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8507
🏆🏆🏆🏅
[這篇文章最後由mar8507在 2009/08/02 00:45am 第 4 次編輯]
(原創)(新發表)永遠不用清洗底砂的主缸和底部過濾槽的系統(簡易抽)淡水.海水.FO.軟體缸均適用
目前已知道有很多養海水缸的系統,因為有了那些系統的發明者所發表
而幫助了很多人養好一缸魚。只是,那些系統是哪些作者所發明的..
例如:柏林系統是來自於柏林?或者作者名字就是柏林…
這些可能已不可考了
小弟不才,自己也發明了一套系統,今天在8.4這裡作發表
此系統優點是可以
永遠不用清洗舖在主缸的珊瑚沙和底部過濾槽的珊瑚砂或是其它濾材
這其中的原理是
利用缸內必有的水流,在循環時順勢將排泄物、殘餌、粉塵等有機物集中在指定的點
形成污泥集中區,而這區有刻意保留出一格的開放空間
只要在換水時,或平時想抽就抽時,可以簡單容易的將這些污泥抽除掉,大快人心。
此系統的名稱定為「簡單容易抽除污泥」的系統
簡稱為「簡易抽」系統
先說為何要設計出此「簡易抽」的系統
我們都知道,在主缸和底部過濾槽放珊瑚砂主要目的是培菌和鹼性平衡
在主缸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美觀,視覺上比較自然
珊瑚砂可以讓大量的硝化菌附著,是很適合海水缸的天然石材
缸內的水流會夾帶著各種有機物.經過珊瑚砂時,由砂中的硝化菌作第一時間處理
但處理完所形成的東西並不會憑空消失,會變成污泥
而這些污泥經時間的累積,會使營養鹽升高,PH降低.水質偏酸,缸內平衡隨即失調
魚和軟體也跟著不穩定了
套在人類身體上有一句話描述「身體偏酸、百病纏身」
海水缸同屬偏鹼性,如果水質偏酸,生物的狀況自然會不好
(p.s.若要測試污泥會不會造成水質偏酸
可以將PH監測器的探測棒放在除蛋白的收集杯裏
就可以看到PH數據瞬間下滑)
更糟的是,我認為這些污泥累積的區域,是病蟲菌的溫床
這點我特別在緩流的裸缸作過實驗及觀察,病蟲最喜歡流連在污泥區,其餘空曠處較零星
(p.s.實驗方式是關燈全黑,用強手電筒觀察蟲的移動情形
並在污泥區和空曠區吊放蝦肉
一個小時後,快速取出再泡淡水並篩網後用顯微鏡比對兩種的蟲量所得知的結果)
以上這些種種不良因素
都會造成養魚人的困擾與麻煩,甚至有的乾脆棄養
為了讓養魚的過程更方便
所以我設計此系統主要目標就是
讓飼主隨時簡單容易就可抽掉污泥,以除去以上這些不良因素
試想,廁所馬桶有一坨便便沒有沖掉,即使用高級清淨機、噴滿芳香劑,終究還是無法掩蓋其臭味
最簡單又好的方法,就是將它沖掉。但海水缸可沒這種設備可以簡單將它沖掉
海水魚全年泡在自己的排泄糞水中,只靠菌來除氨,菌的責任重大…,
若是多餵些,或多進新魚,菌系統負擔更大,到了無法負荷時,就會倒缸
若要減清其負擔,並排除不良因素,最治本的方法,就是抽掉污泥。
因此大家想盡辦法,極盡所能要除去這些污泥
甚至為了怕污泥累積在主缸,乾脆不舖砂,也就是裸缸
裸缸加強水流循環,再搭配常換白綿,確實是除去污泥的好方法
但缺點是缸內會常看到「漂浮物」。
因為舊的流走,新的又排放出來。
而且糞水會在缸內循環幾圈才會流走,另外白綿並無法百分之百除污
最重要的,若底缸出問題,裸缸會沒有緩衝的空間。
只有靠活石上的菌,可能尚嫌不足
若是用人工仿活石再搭配裸缸,培菌效果更弱了
(p.s.小提一下,市面那種人工仿活石有的是空心的
放在缸內一段時間, 裏面也會跑進污泥
當要將人工仿活石取出缸外時,裏面的水不能倒入缸內)
所以主缸內有舖砂,大量菌種在,若底缸出問題,還不至於影響到主缸
但在主缸底部鋪沙,,長期下來就是會累積污泥,這點已在版上討論很多年了
在很久以前我有用過市售的各種浪板,或是三層型的
但總覺得還是會累積污泥,在翻缸整理時將浪板取出後就可以看到一堆污泥
平常還得用虹吸加減抽一下,但造景底下就抽不到
甚至造景還要拿開再重擺,魚也會嚇得到處流竄
若不小心污泥揚起,硫化氫可是會造成重大傷亡。
主缸舖底砂是優點,但累積污泥變缺點,兩全不得其美
於是我的設計重點是~強化主缸舖底砂的優點,改進污泥累積的缺點
之後,簡易抽系統就誕生了…
大約在10年前,我就有黏了一個3尺缸做實驗,覺得效果非常滿意
之後就實際運用在DIY的6尺FO上下缸
以下先用草圖來描述如何累積污泥的原理
如圖一
此圖是畫側面圖,為上部過濾,但若是底部過濾也可使用
揚馬吸水至上部過濾槽,過濾完的水流至主缸
水稍作流竄後被往下拉至珊瑚砂(這樣缸內比較不會有漂浮物)
此時砂中硝化菌作第一時間處理殘餌和排泄
之後產生的污泥隨即被往下拉,通過砂下的粗孔砂網
接著是支撐用的踏板,之後是玻璃斜角的導流,再流至背部隔板後方
污泥均有輕微重量,因此會落腳在紅色圈處
而此處上方有一格開放空間
到時就是由此開放空間抽掉污泥
但也可能有少許的污泥被馬達吸入,由白棉過濾掉即可
平常的保養動作就是抽污泥,換白綿,不必動到主缸底砂或造景
讓硝化菌專心處理新的殘餌即可,有效減輕系統的負擔
若能在缸內加造流更好,但馬達要裝在背部,水再打入主缸
這樣可以增加水循環的次數,累積污泥的效果也更快
同樣的方法也可運用在底部過濾槽
而溢流的孔洞在綠色箭頭處,控制水位線。
(p.s.背部那片不能太低,若太低水流空間變小,流速轉強,污泥較無法留下來
留高一點,水流平均減緩,留住污泥效果較好)
我用此系統黏的缸子,運轉養水一段時間
在沒有放任何生物的情形下,仍可搜刮累積一堆污泥哦
因為水流24H一再循環,無形中將空氣中掉入缸中的灰塵、或是沒洗乾淨滯留在珊瑚砂孔隙內的有機物
均給集中下來了,這時只要用管子虹吸抽除,即可讓缸子變得更純淨
圖2 各種抽污泥的管子,視需要可換長、短、粗、細,選用最合用的
以下是介紹運用在6呎FO缸的黏缸範例:
圖3 缸子主體完成
圖4 加上支撐用的三角型玻璃,當時我放了7片
現在想想,左右用玻璃棒,裏面用2片就夠了
若3呎缸的話,用一片即可
圖5 加上整片的斜板玻璃當導流
(此斜板在黏缸時,要留小孔隙,之後灌入淡水再密封
讓此區與缸內的壓力平衡)
若是3呎以下的缸子,因壓力不大,可以不用灌淡水
圖6 加一片直立的背部隔板,此板也可以加黏造型岩板
圖7 加玻璃柱與玻璃橫樑準備支撐砂與造景的重量
圖8 加踏板在橫樑上
圖9 加粗孔砂網,或做溢流區的那種黑網也可以
圖10 舖上中粗珊瑚砂,約5號~12號沙,魚隻越大,排便多,就選用較粗的珊瑚沙
圖11 自由任意造景
這樣的系統,已經永遠不用去清洗珊瑚砂了…
我曾試著用虹吸抽底砂,已經抽不到什麼污泥
因為污泥均被水流帶到背後的污泥集中區了……
圖12 看看累積在背部污泥的情形
圖13 用虹吸抽除到一半,比對抽除前後的差別。
圖14 全部已抽除乾淨
圖15 看抽到桶內的水,黑又髒,還腥臭味,抽完補新水,魚不會有任何驚嚇或異樣。
圖16 過了一週,污泥又搜刮出來了
我的魚缸影片
魚隻密度算高,魚也不小,餵食量又大,排泄跟著很多
但用此系統,可以解決缸內累積污泥的困擾。
https://www.wretch.cc/album/show.php?i=ma9987&b=1&f=1576617250&p=1
若魚友擔心排泄會阻塞在珊瑚砂或砂網中
小弟由以下2張圖,魚隻大便的變化做解說
圖17
若是魚一排出則馬上散掉
但海馬剛排泄出來時還是完整一條
圖18
過了半天,就會分解”夫”掉了
但這個時候可以做一個實驗
若剛排泄出來的時候,用一個透明杯蓋住
則會變成3天才會”夫”掉
這說明一件事情,第一種是水中的硝化菌將它快速處理,才會很快"夫"掉
第二種是蓋住的杯內,不足的硝化菌不夠處理,所以分解時間延長
以上兩種都是在裸缸的情況
若排泄直接掉入底砂中,處理的效果更快
"夫"掉的便便則被水流拉至污泥區
以上是主缸舖珊瑚砂的簡易抽系統
(原創)(新發表)永遠不用清洗底砂的主缸和底部過濾槽的系統(簡易抽)淡水.海水.FO.軟體缸均適用
目前已知道有很多養海水缸的系統,因為有了那些系統的發明者所發表
而幫助了很多人養好一缸魚。只是,那些系統是哪些作者所發明的..
例如:柏林系統是來自於柏林?或者作者名字就是柏林…
這些可能已不可考了
小弟不才,自己也發明了一套系統,今天在8.4這裡作發表
此系統優點是可以
永遠不用清洗舖在主缸的珊瑚沙和底部過濾槽的珊瑚砂或是其它濾材
這其中的原理是
利用缸內必有的水流,在循環時順勢將排泄物、殘餌、粉塵等有機物集中在指定的點
形成污泥集中區,而這區有刻意保留出一格的開放空間
只要在換水時,或平時想抽就抽時,可以簡單容易的將這些污泥抽除掉,大快人心。
此系統的名稱定為「簡單容易抽除污泥」的系統
簡稱為「簡易抽」系統
先說為何要設計出此「簡易抽」的系統
我們都知道,在主缸和底部過濾槽放珊瑚砂主要目的是培菌和鹼性平衡
在主缸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美觀,視覺上比較自然
珊瑚砂可以讓大量的硝化菌附著,是很適合海水缸的天然石材
缸內的水流會夾帶著各種有機物.經過珊瑚砂時,由砂中的硝化菌作第一時間處理
但處理完所形成的東西並不會憑空消失,會變成污泥
而這些污泥經時間的累積,會使營養鹽升高,PH降低.水質偏酸,缸內平衡隨即失調
魚和軟體也跟著不穩定了
套在人類身體上有一句話描述「身體偏酸、百病纏身」
海水缸同屬偏鹼性,如果水質偏酸,生物的狀況自然會不好
(p.s.若要測試污泥會不會造成水質偏酸
可以將PH監測器的探測棒放在除蛋白的收集杯裏
就可以看到PH數據瞬間下滑)
更糟的是,我認為這些污泥累積的區域,是病蟲菌的溫床
這點我特別在緩流的裸缸作過實驗及觀察,病蟲最喜歡流連在污泥區,其餘空曠處較零星
(p.s.實驗方式是關燈全黑,用強手電筒觀察蟲的移動情形
並在污泥區和空曠區吊放蝦肉
一個小時後,快速取出再泡淡水並篩網後用顯微鏡比對兩種的蟲量所得知的結果)
以上這些種種不良因素
都會造成養魚人的困擾與麻煩,甚至有的乾脆棄養
為了讓養魚的過程更方便
所以我設計此系統主要目標就是
讓飼主隨時簡單容易就可抽掉污泥,以除去以上這些不良因素
試想,廁所馬桶有一坨便便沒有沖掉,即使用高級清淨機、噴滿芳香劑,終究還是無法掩蓋其臭味
最簡單又好的方法,就是將它沖掉。但海水缸可沒這種設備可以簡單將它沖掉
海水魚全年泡在自己的排泄糞水中,只靠菌來除氨,菌的責任重大…,
若是多餵些,或多進新魚,菌系統負擔更大,到了無法負荷時,就會倒缸
若要減清其負擔,並排除不良因素,最治本的方法,就是抽掉污泥。
因此大家想盡辦法,極盡所能要除去這些污泥
甚至為了怕污泥累積在主缸,乾脆不舖砂,也就是裸缸
裸缸加強水流循環,再搭配常換白綿,確實是除去污泥的好方法
但缺點是缸內會常看到「漂浮物」。
因為舊的流走,新的又排放出來。
而且糞水會在缸內循環幾圈才會流走,另外白綿並無法百分之百除污
最重要的,若底缸出問題,裸缸會沒有緩衝的空間。
只有靠活石上的菌,可能尚嫌不足
若是用人工仿活石再搭配裸缸,培菌效果更弱了
(p.s.小提一下,市面那種人工仿活石有的是空心的
放在缸內一段時間, 裏面也會跑進污泥
當要將人工仿活石取出缸外時,裏面的水不能倒入缸內)
所以主缸內有舖砂,大量菌種在,若底缸出問題,還不至於影響到主缸
但在主缸底部鋪沙,,長期下來就是會累積污泥,這點已在版上討論很多年了
在很久以前我有用過市售的各種浪板,或是三層型的
但總覺得還是會累積污泥,在翻缸整理時將浪板取出後就可以看到一堆污泥
平常還得用虹吸加減抽一下,但造景底下就抽不到
甚至造景還要拿開再重擺,魚也會嚇得到處流竄
若不小心污泥揚起,硫化氫可是會造成重大傷亡。
主缸舖底砂是優點,但累積污泥變缺點,兩全不得其美
於是我的設計重點是~強化主缸舖底砂的優點,改進污泥累積的缺點
之後,簡易抽系統就誕生了…
大約在10年前,我就有黏了一個3尺缸做實驗,覺得效果非常滿意
之後就實際運用在DIY的6尺FO上下缸
以下先用草圖來描述如何累積污泥的原理
如圖一
此圖是畫側面圖,為上部過濾,但若是底部過濾也可使用
揚馬吸水至上部過濾槽,過濾完的水流至主缸
水稍作流竄後被往下拉至珊瑚砂(這樣缸內比較不會有漂浮物)
此時砂中硝化菌作第一時間處理殘餌和排泄
之後產生的污泥隨即被往下拉,通過砂下的粗孔砂網
接著是支撐用的踏板,之後是玻璃斜角的導流,再流至背部隔板後方
污泥均有輕微重量,因此會落腳在紅色圈處
而此處上方有一格開放空間
到時就是由此開放空間抽掉污泥
但也可能有少許的污泥被馬達吸入,由白棉過濾掉即可
平常的保養動作就是抽污泥,換白綿,不必動到主缸底砂或造景
讓硝化菌專心處理新的殘餌即可,有效減輕系統的負擔
若能在缸內加造流更好,但馬達要裝在背部,水再打入主缸
這樣可以增加水循環的次數,累積污泥的效果也更快
同樣的方法也可運用在底部過濾槽
而溢流的孔洞在綠色箭頭處,控制水位線。
(p.s.背部那片不能太低,若太低水流空間變小,流速轉強,污泥較無法留下來
留高一點,水流平均減緩,留住污泥效果較好)
我用此系統黏的缸子,運轉養水一段時間
在沒有放任何生物的情形下,仍可搜刮累積一堆污泥哦
因為水流24H一再循環,無形中將空氣中掉入缸中的灰塵、或是沒洗乾淨滯留在珊瑚砂孔隙內的有機物
均給集中下來了,這時只要用管子虹吸抽除,即可讓缸子變得更純淨
圖2 各種抽污泥的管子,視需要可換長、短、粗、細,選用最合用的
以下是介紹運用在6呎FO缸的黏缸範例:
圖3 缸子主體完成
圖4 加上支撐用的三角型玻璃,當時我放了7片
現在想想,左右用玻璃棒,裏面用2片就夠了
若3呎缸的話,用一片即可
圖5 加上整片的斜板玻璃當導流
(此斜板在黏缸時,要留小孔隙,之後灌入淡水再密封
讓此區與缸內的壓力平衡)
若是3呎以下的缸子,因壓力不大,可以不用灌淡水
圖6 加一片直立的背部隔板,此板也可以加黏造型岩板
圖7 加玻璃柱與玻璃橫樑準備支撐砂與造景的重量
圖8 加踏板在橫樑上
圖9 加粗孔砂網,或做溢流區的那種黑網也可以
圖10 舖上中粗珊瑚砂,約5號~12號沙,魚隻越大,排便多,就選用較粗的珊瑚沙
圖11 自由任意造景
這樣的系統,已經永遠不用去清洗珊瑚砂了…
我曾試著用虹吸抽底砂,已經抽不到什麼污泥
因為污泥均被水流帶到背後的污泥集中區了……
圖12 看看累積在背部污泥的情形
圖13 用虹吸抽除到一半,比對抽除前後的差別。
圖14 全部已抽除乾淨
圖15 看抽到桶內的水,黑又髒,還腥臭味,抽完補新水,魚不會有任何驚嚇或異樣。
圖16 過了一週,污泥又搜刮出來了
我的魚缸影片
魚隻密度算高,魚也不小,餵食量又大,排泄跟著很多
但用此系統,可以解決缸內累積污泥的困擾。
https://www.wretch.cc/album/show.php?i=ma9987&b=1&f=1576617250&p=1
若魚友擔心排泄會阻塞在珊瑚砂或砂網中
小弟由以下2張圖,魚隻大便的變化做解說
圖17
若是魚一排出則馬上散掉
但海馬剛排泄出來時還是完整一條
圖18
過了半天,就會分解”夫”掉了
但這個時候可以做一個實驗
若剛排泄出來的時候,用一個透明杯蓋住
則會變成3天才會”夫”掉
這說明一件事情,第一種是水中的硝化菌將它快速處理,才會很快"夫"掉
第二種是蓋住的杯內,不足的硝化菌不夠處理,所以分解時間延長
以上兩種都是在裸缸的情況
若排泄直接掉入底砂中,處理的效果更快
"夫"掉的便便則被水流拉至污泥區
以上是主缸舖珊瑚砂的簡易抽系統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