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

    [討論]飲用水是否會太乾淨

    我倒是第一次聽到泰山純水是設計來做實驗的產品。 另外我的RO機是自己額外裝在租屋處的不太方便鑽排廢水孔,所以每次放水都還得拿出兩條管子固定住再打開閥。 至於污染我倒是不太擔心。 我通常是用小瓶裝的而非五公升大罐所以是不至於用太久,而且如果光是打開倒出來一次就不能用的話那賣添加劑或飼料的廠商應該都賺的蠻開心的。 這個主題確實不見得會有單一解答,但同時我也不認為它是什麼無解難題。 如果要回歸現實面的話,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因為預算或空間限制而無法裝兩台濾水器,或者家中已有供給魚缸的RO系統但猶豫到底要不要多花一筆錢再裝一台非RO濾水器來飲用。...
  2. J

    CP值最高的RO設備

    我倒是完全沒有在這樓看到有任何人提到純水比較好或是提倡喝純水就是了,不過如果有興趣繼續討論的話可以移到下面這篇避免在這裡離題太多 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404747/ P.S. 我目前家裡喝的水就是泰山的罐裝純水,我也試過拿TDS筆量測確實是零。至於喝這東西也沒啥特別原因,單純只是因為有時懶得去開RO還可以直接拿來歸零或清洗測量設備蠻方便的:em01:
  3. J

    [討論]飲用水是否會太乾淨

    關於這主題的討論已經在RO濾水器相關的文中出現不只一次了。 我個人其實也覺得這是個蠻值得探討清楚的議題,不過畢竟並非海水水族的討論所以就拉過來閒聊版這邊單獨開一樓。 如果希望參與討論的話希望盡量遵守以下規範: 1. 請基於邏輯與證據來理性討論,並避免情緒性發言 2. 闡述論點或是回覆他人時務必搞清楚討論的概念是否一致,避免造成雞同鴨講的狀況 3. 科學議題往往不會有一個通用於所有情況的答案,因此提出證據或論述時也請注意其背後的預設條件為何 另外討論時我也建議分為以下兩個方向來進行以免出現上述的雞同鴨講問題: 1. 去除了多數離子的飲用水本身是否有害? =>...
  4. J

    終於擁有的三尺缸

    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396879/ 有兩種同色系的珊瑚都是叫Space Invader這名字。 Pectinia版的話會長出立體結構;Mycedium版則是一個大餐盤。 Cyphastrea其實只有C. decadia這個物種會長分枝,其他都是包著長的。 至於算不算硬骨或SPS就看你怎麼定義了。 畢竟這兩個都不是什麼嚴謹的分類,自然也很難有共識,而像豆丁正是位於模糊地帶的典型例子。 我現在除了一些比較沒爭議的以外倒也很少用這些稱呼了,要不然常常都搞得雞同鴨講,聊到最後才發現根本沒在講同一個東西 :ROFLMAO:
  5. J

    終於擁有的三尺缸

    這個是Cyphastrea,也就是一般俗稱的C屬或豆丁系列。 我目前養過的多數種類確實都比較偏好弱一點的光,如果顏色持續偏淡的話可以試試移到遮蔭一點的地方。 惡魔糖其實是屬於Stylocoeniella這個比較繞口的屬而非M屬、C屬、或正宗的微孔Porites。 不過為什麼你的花看起來是黃的啊? 這顆是Mycedium,真的要說的話算是靈芝腦系列的。
  6. J

    SOS沒想到紫金魚這麼難開口...有魚友可以分享一下攻略的嗎?已附圖

    這隻我是覺得凶多吉少了…… 除非有某種自動餵食設備或是你有辦法每天手動餵好幾次,不然只有每天單次餵食通常撐不過幾個月。 之前我是每天孵豐年蝦搭配磨碎的飼料灑整缸餵,直到兩三週後確認會吃碎飼料才停豐年蝦改全飼料,但之後還是都慢慢變瘦GG了。
  7. J

    [分享]市售菌種菌相測試結果

    直接做次世代定序主要的問題是真的蠻花錢的,尤其當樣本數不大的時候。 如果能湊到上百個樣本的話是可以壓到一個樣本幾千塊,但只有幾十個樣本的話一個樣本通常要破萬,所以如果沒有像AquaBiomics這類公司的話一般玩家比較難直接看菌相。 另一個方法是直接把菌種產品塗到培養基上看到底會長出什麼。 用塗盤分離的好處是能確保篩出來的東西真的是健康的活菌(才長的起來),但缺點是裡頭的菌也有可能剛好不太喜歡你選的培養基所以沒長起來。 我應該也會先嘗試用Marine agar之類的廣用型海洋異營菌培養基來塗幾款看會長出啥然後選幾個菌落送定序。...
  8. J

    有沒有人研究過硫酸鉀泡活石

    硫酸鉀本身是趨於中性的鹽類,所以是不可能直接導致pH降到那麼低的。 如果你是用與氯化鉀相同的重量的硫酸鉀的話那提升的鉀濃度其實會略低一點。 氯化鉀鉀含量:52.39% 硫酸鉀鉀含量:44.83% 另外一個差異是額外增加的氯離子與硫酸根離子。 如果同樣提升1500 ppm的鉀離子,氯化鉀會提升1365 ppm左右的氯離子,而這個量對於海水約19000 ppm的氯離子濃度就是大約7.2%的提升;而硫酸鉀在同條件下則會增加1864 ppm左右的硫酸根,但這對於海水的2700 ppm來說就提升了68.37%,不過多餘的硫酸根在短期浸泡下會對活石產生什麼影響我就不曉得了。
  9. J

    胺基酸添加效果及方式

    濃度確實可能影響到吸收率,不過這類型的運輸通常會有一個飽和點,若是超過該濃度的話吸收率也不會再上升了。 而且珊瑚礁環境的溶解胺基酸濃度也通常很低,所以珊瑚其實還蠻擅長在低濃度下吸收的。 至於有光沒光我是覺得在一般的飼養情況下影響可能也不會大到觀察得出差別的程度,而且不同珊瑚物種在實驗中的結果也不見得相同,有些可能有光吸的快;有些則是黑暗狀況效率較高;有些可能根本沒差。 菌藻的問題我同樣也不認為會和添加時間有很大的關係,除非你是長時間的全暗或全亮。 但胺基酸畢竟也是溶解有機物的一類(你要說它們是有機碳源也行),因此除了藻類外亦有可能造成部分異營菌的增長。...
  10. J

    主缸換造景,底缸換濾材的請益

    我覺得沒必要繞那麼多圈。 直接拿個大整理箱把新的濾材和造景全丟進去養一陣子,之後就直接翻缸一次把舊有的部分全換掉就行了。 至於目前的營養鹽問題如果生物沒有急迫狀況的話我也不認為需要急著行動,就等所有東西都到位再一次翻缸即可。
  11. J

    胺基酸添加效果及方式

    珊瑚本身確實是有能力透過體表的運輸蛋白來吸收水中溶解的胺基酸,這點也已經有很多的實驗證實了(Ferrier., 1991; AI-Moghrabi et al., 1993; Hoegh-Guldberg and Williamson.,1999; Grover et al., 2008),因此直接往水中加胺基酸是可以提供珊瑚部分養分的。 只是添加胺基酸後所觀察到的變化究竟主要是來自珊瑚直接利用還是被分解為含氮營養鹽再被吸收就比較難在一般的缸內衡量了。 不過有趣的是,一些實驗結果反倒發現部分珊瑚種類其實在有光的情況下胺基酸吸收率會比較高,因此胺基酸的吸收不見得和攝食是同調的。...
  12. J

    [分享]市售菌種菌相測試結果

    實際在玩家的缸內當然可能還有其他變因,但這並不是不進行實驗的理由,因為如果連“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該產品與不使用會有顯著差異”這樣的結果都給不出的話就真的是完全的偽科學了。 紅泥我倒是還沒深入玩過,但鼻涕藻的話我應該是可以用重複性挺高的方法來促使其爆發,要辨認種類的話也是能透過DNA barcoding達到至少屬的層級,之後有空的話我再來看看能不能設計出個比較嚴謹一點的正規實驗吧。 這也是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的夢想,不過現今的實驗證據也還是不太明朗,更別說是生物學領域了。
  13. J

    [分享]市售菌種菌相測試結果

    如果是“降低氨”或是“壓制紅泥藻”這類比較直觀的效果倒是完全可以設計實驗驗證。 廠商當然沒有義務公開講明產品成分,但我認為至少應該展示一下他們宣稱的作用是真的可以產生顯著差異的而不是直接丟到市場上讓消費者當小白鼠。 廣告以及行銷的領域我是不曉得,但無論是學術還是商業,若你要從金主那邊拿到資源的話當然得要說服他們你做的事真的和別人是不一樣的。 以“壓制紅泥藻”為例,要驗證的話可以準備兩組系統然後用相同的方式induce出紅泥藻增生。 之後只要在一組系統添加產品一組當control不加,然後開始記錄紅泥藻的狀況即可。...
  14. J

    餵食秀

    對欸,忘了還有顆粒大小這問題。 不過小罐應該也比較不容易分層就是了,而且兩周填裝一次至少也已經遠比手磨輕鬆多了XD
  15. J

    餵食秀

    一般的調味料研磨罐好像也沒什麼理由做太大就是了。 要不然就是用調理機或是樓上講的磨豆機一次磨,然後把磨好的粉直接裝罐子或夾鏈袋放乾燥劑。 不過我覺得放在乾燥處保存的話即使磨成粉狀應該也沒那麼容易受潮啦。
  16. J

    餵食秀

    研磨器似乎是個不錯的做法,不然我目前用研磨缽和杵手動磨真的是挺麻煩的。
  17. J

    [分享]市售菌種菌相測試結果

    有機碳源的影響我認為也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畢竟的確不見得能確認最終到底induce的是什麼生物的生長。 先前Reefbuilders以及AquaBiomics就有發起一項公民科學研究,將不同碳源寄給報名的受試者添加一段時間後再檢測菌相看能不能抓出個趨勢,也許結果出來後可以稍微提供有點資訊。 另外瓶內的菌相檢測結果確實也有可能是該瓶本身的狀況,不過我也是很好奇裡頭原本的應有菌株對於他們設計的養殖方法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請問你之前觀察到的明顯效果大致上是什麼方面的呢?如果能有一個直觀一點的預期目標也就比較可以設計實驗驗證了。 Bacteria in a bottle, Myth or...
  18. J

    推薦 鈕扣與他們的菟葵親戚

    https://www.inaturalist.org/taxa/324157-Palythoa-caribaeorum 是這個嗎?
  19. J

    [分享]市售菌種菌相測試結果

    是啊,甚至有可能他們的原始culture早就不是原先培養的東西了。 只是就像ICP一樣,這些操作細節基本上完全都是黑箱狀態,即使詢問我也不覺得廠商會透漏給一般消費者。 那個實驗其實已經是我四五年前做的了,而且當初還是紀錄在我暫且找不到的紙本筆記上而沒有電子檔,所以確切的時間軸我也有點忘了。 當初是選擇三款硝化菌產品:Fritz zyme 9 (福魚九號)、Biodigest、和西肯,然後三個牌子我都買了三份。 實驗是用六公升礦泉水桶打氣並放入等體積全新陶瓷環來進行,然後用氯化銨將total ammonia 提升至2ppm後加入產品(還有一桶是只加氨的control)。...
  20. J

    [分享]市售菌種菌相測試結果

    國內的產品我就沒有什麼經驗了,我之前也只有測試過一些國外廠牌硝化菌的氨處理狀況。 我也相信這裡定序出來的菌株應該不會是廠商有意放入的,因此我也很好奇這樣的污染究竟是發生在什麼環節。 但畢竟這也只是單一一瓶而已,如果沒有更多罐的結果也很難判斷這究竟是個案還是其實有一定的比例都有這狀況。 我相信測試者也無意要去掀別人飯碗,只是希望可以起個頭增進大家對這議題的重視。 我自己也只是以科學家和水族玩家的身份來分析與討論這些引起我興趣的測試結果而已。 不過除了單純的好奇心外,我也認為很多大家提出的問題若能被解答的話對於整個圈子也是件好事,所以也希望大家盡量基於邏輯與證據來理性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