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貨運來的死魚!!

或者多付一點錢選擇早上出貨傍晚到貨的當日配送,並交代氣打足一點,魚魚生命比較重要...
 
先說賣方不是小店, 但小弟一定包裝死過魚, 錯中學 純經驗分享

不管進口觀賞魚 or 島產手撈魚, 都要經過包裝與運輸過程,
應該沒有魚友是叫海水活魚車直接從港口送到家門口的吧? (有的話是大戶一定要介紹一下)

連水族館當面挑的魚, 都要經歷或長或短的包裝運輸過程,
包裝和運輸對觀賞魚業來說是必經過程, 都有標準作業程序,
飛機的貨艙, 觀賞魚往往佔據最大的空間和重量,
所有的魚都是經過這樣程序引進到每個玩家的缸子裡

出貨前根據魚種要有不同時間的斷食期 (Purge process), 避免袋內排泄造成氨中毒(NH3 poison)
或氨灼傷(NH3 burn), 糞便多肉眼可見, NH3由魚鰓代謝釋出, 看不見卻更致命

個體差異也是運輸後意外死亡原因, 坐船去蘭嶼, 兩小時的船程, 有人面色自若談笑風生, 大喀便當狂喝飲料, 有人吐到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下船後兩天還感覺天旋地轉, 這就是個體差異

好的前置作業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甚至減輕個體耐受度不同造成的風險,
但這仍是一門學問, 從前人們仍深信活魚運輸用水桶+打氣最安全,
路上跑的活魚車, 不管是活蝦活福壽魚活石斑, 水中氨濃度都會很高, 因此都需要"加料"改變水的pH值來讓魚長時間運輸後仍不會氨中毒, 有效, 但相信大家不會這樣對待要養的觀賞魚

其實包裝與運輸過程對魚在魚缸的存活率絕對是加分, why ?

記得以前大學去東北角野採, 採回的小魚騎車在路上狂飆, 掛點機率仍高, 若帶個氧氣瓶, 個別打包反而順利平安, 還可以去廟口吃個宵夜再回家.

運輸過程廣義來說也是下缸前的健康篩選, 遇過庫存很久的穩魚, 撈起來馬上抽蓄, 放回去又正常, 再撈起來又抽蓄, 這樣的魚換了新環境一定不適應. 庫存時奄奄一息的魚, 一定撐不過長時間運輸.

良好的出貨前準備(conditioning), 是造就高存活率的必要條件, 個體差異, 就須要靠經驗來判斷與處理了
 
最後編輯:
可是我摸袋子水溫都還冷冷的:em06:!!
難道是缺氧(我看鰓蓋都外翻):em14:還是坐車台北到屏東搖搖晃晃暈車嚇死了(嚇倒挫賽.水裡面都大便):em16:!!

通常我都會特別標明""勿放駕駛座""

宅急便的駕駛座冷氣開超強的.宅配員見盒子小,通常就會放駕座旁.

一般賣家要出魚,都知道少餵食,或甚至不餵,所以氨中毒的機會不大.
 
開箱後降溫的冰塊一定是溶化的水,
因為冰塊在箱內持續吸熱, 自己溶化, 讓包裝水水溫因此降低,
這是種熱交換過程, 再由保麗龍箱盡量保持這適宜水溫, 度過運輸時期,
若冰塊收到後還沒溶, 表是箱內溫度維持在0度C, 通常我們會這樣對待海鮮, 而不是活魚
 
感謝各位大大賜教
原來魚是被自己的大便臭死的:em01:
 
之前有收過貨運寄到的魚
心血來潮量一下氨
乖乖竟然是第2格(魚博士)
當下趕快加快滴速30分鐘馬上下檢疫缸
不然又要噴了
 
寄送本來就有風險所以還是自取比較好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