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想,在這個充斥著討論魚的版面。卻少了許多針對魚隻的研究。
身為一個飼主的我們 是否真的願意花些許時間去了解那些正在缸內游泳的魚隻?
小弟雖然非科班出身,但這陣子花了些許時間在觀察魚隻
希望陸續可以編輯一些文章出來
當然,
這篇的用意最主要是希望大家可以共襄盛舉!!!
一起真正了解牠們吧
chapter I:
壓力平衡機制 及其各項功能
魚鰾 Swim Bladder
我想,這兩個字是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魚鰾不就是魚身體裡面的氣囊嘛…但對於這個最熟悉的陌生名詞,我們真的有像情人一般的了解嗎?有這必要嗎?
OK!當您的愛魚發生這種狀態的時候,或許會悔不當初怎麼不早點認識!!
掏出小朋友買尾新的也是一種選項。但與其這樣,我會選擇先摸清它的底細。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魚鰾在哪!?順便複習一下國小國中的生物課程!
知道在哪裡後,我們會不禁好奇:
魚鰾是要幹什麼?
是什麼組成的?
有不同類型嗎?
它是如何調節呢?
那魚鰾是獨立作業嗎?還是它跟哪些其他器官有連結再一起嘛!?
是的,我也有十萬個為什麼!關於這個小小的氣球。煩惱了我很久,為什麼每次買的魚沒多久就肚子脹起來,漸漸泳姿不正常,更煩的事情不外乎是聽人家說:這條減壓不正確,掛掉只是剛剛好拉!嘴巴上說減壓減壓,洩魚鰾…等等之類的。到底是啥跟啥啊?!
魚鰾的功能,係藉由充排放氣來調整魚隻在水中的浮力。增加或減少氣體來達到所謂的中性浮力。魚隻才能夠優游自在游動。
好比如你在潛水的時候,總是要吸吐氣來調整肺部裡的氣體或是充排氣浮力背心氣囊來做細微調整浮力,即便是多吸一咪咪,或是吐掉幾顆泡泡就能夠完成教練要求的良好中性浮力。
魚類沒有肺,沒辦法做到吸吐納氣自在
(嗯,好吧。有部分科學家推測早期硬骨魚類'bony fish'是有肺的,因為生活在淺水域的含氧量較低以及氣候乾旱期的關係造成水位經常性的急遽下降也會影響水中溶氧率,環境的變遷以及物競天擇後。肺的使用率逐漸降低甚至慢慢捨棄不用。這個器官逐漸慢慢特化成魚鰾,特化過程使得魚類可以往更深的水域生活棲息以便獲得較高的溶氧。然而水深變化後,勢必需要一個能自由調整游泳機制的器官 -魚鰾-)
想起來了嗎?魚到現在都還是有鼻孔的!(鼻孔的功能作用,會在後面的章節來討論)
因此,泳姿如果因為鰾功能不正常的魚隻,長時間費力划動水層來取得各方向的推力,將會使的魚隻因為過度消耗體力而間接導致魚體的衰弱以及活力不濟,甚至拒食的可能!試想:連站都站不穩了,還會想吃東西嗎? 好比如把你丟在高空鋼索上,都還來不急找到平衡點就要你在上頭開始進食補體力
那,魚都一定有魚鰾嘛?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是否定的話,那幹嘛還那麼麻煩搞出這個器官?
在淡水中,水的平均比重約為1﹒.0。而海水平均比重為1.026左右。魚體的平均比重為1.076。
比重觀點來看的話,魚隻不管在淡水或是海水的狀態應該都會是下沉的作用產生。因此魚鰾的作用就是做為調節浮力使用。回到開頭提及的,那些沒有魚鰾的魚,不就一輩子都只向下沉淪嗎?!凡舉那些鯊魚、部分魟魚、部分底棲魚種,由於沒有魚鰾,只能靠24小時不斷游動來保持一定水域高度,即便是在睡覺的時候也是保持游動。或者選擇攀附在石頭上來固定自己。
(今天先到這邊,要念英文去了....)
身為一個飼主的我們 是否真的願意花些許時間去了解那些正在缸內游泳的魚隻?
小弟雖然非科班出身,但這陣子花了些許時間在觀察魚隻
希望陸續可以編輯一些文章出來
當然,
這篇的用意最主要是希望大家可以共襄盛舉!!!
一起真正了解牠們吧
chapter I:
壓力平衡機制 及其各項功能
魚鰾 Swim Bladder
我想,這兩個字是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魚鰾不就是魚身體裡面的氣囊嘛…但對於這個最熟悉的陌生名詞,我們真的有像情人一般的了解嗎?有這必要嗎?
OK!當您的愛魚發生這種狀態的時候,或許會悔不當初怎麼不早點認識!!
掏出小朋友買尾新的也是一種選項。但與其這樣,我會選擇先摸清它的底細。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魚鰾在哪!?順便複習一下國小國中的生物課程!
知道在哪裡後,我們會不禁好奇:
魚鰾是要幹什麼?
是什麼組成的?
有不同類型嗎?
它是如何調節呢?
那魚鰾是獨立作業嗎?還是它跟哪些其他器官有連結再一起嘛!?
是的,我也有十萬個為什麼!關於這個小小的氣球。煩惱了我很久,為什麼每次買的魚沒多久就肚子脹起來,漸漸泳姿不正常,更煩的事情不外乎是聽人家說:這條減壓不正確,掛掉只是剛剛好拉!嘴巴上說減壓減壓,洩魚鰾…等等之類的。到底是啥跟啥啊?!
魚鰾的功能,係藉由充排放氣來調整魚隻在水中的浮力。增加或減少氣體來達到所謂的中性浮力。魚隻才能夠優游自在游動。
好比如你在潛水的時候,總是要吸吐氣來調整肺部裡的氣體或是充排氣浮力背心氣囊來做細微調整浮力,即便是多吸一咪咪,或是吐掉幾顆泡泡就能夠完成教練要求的良好中性浮力。
魚類沒有肺,沒辦法做到吸吐納氣自在
(嗯,好吧。有部分科學家推測早期硬骨魚類'bony fish'是有肺的,因為生活在淺水域的含氧量較低以及氣候乾旱期的關係造成水位經常性的急遽下降也會影響水中溶氧率,環境的變遷以及物競天擇後。肺的使用率逐漸降低甚至慢慢捨棄不用。這個器官逐漸慢慢特化成魚鰾,特化過程使得魚類可以往更深的水域生活棲息以便獲得較高的溶氧。然而水深變化後,勢必需要一個能自由調整游泳機制的器官 -魚鰾-)
想起來了嗎?魚到現在都還是有鼻孔的!(鼻孔的功能作用,會在後面的章節來討論)
因此,泳姿如果因為鰾功能不正常的魚隻,長時間費力划動水層來取得各方向的推力,將會使的魚隻因為過度消耗體力而間接導致魚體的衰弱以及活力不濟,甚至拒食的可能!試想:連站都站不穩了,還會想吃東西嗎? 好比如把你丟在高空鋼索上,都還來不急找到平衡點就要你在上頭開始進食補體力
那,魚都一定有魚鰾嘛?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是否定的話,那幹嘛還那麼麻煩搞出這個器官?
在淡水中,水的平均比重約為1﹒.0。而海水平均比重為1.026左右。魚體的平均比重為1.076。
比重觀點來看的話,魚隻不管在淡水或是海水的狀態應該都會是下沉的作用產生。因此魚鰾的作用就是做為調節浮力使用。回到開頭提及的,那些沒有魚鰾的魚,不就一輩子都只向下沉淪嗎?!凡舉那些鯊魚、部分魟魚、部分底棲魚種,由於沒有魚鰾,只能靠24小時不斷游動來保持一定水域高度,即便是在睡覺的時候也是保持游動。或者選擇攀附在石頭上來固定自己。
(今天先到這邊,要念英文去了....)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