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emie 最近的內容

是不是對論壇的各式功能不熟?
這篇有基礎的介紹,先來這邊認識一下功能介紹吧!
  1. J

    昨天才發現缸壁出現這個

    如果整面玻璃都是的話應該不會是垃圾海葵。 照片我也看不太清楚,不過我覺得可能是Staurocladia之類的水螅的水母體階段,可以比對看看Google的照片。 這類東西還蠻常見於新缸的,但通常一陣子之後就會自己消失。
  2. J

    紅海170 開缸+底濾缸濾材 建議

    我會建議搭配部分活石。 量倒也不必太多,幾顆品質好的活石就足以對初期系統建立起到很大的幫助了。 另外珊瑚骨緩衝pH的功能在常規海水缸中幾乎可以無視,反而之後堆積的污泥和生物膜還有可能對pH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若你是希望達到這個效果的話我覺得不如直接留空。
  3. J

    脈狀米粉?

    那篇貼文我也有看到。 我也是很好奇這類型的米粉長到二三十公分後會是什麼樣,但目前我還是比較偏向認為最終會慢慢斷開。
  4. J

    脈狀米粉?

    站長說的FB社團我也有加入去看過了,不過目前看到的照片我還是不太會將其稱作為脈狀。 我覺得這個稱呼上的差異可能是來自對於脈狀的定義不同或是規模上的差異。 我說的“脈狀”通常是指flabello-meandroid型的生長型態,也就是像下圖那樣像迷宮一樣無止境的蔓延,在野外的規模甚至可以到好幾公尺。 這類的長法如果你不切的話幾乎不太可能自己斷開,所以如果corallite最終仍會分裂的話我還是會將其定義為枝狀。...
  5. J

    脈狀米粉?

    Euphyllia glabrescens在包括原始發表在內的絕大多數文獻中的確都是被描述為枝狀生長的珊瑚。 以下為WoRMS所提供的參考文獻描述: Phaceloid指的就是各別corallite獨立且呈管狀延伸的生長型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枝狀。 下面則是該物種於1821年在Nova acta physico-medica Academiae Caesareae Leopoldino-Carolinae Naturae Curiosum中的原始描述: "Dichotoma, hinc inde trichotoma." 的大意為呈兩至三叉的分支。...
  6. J

    脈狀米粉?

    有大型colony的照片可以參考看看嗎? 我的確也有聽過脈狀米粉的描述,但實際看過的多數都還是比較像相連的分裂中水螅體。真的如Fimbriaphyllia ancora 或 divisa那種長到幾十公分大小仍然是完全脈狀的目前還沒看過。 Euphyllia屬下還有另外三個比較少出現在水族貿易中的已知物種。他們的水螅體相連程度的確可能比Euphyllia glabrescens來得高,但倒也沒有到完全脈狀的程度。 若真有完全脈狀的米粉的話我覺得有可能是尚未被發表的物種、hybrid的結果、或是觸手型態比較特殊的F. ancora 或 divisa。
  7. J

    TM 海鹽會造成缸內白霧?

    https://www.tropic-marin-smartinfo.com/bio-actif?lang=en 這款鹽是有包含有機碳源成份的,所以會促使細菌增長,而照官方的說明來看水濁應該也是正常的狀況。
  8. J

    蘇打 與 小蘇打 的選擇

    碳酸鈉還有另一個比較方便的地方是它的莫耳質量和無水氯化鈣很接近,所以直接用等重量的話剛好會在2.8dKH : 20ppm這個比例附近(鈣比例會稍微少一點,剛好也符合一般實際消耗狀況)。 我原本也是用市售現成碳酸鈉,不過無論是試藥級還是食品級沉澱物似乎都不少(雖然沒有到氯化鈣氯化鎂那麼誇張),所以後來也都改成買鐵鎚牌小蘇打回來自己烤了。 理論上如果小蘇打完全都轉為碳酸鈉的話,重量會變為原先的0.63倍,可以用這點來判斷到底有沒有烤完全。 不過我現在的做法是改成直接以烤之前的小蘇打重量為主,反正KH的提升量並不會改變,絕大多數有變碳酸鈉就好了。...
  9. J

    滴定補充 KH Ca Mg 相關議題

    其實如果純論處理NaCl累積問題的話,我反倒覺得無鈉鹽的CP值遠高於換水。 以這篇的配方來算,每消耗594g的小蘇打就會需要跟著補189g的AF無鈉鹽。 假設這是1000L的缸子每週的消耗量,差不多就等於每天吃2.8dKH。 AF無鈉鹽四個禮拜花費(以800g台幣620元來算): 189÷800×620×4=585.9 每四個禮拜換水40%花費(以600L人工海水台幣1500元來算): 1500÷600×400=1000
  10. J

    這是珊瑚?海葵?

    我現在也差不多整缸都是了XD
  11. J

    這是珊瑚?海葵?

    圖釘寶寶
  12. J

    【求助】大佬帮忙看看这是什么品种硬骨

    物種的話應該是Montipora capitata
  13. J

    P. Ocean小黑盒3.0實測結果

    倒也不至於完全不能用,只是以這台的價位來說這樣的表現真的說不太過去,我也不會推薦它給多數玩家。 這類自動測試設備我就沒有使用經驗了。 不過以NP來說我這邊用的方法也不太算正規標準液就是了,但若只是想大致看看自己設備的可靠程度算是很夠用了,好奇的話也可以自己實測看看。 之後我可能會再改用Hanna或Hach的現成硝酸鹽及磷酸鹽標準液來配成不同濃度的標準海水,應該可以比用粉自己配更精確一點。
  14. J

    P. Ocean小黑盒3.0實測結果

    以下為我針對先前購買的一台P. Ocean小黑盒3.0三種測量數據進行的測試,給有興趣的人參考一下。 1. KH KH的部分我配製了6.0 dKH, 8.0 dKH, 10.0dKH三種不同的標準海水進行測試,並以酸鹼滴定法檢查及調整數據。 下表為與Salifert測試劑比對的結果: 6.0 dKH 8.0 dKH 10.0 dKH P. Ocean 6.2 7.8 8.3 Salifert 6.1 8.15 9.9 此次測量我是在6.0時進行校正(校正值為-99),可以看到測量結果隨著KH上升偏離幅度也跟著增加。 我後來又照著這篇的方法做了一些調整,以2mL...
  15. J

    我们的缸里的氨氮从哪里来?

    稍微糾正一些細節資訊。 魚類的氨氮廢物排泄途徑大致分為ammonotelic和ureotelic。前者是以氨為主要的排泄形式,如多數硬骨魚;後者則是以尿素作為主要的排泄形式,如軟骨魚。 另外真骨魚類(Teleost)其實是有膀胱的,不過與我們四足類的膀胱起源不太一樣。魚類的膀胱是源自於中腎管的延伸;而四足類則是從泄殖腔發育來的。 無論是ammonotelic還是ureotelic,魚類主要的氨氮廢物排出路徑都是鰓,不過泌尿系統排出的尿液也常會貢獻一部分(沒有膀胱的魚類照樣能排尿,只是無法儲存而已)。...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