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版友對TECO的降溫時間有疑問,為了確認原因,上官網下載了TECO的說明書,順便瀏覽了幾家常見品牌的datasheet,發現有一些名詞可以寫出來供想買冷水機的人當參考,順便破解一些迷思。
以下寫的有點亂,若有誤謬之處,也歡迎指正討論。
1. 制冷能力怎麼看?
以前大家都認為寫在型號或品牌後面的HP(馬力數),通常代表了該型號冷水機的制冷能力,這個觀念相信是從冷氣或空調方面的常識轉換過來的。但實際看了四五個常用品牌的資料,發現標示出來的HP數,很可能都指的是壓縮機功率,而不是制冷能力。壓縮功率和制冷能力不一定正相關,所以實際的制冷能力,還是要到說明書裡去找。
扣除掉一些連說明書裡都沒寫的,如冰點、海利(海利有其他的標示法),制冷能力常見的單位有:
W(日升、TECO TK系列)
BTU/hr(阿提卡、TECO)
kcal/hr(GEX五味)
我偏好把它們通通轉換為kcal/hr,以方便計算。換算的方法網路上都查得到,速算法:
1W = 0.86 kcal/hr
1Btu/hr = 0.252 kcal/hr。
全部換算成同一個單位之後,就可以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了。
要補充說明的是,這個數字是基於某個前提之下測得的,不同的品牌測定條件不一樣,所以若兩台不同品牌的冷水機制冷能力數值接近時,把它們視為同一階的比較好。比如A牌的制冷能力是227kcal/hr,B牌是241kcal/hr,不要認為B牌一定比較大,而要視為同一個等級的機型。
2. 耗電量怎麼看
這個對電力有基本常識的人應該都會看,我只稍微提一下。冷水機上會標示耗電量(power consumption),單位是W,記錄或估算一天冷水機跑幾小時,再乘上耗電量/1000,就是一天的用電度數。
耗電量(w) x 操作時數(hr) /1000 = 用電度數(kw-hr)
3. 建議循環水量與進出水溫差
會寫到這點,是因為發現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冷水機的出口溫度,要比入口溫度低很多,至少2~3度,甚至5度以上,冷卻才有效率。這也可能是從一些冷氣空調設計界、或工業界熱交換器的設計等傳來的常識。但實際看了一些冷水機的規格之後,發現並不是這樣子,所以想釐清一下。
每台冷水機都有建議循環水量的最小值與最大值,理由是在這個範圍內,壓縮機的換熱效率比較佳。當水量大於建議值的最大量,或小於建議值的最小量時,不代表效率會變很差,可能只是略低而已。而冷水機的效率,影響比較大的是散熱是否良好,和環境溫度是否過高,和循環水量說真的關係沒那麼大。
為什麼要在這裡提建議循環水量?請先看下面這個計算換熱器時常用的公式:
Q(kcal/hr) = m(kg/hr) x S(kcal/kg-℃) x ΔT(℃)
Q:指的是熱量,在這邊可以用制冷能力代入
m:水量,在這邊用流量代入
S:比熱,代表用多少熱可以讓1kg的物質上升1℃,水大約是1,海水大約0.93
ΔT:在這裡指的是進出口的溫差
在沒有異常狀況下,一台冷水機在正常操作時所輸出的Q是一個定值,比熱在這裡也可以視為定值。因此,進出口的溫差,只和水量有關。水量愈大,溫差愈小;水量愈小,溫差愈大。
按照這個公式,根據各冷水機的建議水量和制冷能力來計算,會發現冷水機入口和出口的溫差,大部分落在0.2~1.2℃,而不是大家所想的2~3度。當然,要把溫差拉到2度以上也很簡單,只要把水流量調低就好。不過過低的水量,造成冷水機鈦管堵塞的機率也比較大一點。我個人比較偏好盡量按照原廠的建議值操作,這部分見仁見智,請自行評估。
經擴缸達人SmartFish大大指正,紅字部分不正確。過慢的流速造成的影響是有機會在鈦管外側產生結垢,影響制冷效率。
順帶一提,水量過大有什麼缺點?水量大代表著水速度快,而流速快到一個程度時,熱量會來不及從冷媒側完全傳遞到水側,所以制冷功率會比較低。
藍箱水族的小威兄指正,這一段應該修正為水量大到某個程度之後,對熱交換效率提升的助益就不明顯。
待續......
以下寫的有點亂,若有誤謬之處,也歡迎指正討論。
1. 制冷能力怎麼看?
以前大家都認為寫在型號或品牌後面的HP(馬力數),通常代表了該型號冷水機的制冷能力,這個觀念相信是從冷氣或空調方面的常識轉換過來的。但實際看了四五個常用品牌的資料,發現標示出來的HP數,很可能都指的是壓縮機功率,而不是制冷能力。壓縮功率和制冷能力不一定正相關,所以實際的制冷能力,還是要到說明書裡去找。
扣除掉一些連說明書裡都沒寫的,如冰點、海利(海利有其他的標示法),制冷能力常見的單位有:
W(日升、TECO TK系列)
BTU/hr(阿提卡、TECO)
kcal/hr(GEX五味)
我偏好把它們通通轉換為kcal/hr,以方便計算。換算的方法網路上都查得到,速算法:
1W = 0.86 kcal/hr
1Btu/hr = 0.252 kcal/hr。
全部換算成同一個單位之後,就可以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了。
要補充說明的是,這個數字是基於某個前提之下測得的,不同的品牌測定條件不一樣,所以若兩台不同品牌的冷水機制冷能力數值接近時,把它們視為同一階的比較好。比如A牌的制冷能力是227kcal/hr,B牌是241kcal/hr,不要認為B牌一定比較大,而要視為同一個等級的機型。
2. 耗電量怎麼看
這個對電力有基本常識的人應該都會看,我只稍微提一下。冷水機上會標示耗電量(power consumption),單位是W,記錄或估算一天冷水機跑幾小時,再乘上耗電量/1000,就是一天的用電度數。
耗電量(w) x 操作時數(hr) /1000 = 用電度數(kw-hr)
3. 建議循環水量與進出水溫差
會寫到這點,是因為發現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冷水機的出口溫度,要比入口溫度低很多,至少2~3度,甚至5度以上,冷卻才有效率。這也可能是從一些冷氣空調設計界、或工業界熱交換器的設計等傳來的常識。但實際看了一些冷水機的規格之後,發現並不是這樣子,所以想釐清一下。
每台冷水機都有建議循環水量的最小值與最大值,理由是在這個範圍內,壓縮機的換熱效率比較佳。當水量大於建議值的最大量,或小於建議值的最小量時,不代表效率會變很差,可能只是略低而已。而冷水機的效率,影響比較大的是散熱是否良好,和環境溫度是否過高,和循環水量說真的關係沒那麼大。
為什麼要在這裡提建議循環水量?請先看下面這個計算換熱器時常用的公式:
Q(kcal/hr) = m(kg/hr) x S(kcal/kg-℃) x ΔT(℃)
Q:指的是熱量,在這邊可以用制冷能力代入
m:水量,在這邊用流量代入
S:比熱,代表用多少熱可以讓1kg的物質上升1℃,水大約是1,海水大約0.93
ΔT:在這裡指的是進出口的溫差
在沒有異常狀況下,一台冷水機在正常操作時所輸出的Q是一個定值,比熱在這裡也可以視為定值。因此,進出口的溫差,只和水量有關。水量愈大,溫差愈小;水量愈小,溫差愈大。
按照這個公式,根據各冷水機的建議水量和制冷能力來計算,會發現冷水機入口和出口的溫差,大部分落在0.2~1.2℃,而不是大家所想的2~3度。當然,要把溫差拉到2度以上也很簡單,只要把水流量調低就好。不過過低的水量,造成冷水機鈦管堵塞的機率也比較大一點。我個人比較偏好盡量按照原廠的建議值操作,這部分見仁見智,請自行評估。
經擴缸達人SmartFish大大指正,紅字部分不正確。過慢的流速造成的影響是有機會在鈦管外側產生結垢,影響制冷效率。
順帶一提,水量過大有什麼缺點?水量大代表著水速度快,而流速快到一個程度時,熱量會來不及從冷媒側完全傳遞到水側,所以制冷功率會比較低。
藍箱水族的小威兄指正,這一段應該修正為水量大到某個程度之後,對熱交換效率提升的助益就不明顯。
待續......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