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o

🔰
金幣
0
[這篇文章最後由davio在 2006/10/09 12:30pm 第 5 次編輯]

20061007001.JPG

病徵如圖
有如白膜症般身上出現白膜 (猜測是魚體分泌的黏膜)
頭部 鰓部 身體 胸鰭上均出現無數白色小點
呼吸急促 並有無力的暴衝現象 暴衝的方向是水面
最後失去平衡 頭下腳上鰓部停止動作 死亡前體色已轉為鮮紅
此於10/6進檢疫缸
10/7 仍正常進食
10/8中午 突然出現嚴重病徵 換水三分之一
10/8晚 病徵仍未改善 下AB白點藥加強打氣 並用滴管將附著其身上之部分黏膜及小白點吸出
10/9凌晨 停止呼吸 明知是體外蟲作祟 不過還是把屍體切開了
跟他同時進缸的白針也出現了同樣的症狀
但病徵較輕微 目前下一半藥量的AB白點藥並加強打氣處理
猜測是魚體身上帶菌入缸 對新環境不適應造成體外蟲發作
請問該大家的看法是怎麼樣???
需要照檢疫流程隔日接著下福馬林嗎?
 
可能是卵圓蟲....黏膜是魚體受到蟲體刺激產生的,也有可能是傷口產生的炎性滲出現象(人有時也會),通常黏液中可以檢查到細菌跟原蟲....有時感染發生的機制會有一點順序,有時也是多重感染....然而鰓部通常都是寄身蟲攻擊的部位,因為柔軟且充滿了血液,我們常說的鰓病,鰓蟲其實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並不是特定的一種疾病,事實上大多數種類的寄身蟲都很喜歡附上鰓絲,鰓絲受到刺激會產生黏液,有時會細菌感染發炎造成鰓絲黏合,自然會減少氣體交換的面積,魚兒自然要增加呼吸頻率來應付身體所需的氧氣,增加呼吸頻率當然會耗費能量,當魚衰竭時自然就會死亡....
比方說卵圓鞭毛蟲先用假根插入體表附著,上面的傷口造成細菌性感染附著,接著車輪蟲又跑上去附著,補食傷口附近的細菌..脫落的上皮細胞...
註; 車輪蟲並不直接吸食魚的體液,附上去的目的是要捕食細菌,浮游生物,魚體脫落的上皮細胞,,由於車輪蟲有齒環,以轉動的方式移動,因而會產生機械性的傷口造成細菌性感染....
我覺得很可惜,沒在最佳時機開始檢疫,最佳時機就是魚剛抓回來時,我都是兩次的淡水浴加上AB白點葯配合福馬林6天共144小時的檢疫,寄身蟲根本沒有機會發展起來....如果您有更好的方法當然也是可以使用....
為何會發展的這麼快跟魚體的免疫力,水溫有關....不知道此魚缸有降溫嗎??不過降溫也無濟於事,只要有病原寄身蟲,魚的免疫力又弱的話,爆發嚴重的感染都是早晚的事情.....
通常新魚的免疫力都會比較弱些,如果短期內同時進入太多的新魚,則病原寄身 蟲就會在這些新魚身上獲得非常足夠的營養與能量,爆發大規模的感染,讓其他的舊魚也跟著出事....
海水魚不比人工馴養的淡水魚,經過氰化物毒上來,又經長途運輸,從輸出地的漁民,經過集中出口商,包裝空運來台,然後到了台灣的盤商,在發給店家...最後來到我們的手中,所有的過程對魚來說都是stress(緊迫),魚而往往來不及適應新的環境,免疫系統來不及恢復,就被缸內的病原體毀了.......除非您挑到的魚是很勇健的魚,加上水管本身就在缸內處理過寄身蟲,不然爆發感染死亡機率真的不低.....
我知道有些人是反對藥物檢疫的,如果不使用藥物,請儘量提供優良的環境,低密度的養殖,挑選健康的魚隻,儘量最少以一個月的間隔進一隻魚,讓環境中沒有太多的弱魚讓寄身蟲大量發展出極大的數量去攻擊舊魚...雖然無法百分百的解決問題,不過可以降低風險....
如果您願意使用藥物檢疫,那麼我建議你一開始就作,而且我還建議你不是單單只使用AB白點葯,有時我真的很納悶,為何一定要等到發病才要下葯??當魚發病時魚身上會有很多傷口,受到藥物刺激會非常不舒服,魚兒的耐藥力會因為健康程度相對的減低,有時遇到卵圓鞭毛蟲時必須增加劑量治療時,藥物根本無用武之地,因為當足夠的劑量下下去的時候,可能魚兒也無法耐葯死亡了,然而在一開始,蟲體少量寄身時,因為魚兒的免疫系統還沒有非常的耗弱所以多少也能發揮作用,寄身蟲處于很弱的局勢時,即使是一般劑量的藥物都能將之殺死....不但能輕易解決病原蟲的問題,也能迴避魚兒耐葯力不足的缺點.
PS.我並不是針對 davio 兄喔,希望您別誤會,而是我想將此篇作為精華供大家參考,所以字打的多一點....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