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tus 👑💎💎💎💎💎 站方人員 版主 金幣 22,976 2021/05/01 #4 這部分以前一直有消費者搞混 原廠說明書現在也有改版額外說明 簡單說 假如你觀看數值是看黑色橡皮頭,那最後讀數就是看黑色橡皮頭 假如你起初看的是針頭內液面 那最後讀數就是看針頭內液面 但往往就是因為起初的1mm 若是要看液面,基本上是拉不到的 好像最多只拉到0.95 所以就會變成有人先拉滿1mm的橡皮頭 再最後看液面讀數 此時正確的應該是看橡皮頭才對 但現在原廠有額外附圖補充說明 就是一律看橡皮頭,不用再管裡頭液面高度了 這樣就不會搞混了 最後編輯: 2021/05/01
這部分以前一直有消費者搞混 原廠說明書現在也有改版額外說明 簡單說 假如你觀看數值是看黑色橡皮頭,那最後讀數就是看黑色橡皮頭 假如你起初看的是針頭內液面 那最後讀數就是看針頭內液面 但往往就是因為起初的1mm 若是要看液面,基本上是拉不到的 好像最多只拉到0.95 所以就會變成有人先拉滿1mm的橡皮頭 再最後看液面讀數 此時正確的應該是看橡皮頭才對 但現在原廠有額外附圖補充說明 就是一律看橡皮頭,不用再管裡頭液面高度了 這樣就不會搞混了
L LittleWhiteBear 💎💎💎🏆🏆 金幣 16,875 2021/05/01 #5 hepatus 說: 這部分以前一直有消費者搞混 原廠說明書現在也有改版額外說明 簡單說 假如你觀看數值是看黑色橡皮頭,那最後讀數就是看黑色橡皮頭 假如你起初看的是針頭內液面 那最後讀數就是看針頭內液面 但往往就是因為起初的1mm 若是要看液面,基本上是拉不到的 好像最多只拉到0.95 所以就會變成有人先拉滿1mm的橡皮頭 再最後看液面讀數 此時正確的應該是看橡皮頭才對 但現在原廠有額外附圖補充說明 就是一律看橡皮頭,不用再管裡頭液面高度了 這樣就不會搞混了 按一下展開…… 如果一定要做的很標準的話 (針筒內,含粉紅帽套,沒有任何氣泡) 可以參考底下的方法 適合有強迫症的人... 用細的針筒吸取1ml 測試液 的方法 KH, Ca, Mg 都可以比照辦理, 方法都一樣 1 先吸取0.5ml 測試液後, 將針筒倒放並繼續抽取空氣到1ml刻度處 2 保持將針頭朝上, 用手指彈針筒將氣泡往上排除, 像打針前的動作一樣 3 待管內測試液中無任何氣泡後, 將活塞往上推擠直到測試液到達粉紅帽套頂端 4 重新將細的針筒放入測試液中吸取測試液到1ml刻度處 5 確認針筒內,含粉紅帽套,沒有任何氣泡存在 6 萬一針筒內還有氣泡存在, 利用(2)的方式排除,並確認針筒內有精準的1ml 測試液 測試完畢後細的針筒連同殘留的測試液可以繼續保存留待下次使用
hepatus 說: 這部分以前一直有消費者搞混 原廠說明書現在也有改版額外說明 簡單說 假如你觀看數值是看黑色橡皮頭,那最後讀數就是看黑色橡皮頭 假如你起初看的是針頭內液面 那最後讀數就是看針頭內液面 但往往就是因為起初的1mm 若是要看液面,基本上是拉不到的 好像最多只拉到0.95 所以就會變成有人先拉滿1mm的橡皮頭 再最後看液面讀數 此時正確的應該是看橡皮頭才對 但現在原廠有額外附圖補充說明 就是一律看橡皮頭,不用再管裡頭液面高度了 這樣就不會搞混了 按一下展開…… 如果一定要做的很標準的話 (針筒內,含粉紅帽套,沒有任何氣泡) 可以參考底下的方法 適合有強迫症的人... 用細的針筒吸取1ml 測試液 的方法 KH, Ca, Mg 都可以比照辦理, 方法都一樣 1 先吸取0.5ml 測試液後, 將針筒倒放並繼續抽取空氣到1ml刻度處 2 保持將針頭朝上, 用手指彈針筒將氣泡往上排除, 像打針前的動作一樣 3 待管內測試液中無任何氣泡後, 將活塞往上推擠直到測試液到達粉紅帽套頂端 4 重新將細的針筒放入測試液中吸取測試液到1ml刻度處 5 確認針筒內,含粉紅帽套,沒有任何氣泡存在 6 萬一針筒內還有氣泡存在, 利用(2)的方式排除,並確認針筒內有精準的1ml 測試液 測試完畢後細的針筒連同殘留的測試液可以繼續保存留待下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