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除蛋白運用的是「文丘里效應」,也就是「文氏效應」啦。
在輸水管與空氣管的交會處產生壓力差,藉以導入產生氣泡所需要的空氣進入水流中。
壓力差越大時,導入的空氣就會越多!壓力差越少時,則被導入水中的空氣相對會變少。
那怎麼製造壓力差呢?當然需要的就是越高速的水流!
再強調一次,所需要的就是「高速」的水流,而不是「大量」的水流。
那怎麼產生「高速」的水流呢?吼 .... 當然是需要更強力的馬達呀!
當然,同樣的流量下,可以藉由縮小管徑來提高流速。
不過前提是推壓要夠!
很不幸的,這也得需要強力的馬達才能達成。
屁話說了一堆 ....
結論就是「想得到越多的空氣進入水中,就需要一顆更強力的馬達,以提高流速」!
結束了嗎?還沒耶 .......
更多的空氣進入水流,就會產生更多細密的泡沫嗎?
非常抱歉,並不會耶!
水流中的空氣量與「細密的泡沫」其實是兩碼事。
空氣要變成細密的泡沫,另外需要的是「空氣與液體有效率的攪拌」這個程序!
因為,「泡沫」是一種「大量流動性強及密度低的氣體,被液體隔開」的分散體系。
在這個程序中,越高速的瞬間混和,造泡效果越佳!
如果能保持三個氣泡相交黏密時互成 120°,在力學上觀點上視為最為穩定!
唉呦,也就是開始穩定堆泡啦 ......
不過呢,這又出現了另一個議題。
單純的液體要能形成穩定的泡沫,多半是很難的 .....
造泡的另一個要件,就是需加入「表面活性物質」。
那甚麼是「表面活性物質」呢?
那 ..... 那就是例如有機汙染物之類,也就是你裝置除蛋白想除去的東東啦 ......
因此呢,即使有了「強力的馬達」與加上「空氣與液體有效率的攪拌」裝置
如果當水體太乾淨,缺少「表面活性物質」時,依然也是無法有效造出泡沫的。
做總結囉:
這顆除蛋白確實可以藉由提高沉馬流速,藉以帶入更多的空氣。
但,加大沉馬換取高流速帶入更多的空氣,這對造泡有幫助嗎?
有,但是幫助實在不大,甚至有可能是在浪費電 .....
此外,這顆除蛋白「看來」並沒有「空氣與液體有效率的攪拌」的造泡機制設計。
因此,若有可能的情況下,換購一顆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