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對鹽度的反應──滲透壓的調節

jeremychen

💎💎🏆🏆🏆
註冊時間
2002/05/24
文章
10,862
按讚
279
經驗點數
10,306
金幣
848
[這篇文章最後由jeremychen在 2007/02/02 02:00am 第 1 次編輯]

有些水生生物能生活在較大的鹽度變化範圍內﹐對鹽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強﹐這是廣鹽性生物。有些水生生物只能生活在很狹小的鹽度變化範圍內﹐對鹽度的變化比較敏感﹐有些甚至不能忍受鹽度的微小變化﹐這是狹鹽性生物。生活在河口和海岸潮間帶的生物以及能在江河和海洋之間進行降河洄游和溯河洄游的種類﹐是典型的廣鹽性生物。生活在鹽度高而穩定的海洋中和鹽度很低而沒有明顯變化的淡水中的水生生物都是狹鹽性生物。

水生生物體液滲透壓與水環境滲透壓之間的關係有兩種。一種是體液的滲透壓隨著水環境的滲透壓而變化﹐這類生物叫變滲壓性生物或滲壓隨變生物。它們調節滲透壓的作用不完善﹐體液滲透壓與水環境滲透壓相接近﹐並且受水環境滲透壓的影響。水環境的鹽度升高時﹐它們的體重由於失水而減少﹔鹽度降低時﹐其體重由於水分滲入而增加。大多數海洋無脊椎動物都是變滲壓性的﹐它們體液的滲透壓與海水接近一致﹐其中棘皮動物、環節動物和腔腸動物的體液滲透壓與海水接近相等﹔甲殼動物、腹足類和頭足類的體液滲透壓與海水相比稍低﹔其他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則稍高。

另一種是能調節體液的滲透壓﹐保持其穩定性而不受水環境滲透壓的影響。這類生物叫恆滲壓性生物或滲壓調變生物﹐包括在淡水和半鹹淡水中的無脊椎動物、全部水生脊椎動物以及在高鹽度水體中生活的動物。它們主要是通過3種方式調節滲透壓:控制體表細胞膜的透水性和對鹽類與其他溶質的通透性﹔排出水分或鹽分以抵消體內與體外之間滲透壓的差別﹔在體內貯存水分或溶質。由於淡水和海水的鹽度差別很大﹐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的動物面臨的滲透關係不同﹐調節方式也就不同。淡水無脊椎動物、淡水魚類和兩棲類﹕體液的滲透壓高於水環境的滲透壓﹐因此﹐外界的水通過可滲透的鰓、口腔黏膜、體表等大量滲入體內﹔體內過多的水分則隨時通過排泄器官排出體外。海洋魚類﹕海洋硬骨魚類體液滲透壓低於海水﹐因此體內水分通過鰓和其他體表不斷滲出體外。它們保持體內水分的途徑有兩種﹕一方面不斷吞食海水以及從食物攝取水分﹔另一方面腎臟的腎小球數量少﹐腎小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強﹐使排尿量減少﹔同時﹐通過鰓的泌氯細胞把過多的鹽分排出體外﹐以免因吞飲海水而使鹽分在體內大量積累。廣鹽性魚類和洄游性魚類﹕廣鹽性魚類如羅非魚、赤、刺魚等﹐和洄游性魚類如溯河的鮭、鱒和降海的鰻鱺﹐它們在生活史的不同時期能分別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其體表對水分和鹽分的滲透性較低﹐這有利於在濃度不同的海水和淡水中進行滲透壓調節。當它們由淡水轉移到海水時﹐雖然有一段時間體重因失水而減輕﹐體液濃度增加﹐但在48小時內即能通過吞飲海水而補充失水﹐鰓的氯細胞排出過多的鹽分﹐腎臟排泄機能也自動減弱﹐使體重和體液濃度恢復正常。同樣,當它們由海水進入淡水時,也會出現短時間的體內水分增多和鹽分減少﹐然後通過增加排尿量和保持鹽分使身體水分和鹽分復趨平衡。

腎小球的功能是過濾血中廢物及體內多餘的水份,腎小管的一部分功用就是把有用的物質重吸收回來,比方說水分或者是葡萄糖氨基酸....透過這兩種器官的多寡來讓魚類可以生存在淡水或者是海水...

然而根據以前看來的一份資料是說大多數的海水魚類的體液滲透壓約為1.007 26度,HYPO療法的主要範圍是1.008-1.012 26度,只要是不低於這個範圍魚兒可以透過不吞飲海水來控制滲透壓,然而多數的病原寄身蟲構造簡單本身並沒有這麼先進的滲透壓調節器官,所以可以運用這個方法長期的來排除掉一些病原寄身蟲的威脅,由於鹽分的排除是必須耗能量由泌氯細胞主動排除的,所以稍微降低比重也能降低魚類對於排除鹽分所耗的能量,一些新魚的適應或者是長途的輸送,有些魚場就會增加淡水魚的鹽分或者降低海水魚的鹽分來增加存活率....
 
最後編輯:
看到傻眼 一時不知該如何反應
 
因為還沒有時間完整看完不敢草草回應~草草回應就枉費赤子兄一片熱忱之心了ㄚ~
^^~
 
簡潔清楚的一篇
謝謝赤大分享
有了這篇
對於HYPO療法便更有信心了~
 
多謝分享囉~~
讚贊贊...
公司的魚缸都是1.010
 
回去試試看
我要對白點宣戰
願主保佑我的魚
 
最近剛好有魚友詢問比重調整相關問題,踢上來給各位參考一下
 
感謝 赤子兄.謝謝............
 
拜讀大作!..........................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