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藻期的理解是這樣子,雖然不一定對,但版主可以參考一下。
設缸開缸後,依設缸的方式,污染源的不同,後來的藻相也會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利污染源來培養硝化菌的過程。在有污染源當養分的狀況下,硝化菌的數量和種類會逐漸成長,這時污染物會被硝化成一些藻類可以吸收的養分,以平常比較常取得的測試劑NH3、NO2、NO3這些來說,就是先有NH3,然後產生NO2,再產生NO3。
NO3是低等藻可以吸收的養分來源,當開始有藻產生時,表示系統中有不少的硝化菌可以將NH3一路硝化到NO3了,缸中已經建立一定程度的硝化系統。但因為NO3需要厭氧菌的作用才能再轉為N2,這時厭氧菌還沒培養完成,所以藻類會持續成長去吸收掉NO3。而這時因為水流光線有機物等等的不同,藻相不一定都一樣,像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養水期是石蓴大爆發。共通狀況應該是NO3持續上升,低等藻也一路成長。等到厭氧菌也慢慢開始作用去處理NO3,低等藻就因為養分不足而逐漸停止成長,死亡白化。大部份人都建議在此時開始換水,並且準備開始進試水生物。
不過在NO3和藻大量發生的階段,如果確定NO2都測不到,也可以考慮進一些比較不受NO3影響的除藻生物,一方面除藻,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這些生物的代謝提供污染源,加速硝化系統的發展。
總之只要有經歷這些階段,大方向沒錯就可以了。每個階段的時間長短和狀況都會不同,多觀察會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