節滲透壓的角色上,海水魚是如何保住水份而淡水魚是如何排出水份。鰓所扮演的角色在淡水魚類是如何經由鰓吸取鹽類,而在海水魚則是如何排泄出鹽類。
然而調節滲透壓需要消耗魚體很多能量,所以一般治療疾病都是將比重調整至1.018左右,讓魚將調節滲透壓的能量省下來去對付疾病,而我想很多人應該有遇過魚突然背部變瘦(一般拒食變瘦過程是緩慢的),不久後就死掉了,這種症狀通常會伴隨著呼吸急促,原因是鰓部受到感染造成調節滲透壓的器官損壞,脫水變成魚乾...
 
[這篇文章最後由kelon在 2004/03/25 12:49pm 第 1 次編輯]

推第一 超詳細的^^
(太早推了 破壞文章連貫 抱歉抱歉 >< )
 
藥物中毒的處理
將水全換或將魚立刻放進沒有任何藥物成分的新水當中,我曾經有魚藥物治療當中突然拒食後來放進新水時過幾天就會吃了,如果魚有休克狀況,一定要馬上放入新水當中,換水可能緩不濟急(感謝KAKE兄提供急救方法)
 
大致上已經完成所有的資料,在此感謝站上前輩,台大獸醫系陳教授,還有水試所研究魚病的專家,還有其他網站的前輩提供資料...希望日後魚友能將一些市售藥劑的品名療效PO上來分享,實在沒有時間跟金錢去做藥劑有效性的測試,若有謬誤或遺漏的部分會於日後修正,還請魚友多多包涵
 
太完美的鉅作嘉惠魚友不推不行.........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