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指海星Linck leavigata,屬於蛇海星科Ophidiasteridae,俗名藍海星。分布於水深0~60公尺左右的珊瑚礁區海域,是臺灣各地礁石海岸亞潮帶,最常見的大型海星,腕長可達15公分左右。一般個體有5隻腕足,偶有四隻腕足的個體,體色呈淺藍色或寶藍色,但偶有呈紫藍色或橙黃色的個體直徑約16~40公分。腕足細長呈指狀,長短不等,外半段常略膨大。身體表面堅硬,尤其受到外來的刺激時,肌肉收縮後,更硬如岩石。

本種是熱帶珊瑚礁內常見而著名的海星,牠們通常出現在礁岩及珊瑚礁區的潮池或亞潮帶水深數公尺的淺水處,潛水時經常可見牠們在沒有掩蔽物的礁石上,將胃外翻消化底質上的藻類及其它有機物。

遍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臺灣各地礁石海岸及珊瑚礁區亞潮帶都可見到牠的蹤跡。

※延伸閱讀※

海星身體的標本有許多骨頭,這些骨頭是由數百片彼此分離的小骨片組合而成。骨片排列成網狀或格狀,骨片之間有肌肉相連接。海星的所有動作,都是由這些小骨片和肌肉共同合作完成,因為骨片之間並沒有緊密相連的關節,所以,牠們可以在海底做各種高難度的瑜珈動作,藍指海星就是一種會做高難度瑜珈的海星。

海星的嘴巴位於身體的中心位置,而且是長在貼地的那一面(稱為口面)。當一隻藍指海星想要吃洞裡的蠕蟲時,他就會把嘴巴貼在洞口的上方,5隻腕足會向上慢慢抬起,施展軟骨功,將身體中心塞在洞中,將胃翻出來,分泌消化液,把獵物殺死並消化掉。

因為藍指海星的腕足呈現藍色,形狀又很像人的手指頭,所以有這樣一個名稱。海星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斷一兩支腕足牠沒有多大的影響,牠可以很快的再長出新的腕足。因為藍指海星的骨片很多,肉很少,所以天敵不多,我們在海裡很少看到再生或受傷的藍指海星。

(註)在正常情況下,海星不會有翻身的行為,但如果在攀爬岩壁的過程中,剛好有捕食者來攻擊,海星掉落下來,翻了身,那他就要翻回正常的姿態。
 
原來他定點不動的時候是在分泌消化液

(不過我家的這隻也定點太久了點.......定到好幾隻腳都開始爛了)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