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個會說不太會做的人, 唸的一口還不錯的經, 但是自己的缸其實也不怎麼樣. 要放我的魚缸上來前實在經過好一番的掙扎, 天人交戰哪~!
想想, 還是放上來好了, 請大家不吝指教, 能夠再多做修改當然是最好的啦!
我是個做業務的, 因為專做國外的單子, 因此出國出差絕對免不了的. 一直以來都不斷的嘗試要怎麼養的輕鬆, 單純, 簡單. 當然也要讓活體有健康的生長空間. 以往都如同大部份的人, 認為機絲多就是好, 大蛋白, 大鈣反應器, 大硝酸鹽化除, 大磷酸鹽吸附
在一路過來的歷程裡也發生了不少的機械故障. 機械故障的同時卻也給我了一些啟示. 運轉設備越多就會越依賴他, 一旦發生馬達的意外, 通常會變的不可收拾. 我逐漸陸續停掉各項設備來探索魚缸的極限之同時, 也再嘗試要怎麼不去依賴科技.
這就是這個魚缸的設計來由
好了, 不多說廢話, 先來看魚缸的設備:
主缸: 100 x 100 x 40
系統: 有充水層的活沙系統, 傳統綠色浪板 + 3cm三號沙 (粗) + 7cm壹號沙 (細)
輔助系統: 30 x 30 x 30的葡萄藻區
底缸: 90 x 60 x 40
主缸高度只做40cm, 一來可以降低燈具的瓦數, 二來可以更方便的清裡魚缸. 往往看到魚友的魚缸越做越高, 三尺, 四尺, 這麼深要怎麼清啊? 想不透, 想不透. 再說, 40cm高的魚缸, 扣掉底沙約10cm, 離水面約2cm, 實際水深大約只有27cm.
這樣的水深對於FO可能不夠看, 但是以LPS來說綽綽有餘.
這樣的水深對小缸來說可能太緊迫, 但是我的魚缸長寬都是100, 視覺上的空白空間其實還很多. 至少, 我的魚似乎也覺得還不賴
這是缸設缸時的照片, 大概是2009-06-25左右設的, 裡面是從舊缸搬過來的東西, 舊缸是1.5尺立方, 放到這個新魚缸裡顯得少得可憐. 當時放了一把葡萄藻在中間的柵欄裡
當時放了一把葡萄藻在中間的柵欄裡
這個柵欄看起來有點礙眼, 呵呵, 本來嘛, 是要用個不太明顯的顏色, 例如黑色, 藍色等等, 但是當天去洪媽那裡一趟, 眼睛一喵, 唷! 地下有幾塊丟棄的浴室踏板. 洪媽說這些是某個好心的客人厭煩地上老是濕答答的, 建議洪媽地上鋪滿這東東, 還去買了幾塊送給洪媽 ("好心"是我說的, 洪媽當時用的字眼比較粗俗一點, 類似"囉X"). 我看洪媽不太像是會去使用這幾塊的樣子, 因此就順手摸了回來. 用束帶綁起來就是眼前這副模樣了.
這要幹嘛? 這就是簡單養的主軸. 不用另設藻缸, 藻缸直接放在魚缸裡.
葡萄藻間有太多的小蟲住在裡面, 我的龍魚與小丑不用特意去餵
倒吊肚子餓了會自己去啄長出來的葡萄藻, 久久不餵魚也不會太擔心
有了葡萄藻, 長的很密的話, 可吸除的營養鹽真的很可觀
其他配置:
機械過濾: 無. 沒有白棉, 沒有蛋白, 沒有磷酸鹽吸附, 沒有硝酸鹽化除器
但是有個很大的底缸, 格了四格, 加上緩水流, 設計了沉澱區, 四個都是沉澱區.
數據:
pH 約8.0~8.2
KH 約 8
NO3 很低,
PO4 幾乎測不到
Ca 試劑很麻煩, 沒有特別去測
比重: 1.026
溫度: 設定26度 +/- 1度
白燈: 13Hr
藍燈: 15Hr
這是魚缸現在的樣貌:
正面:
左邊:
中間:
右邊:
葡萄藻區: 滿三個月, 長滿很密的葡萄藻 (注意: 柵欄上已經開始長蠻多的鈣藻, 希望半年後可以不用再看到螢光綠的塑膠了)
為了好玩綁了兩根水筆仔, 希望根能夠往下伸, 像是熱帶雨林海邊的感覺
如果你現在心裡有疑問, 好像沒啥特殊的軟體........... 沒錯, 但是以我有限的閒餘時間來說, 我也沒時間去好好照顧有特殊需求的軟體, 唯一比較喜歡的就只是海葵.
我的燈具: LED
我用的是一般燈泡燈座(俗稱E27燈座)的LED燈泡. 用了兩種
全白燈 6500K 2Wx9顆=18W的燈泡, 三組 (奇恩鋪子)
全藍燈 25000K 3Wx3顆=9W的燈泡, 也是三組(DBS)
總瓦數=18x3 + 9x3 = 81W, 照亮的程度比兩顆150W HQI還令我滿意, 當然啦, 前期的投資也不小
LED燈的效果可以從我的海葵看出來, 以下是三開分不同月份進的紫點海葵,
9月剛進的, 多麼可愛的白色, 很明顯的紫點
前一個月進的, 已經開始髒了, 紫點消失中
再前一個月進的, 這這這~~~~~還算是"紫點"嗎?
是不是我的光照太多了? 這三顆我都沒有特別餵食. 再來一個合照:
底缸:
真的沒啥好看, 就是一個空蕩蕩的大沉澱槽, 主馬達只是個小小的2400L/H. 旁邊的一端管線沒有好好收, 但是基本上就是pH監測, 自動補水, 分離式冷水機鈦管, + 加溫棒
沉澱區的汙泥, 這大約是三個禮拜的分量
活沙狀況: 應該還算健康. 可見到滿滿的蟲 (不是剛毛蟲喔!)
對了, 因應我常出國出差, 自動補水是必須的, 這個是我的補水桶:
直徑12cm, 高度180cm, 有效容量約 18L, 可擋大約10天的補水量.
這個儲槽也是鈣水混合器, 馬達每天自動開啟15分鐘保持鈣水的飽和率. 因此補水都是補鈣水. 水位偵測與補水的馬達是Litermeter-3. 台灣沒有人進口 (聽說廠商很龜毛)
我是個會說不太會做的人, 唸的一口還不錯的經, 但是自己的缸其實也不怎麼樣. 要放我的魚缸上來前實在經過好一番的掙扎, 天人交戰哪~!
想想, 還是放上來好了, 請大家不吝指教, 能夠再多做修改當然是最好的啦!
我是個做業務的, 因為專做國外的單子, 因此出國出差絕對免不了的. 一直以來都不斷的嘗試要怎麼養的輕鬆, 單純, 簡單. 當然也要讓活體有健康的生長空間. 以往都如同大部份的人, 認為機絲多就是好, 大蛋白, 大鈣反應器, 大硝酸鹽化除, 大磷酸鹽吸附
在一路過來的歷程裡也發生了不少的機械故障. 機械故障的同時卻也給我了一些啟示. 運轉設備越多就會越依賴他, 一旦發生馬達的意外, 通常會變的不可收拾. 我逐漸陸續停掉各項設備來探索魚缸的極限之同時, 也再嘗試要怎麼不去依賴科技.
這就是這個魚缸的設計來由
好了, 不多說廢話, 先來看魚缸的設備:
主缸: 100 x 100 x 40
系統: 有充水層的活沙系統, 傳統綠色浪板 + 3cm三號沙 (粗) + 7cm壹號沙 (細)
輔助系統: 30 x 30 x 30的葡萄藻區
底缸: 90 x 60 x 40
主缸高度只做40cm, 一來可以降低燈具的瓦數, 二來可以更方便的清裡魚缸. 往往看到魚友的魚缸越做越高, 三尺, 四尺, 這麼深要怎麼清啊? 想不透, 想不透. 再說, 40cm高的魚缸, 扣掉底沙約10cm, 離水面約2cm, 實際水深大約只有27cm.
這樣的水深對於FO可能不夠看, 但是以LPS來說綽綽有餘.
這樣的水深對小缸來說可能太緊迫, 但是我的魚缸長寬都是100, 視覺上的空白空間其實還很多. 至少, 我的魚似乎也覺得還不賴
這是缸設缸時的照片, 大概是2009-06-25左右設的, 裡面是從舊缸搬過來的東西, 舊缸是1.5尺立方, 放到這個新魚缸裡顯得少得可憐. 當時放了一把葡萄藻在中間的柵欄裡
當時放了一把葡萄藻在中間的柵欄裡
這個柵欄看起來有點礙眼, 呵呵, 本來嘛, 是要用個不太明顯的顏色, 例如黑色, 藍色等等, 但是當天去洪媽那裡一趟, 眼睛一喵, 唷! 地下有幾塊丟棄的浴室踏板. 洪媽說這些是某個好心的客人厭煩地上老是濕答答的, 建議洪媽地上鋪滿這東東, 還去買了幾塊送給洪媽 ("好心"是我說的, 洪媽當時用的字眼比較粗俗一點, 類似"囉X"). 我看洪媽不太像是會去使用這幾塊的樣子, 因此就順手摸了回來. 用束帶綁起來就是眼前這副模樣了.
這要幹嘛? 這就是簡單養的主軸. 不用另設藻缸, 藻缸直接放在魚缸裡.
葡萄藻間有太多的小蟲住在裡面, 我的龍魚與小丑不用特意去餵
倒吊肚子餓了會自己去啄長出來的葡萄藻, 久久不餵魚也不會太擔心
有了葡萄藻, 長的很密的話, 可吸除的營養鹽真的很可觀
其他配置:
機械過濾: 無. 沒有白棉, 沒有蛋白, 沒有磷酸鹽吸附, 沒有硝酸鹽化除器
但是有個很大的底缸, 格了四格, 加上緩水流, 設計了沉澱區, 四個都是沉澱區.
數據:
pH 約8.0~8.2
KH 約 8
NO3 很低,
PO4 幾乎測不到
Ca 試劑很麻煩, 沒有特別去測
比重: 1.026
溫度: 設定26度 +/- 1度
白燈: 13Hr
藍燈: 15Hr
這是魚缸現在的樣貌:
正面:
左邊:
中間:
右邊:
葡萄藻區: 滿三個月, 長滿很密的葡萄藻 (注意: 柵欄上已經開始長蠻多的鈣藻, 希望半年後可以不用再看到螢光綠的塑膠了)
為了好玩綁了兩根水筆仔, 希望根能夠往下伸, 像是熱帶雨林海邊的感覺
如果你現在心裡有疑問, 好像沒啥特殊的軟體........... 沒錯, 但是以我有限的閒餘時間來說, 我也沒時間去好好照顧有特殊需求的軟體, 唯一比較喜歡的就只是海葵.
我的燈具: LED
我用的是一般燈泡燈座(俗稱E27燈座)的LED燈泡. 用了兩種
全白燈 6500K 2Wx9顆=18W的燈泡, 三組 (奇恩鋪子)
全藍燈 25000K 3Wx3顆=9W的燈泡, 也是三組(DBS)
總瓦數=18x3 + 9x3 = 81W, 照亮的程度比兩顆150W HQI還令我滿意, 當然啦, 前期的投資也不小
LED燈的效果可以從我的海葵看出來, 以下是三開分不同月份進的紫點海葵,
9月剛進的, 多麼可愛的白色, 很明顯的紫點
前一個月進的, 已經開始髒了, 紫點消失中
再前一個月進的, 這這這~~~~~還算是"紫點"嗎?
是不是我的光照太多了? 這三顆我都沒有特別餵食. 再來一個合照:
底缸:
真的沒啥好看, 就是一個空蕩蕩的大沉澱槽, 主馬達只是個小小的2400L/H. 旁邊的一端管線沒有好好收, 但是基本上就是pH監測, 自動補水, 分離式冷水機鈦管, + 加溫棒
沉澱區的汙泥, 這大約是三個禮拜的分量
活沙狀況: 應該還算健康. 可見到滿滿的蟲 (不是剛毛蟲喔!)
對了, 因應我常出國出差, 自動補水是必須的, 這個是我的補水桶:
直徑12cm, 高度180cm, 有效容量約 18L, 可擋大約10天的補水量.
這個儲槽也是鈣水混合器, 馬達每天自動開啟15分鐘保持鈣水的飽和率. 因此補水都是補鈣水. 水位偵測與補水的馬達是Litermeter-3. 台灣沒有人進口 (聽說廠商很龜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