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name:Novaculicthys taeniourus
(Lacepède, 1801)
隱身於底沙之下,蟄伏的帶尾新隆魚緩緩由海溝中昇起,不時還揚起一陣陣海沙造成煙霧般效果,因為背鰭前兩根棘高高地隆起,水族館暱稱牠為角龍,牠是肉食性魚類,吃軟體動物、海膽、海星、多毛類動物與螃蟹,體型雖然不大卻會翻動大塊的珊瑚礁石塊或貝類,補食藏於底下的小生物,亦會啄食鈕釦之類的珊瑚個體幫助其散播,因為牠們的食性,在海洋生物圈中扮演了將死亡或鬆弛的珊瑚礁塑造為海沙的機械力量。
帶尾新隆魚,又名花尾美鰭魚、角龍、娘仔魚、帶尾鸚鯛,為隆頭魚科(Labridae) 之下的美鰭魚屬 (Novaculichthys) 下的一個種。成魚體長約20公分,分佈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由紅海、南非到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海域,南至羅得豪島等。臺灣西南部、南部、綠島、蘭嶼及小琉球海域皆有分布。 幼魚體色與成魚完全不同,紅褐又帶了條紋的體色,鰭也延長延伸附枝,使其幼體在海中如海藻一般地隨著洋流漂流,直至合適的珊瑚礁就定居成長。
Camera Nikon D610
Focal Length 60mm
(AF-S Micro Nikkor 60mm, f/2.8G)
Shutter Speed 1/500 sec
Aperture f/8
ISO 2500
Taken April 20, 2015
帶尾新隆魚
原圖連結(Large Size Image) 拍攝資訊(EXIF)
(Lacepède, 1801)
隱身於底沙之下,蟄伏的帶尾新隆魚緩緩由海溝中昇起,不時還揚起一陣陣海沙造成煙霧般效果,因為背鰭前兩根棘高高地隆起,水族館暱稱牠為角龍,牠是肉食性魚類,吃軟體動物、海膽、海星、多毛類動物與螃蟹,體型雖然不大卻會翻動大塊的珊瑚礁石塊或貝類,補食藏於底下的小生物,亦會啄食鈕釦之類的珊瑚個體幫助其散播,因為牠們的食性,在海洋生物圈中扮演了將死亡或鬆弛的珊瑚礁塑造為海沙的機械力量。
帶尾新隆魚,又名花尾美鰭魚、角龍、娘仔魚、帶尾鸚鯛,為隆頭魚科(Labridae) 之下的美鰭魚屬 (Novaculichthys) 下的一個種。成魚體長約20公分,分佈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由紅海、南非到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海域,南至羅得豪島等。臺灣西南部、南部、綠島、蘭嶼及小琉球海域皆有分布。 幼魚體色與成魚完全不同,紅褐又帶了條紋的體色,鰭也延長延伸附枝,使其幼體在海中如海藻一般地隨著洋流漂流,直至合適的珊瑚礁就定居成長。
Camera Nikon D610
Focal Length 60mm
(AF-S Micro Nikkor 60mm, f/2.8G)
Shutter Speed 1/500 sec
Aperture f/8
ISO 2500
Taken April 20, 2015
帶尾新隆魚
原圖連結(Large Size Image) 拍攝資訊(EX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