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關於活石的挑選

legendhua

💎💎💎💎💎💎
註冊時間
2011/04/12
文章
5,324
按讚
4,737
經驗點數
40,806
位置
竹北
金幣
28,750
活石在海水缸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一環, 該怎麼挑選活石常是新手心中最想問的問題,
以下找了一段國外介紹活石的視頻供大家參考:


我做了些不專業的節錄:

影片內容大致分為以下三段:
A. 濕石(wet rock) 與 乾石(dry rock) 的優缺點
B. 探討表面積與多孔細 (discuss surface area and porosity)
C. 正確 cure 活石的方法

Live rock的功用:
1. 造景 (aesthetic appeal)
2. 提供魚類跟珊瑚棲息地 (habitat for the fish and corals)
3. 過濾功能 (filtering the tank)

A-1 濕石 (Wet rock)
含有益菌, 藻類, 珊瑚, 螃蟹, 生物膜, 珊瑚藻...等

i) 船運 (boat rock):
寄送時間長(6~8weeks), 在裝箱前需刷洗掉大部分的生物, 不優質的活石.

ii)空運 (Air rock):
離水幾天的時間, 可以保留較多生物, 屬於比較優質的活石.

判斷船運或空運的方法:
1.價錢 => 這在台灣應該不適用 哈哈...
2.活石狀態: 更多生物, 表面有較多各式各樣顏色的珊瑚藻...等

iii) 人工培養(aqua cultured rock): 價格較便宜
人工挑選的石頭, 在海中浸泡一段時間養成.
石頭種類: 鈣化碳酸岩, 石灰岩, 人造岩...等
船運空運皆有, 由於培養地離販售地點較近, 有些廠商會以放在水中的方式運送,
活石的多元性幾乎會與斐濟空運來的優質活石看不出差異,甚至有更多生物.
(不過主持人有提到, 不用太期待這些多的濾食性生物, 牠們在運送過程的傷害, 終究會死亡)

優點: 快速設缸
缺點: 會引進不利水族缸內的生物.

A-2 乾石 (Dry rock)
種類: (影片中都有對應的圖片)
Pukani(最輕)
Fiji
shelf
branch
reef saver(佛羅里達碳化石灰岩)
Walt Smith's Rock(
) 上紫色的人造岩, 乾淨且表面看起來像鈣藻

優點: 省錢, 乾淨(Starting clean)
缺點: 沒有菌種, 建立系統時間較長

B. 表面積 孔細 非視覺判定
Fiji: 1.14 m^2/g
Marine Pure(人造濾材): 1.06 m^2/g
Reef Saver: 0.515 m^2/g
Pukani: 0.512 m^2/g
Tonga: 0.1 m^2/g

每公斤材料吸水重量:
Fiji: 210g
Marine Pure(人造濾材): 2400g
Reef Saver: 90g
Pukani: 380g
Tonga: 90g

C-1. Curing the wet rock
1. 用海水沖掉死掉生物,淤泥,藻類
2. 將活石放入有水流的海水(27度C)中浸泡
2.1 若是優質的活石, 建議 cure 期間要給光源, 並讓時間縮短.
視活石內死掉生物的多少, 觀察 NH4, NO3, 停止增加代表完成, 時間幾週~超過一個月.
2.2 若不好的活石, 建議不需要給光源, 觀察 NH4, NO3, 停止增加代表完成, 時間約3~6個月.

C-2. Curing the dry rock
1. 清除死掉生物
2. 將石頭放入有水流的海水(27度C)中浸泡不需要給光源
視石頭內死掉生物的多少, 觀察 NH4, NO3, 停止增加代表完成, 時間幾週~超過一個月.
漂白法(Bleach), 酸化(acid) 可以縮短時間.

沒有殘留有機體的人造石, 不需要 cure, 但還是建議用有水流的海水(27度C)浸泡產生生物膜, 有助於對抗藻類生長.


這是另一篇 cook live rock 的視頻分享.


以下是我自己的內心話:

1. 我們一般只分活石跟死石, 但這篇的分類是 live rock(活石)中, 包含了濕石(wet rock)與 乾石(dry rock))
dry rock 也算 live rock 的一種?

2. 台灣比較能買到的活石管道是不是屬於 "人工培養(aqua cultured rock)"?

3. 以上 cure wet rock 的方式並沒辦法去除螃蟹跟蟲類, 所以有人會多一道加藥(有廠商賣藥水水, 或是 自行泡KCL)去除手續.

4. 以上內容的精神告訴我們活石新鮮度很重要, 也就是說即使是空運來的 wet rock, 在進了當地商家後以不對的方式放太久, 那活石則不再優質.
 
最後編輯:
進入海水世界前對活石一無所知,跳海後就覺得活石上有生物在上面爬行或鑽來鑽去的時候真是趣味盎然。
 
-------

2. 台灣比較能買到的活石管道是不是屬於 "人工培養(aqua cultured rock)"?

---------

就我所知,台灣的活石都是各地的海腳大哥,趁大退潮時冒著危險不辭千里去扛回來的。
我認識一個朋友就做這個的。
離岸太近的品質不好,撿了也沒人要。
都是體力活,扣掉來回油錢,我想應該也不好賺。
所以說台灣跟文中的Fiji一樣,都是活石的產地。就只買的到最新鮮的天然Wet Rock,問題是店家保存得好不好而已。
因為活石太便宜了,所以形成一個使用活石做耗材的門派

要注意的是,冬天東北季風太大,沒有人會冒險下海,就買不到活石了
我以前開三尺缸的時候,等活石等了3個月
大家要開缸,要趁這兩個月趕快開,才選的到好活石。
 
就我所知,台灣的活石都是各地的海腳大哥,趁大退潮時冒著危險不辭千里去扛回來的。
我認識一個朋友就做這個的。
離岸太近的品質不好,撿了也沒人要。
都是體力活,扣掉來回油錢,我想應該也不好賺。
所以說台灣跟文中的Fiji一樣,都是活石的產地。就只買的到最新鮮的天然Wet Rock,問題是店家保存得好不好而已。
因為活石太便宜了,所以形成一個使用活石做耗材的門派

要注意的是,冬天東北季風太大,沒有人會冒險下海,就買不到活石了
我以前開三尺缸的時候,等活石等了3個月
大家要開缸,要趁這兩個月趕快開,才選的到好活石。

這種巷子內的資訊真是寶貴的資產呀!!!!
 
發這篇文章後又經過了兩年, 覺得除了處理活石的方法外, 怎麼挑選活石也蠻重要的!

雖然都叫活石, 但仔細觀察, 仍有很多不同的種類:
1. 密度高重量重的
2. 很大比例由珊瑚骨組成
3. 貝類泥砂堆積形成
4. 孔隙多重量輕的

以上四種建議不要選3, 有時候這類石頭會被部分鈣藻包覆讓人誤判;
4 也要留意, 有些是一撥就斷的儘量也不要選;
有時候型還算不錯但部分帶點泥砂的, 我會透過 cure 的程序時, 把這些地方輕洗 & 挖乾淨.


我自己挑選活石的幾個喜好:
1. 有型的
除了看起來順眼, 最好有幾個有菱有角的面相, 這樣不論放底部可以讓接觸點少(讓水流順),
在造景跟其他石頭相接時也比較容易找到互卡的地方.

2. 健康的
發黑的, 太多泥沙的, 一撥就碎的, 聞起來很臭的都不選

3. 藻類多少, 有沒有鈣藻都不是挑選的重點, 只要有 cure 活石的程序, 這些都不重要.

4. 若是要做比較大型的活石礁造型, 一定要選密度高重量重的當基底, 這樣才能撐住整體的重量.



以下舉個我挑的活石照片
這些活石可能已經 cure 了兩三個月了, 我將他們放到標準的一呎缸中擺設,
這樣比較看的清楚活石的樣子及比例, 這些活石大約 2kg, 我覺得放在 1.5呎缸中會比較合適(水流通及留白考量)

活石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活石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從正面看一共有五顆
留意接觸底部的點, 石頭間互卡的點
最早我都是靠石頭互卡排出造型, 但後來使用了寄居蟹, 海膽, 所以活石間都會上塑鋼土固定.
活石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從背面看
活石 by legendhua, 於 Flickr

ps: 我不確定 cure 的活石有沒有最佳期限, 不過現在想再弄批新的, 但 cure 活石的空間不是很夠了,
所以若是有興趣接手這些活石來開缸的人可以私訊我.
 
我其實滿好奇那種船運的活石有需要特別買嗎?就我的解讀,活石治療的目的應該是重新培菌,船運來的活石應該菌都死光了吧,這樣和死石培菌好像沒差多少,咕咾石粉塵量還比較少呢。
看來歐美玩家和台灣這種小海島國家的玩法生態差異真的相當大。
 
我其實滿好奇那種船運的活石有需要特別買嗎?就我的解讀,活石治療的目的應該是重新培菌,船運來的活石應該菌都死光了吧,這樣和死石培菌好像沒差多少,咕咾石粉塵量還比較少呢。
看來歐美玩家和台灣這種小海島國家的玩法生態差異真的相當大。

台灣市場應該是沒有從國外坐船來的活石吧?!
若是有, 我想我應該也不會想買, 因為這麼長的離水時間, 就算菌沒死光, 活石內的生物應該都死得差不多了,
那汙染應該是很恐怖的....
 
哈我的意思是外國玩家也不用買,菌都死光了這樣不是買死石就好了嗎?而且也像你說的有汙染問題,還是從活石變死石的石頭有什麼額外的好處 :unsure: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