ㄝ...這個可能有點複雜,我稍稍就我理解的部分說明一下好了
通常細菌性感染需要幾個要素:
一.是體表(或消化系統)的開口,而體表的開口通常為寄身蟲咬傷,或因為寄身蟲擦身擦傷,或被魚咬傷或捕撈時擦傷...
二.病原因素:水裡面本來就含有病原菌了,這是無法排除的部分,不過可以用人為的因素來影響水中病原菌的密度...比方說使用抗生素(氯黴素,四環素...)或化工合成抗菌藥(黃藥或稱富來頓,璜胺劑,優碘),或臭氧,UV殺菌燈...
三.魚體本身的免疫功能:任何的緊迫或水質不符合原生環境(如PH偏離,或比重偏離太多)水質不良中毒...都可能造成魚體免疫能力下降,而讓病灶持續擴大...
若是改善了一跟二的因素後,病灶仍持續擴大,則細菌性感染可能就屬於繼發性的感染,而寄身蟲才是原發性的感染,也就是說魚本身的免疫能力有再持續的抵抗外來細菌,可是無奈這些寄身蟲一直不斷的攻城,造成更多的開口...此時就要判斷是何種病原寄身蟲然後下藥殺除之....
我發現不管水質再怎麼好,只要是在封閉的且養殖密度高的環境再加上微生物相不完整的缸子,寄身蟲感染仍然是很難避免...
我曾經花了一段時間做疾病業餘玩票性質的研究,我也會特別去注意別人的狀況,很多爆發寄身蟲感染的水質數據都很正常,甚至我講個案例,我看過一個魚友把幾魚養在實驗室的溫室當中,水量起碼應該有二噸以上,且裡面的海水是24小時不間斷的引進天然海水,裡面的氨,NO2,NO3即使使用最先進的設備也許都測不大出來,如果是說一般市售的測試劑更不用說了,如此優良的水質且很大的空間,仍染爆發卵圓蟲跟車輪蟲的感染,死傷也不少喔.....
當然我無法證明確切的情況是如何,只能就我看到的就我所理解的,做出這樣的一個推論....
最後的建議是,盡可能的改善水質(如換水,或加大硝化系統...),或下抗菌藥協助抵禦細菌,若是確定是寄身蟲造成的,那就連寄身蟲也殺一殺吧...
黃藥有個特性,就是即使是體表吸收,也能很快的到達體內藥劑有效殺菌濃度,而有些藥則是腸道吸收會比較好,如氯黴素,磺胺劑...那就要做成藥餌投餵了...這是我之前看過一些藥劑的藥物動力學資料說的,不過你用黃藥就可以了...黃藥是屬於廣效性的抗菌藥,對於水產多數革蘭氏陰性陽性的病原菌都有不錯的效果,也是目前觀賞魚界最常用的抗菌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