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爬了整篇文章和你缸子的文章,對你14樓的分析比較有認同感,其他部份還是存有一些疑點,解釋如下。
先說小弟目前存疑的部份..
渦鞭毛藻顯微鏡下應該是有鞭毛,假如是無鞭毛的渦鞭毛藻應該會比較偏圓型,比較不像你72樓的第二張照片(有點橢圓的樣子),
另外渦鞭毛藻事實上牠也是屬於共生藻一種,所以你照片裡的原生蟲看起來應該不是渦鞭毛藻。
至於是不是草履蟲,雖然外型很像..但草履蟲應該是沒有到像你照片中這麼小,而且草履蟲也不是攝取共生藻生長的,這是小弟所了解的部份,除非是小弟認知不足..有吃共生藻的草履蟲這種生物。
另外假設..如果是草履蟲的話,下抗生素應該也是沒有用,下抗生素是破壞病菌或原生物細胞壁使其無法分裂繁殖而死亡,但因牠是屬無細胞壁的原生物種之一,所以..下了抗生素有改善是這種蟲變少..還是硬骨的狀況變好? 這兩者情況有點不同,這部份是小弟比較想了解的。
接下來提到原生生物..其實原生生物算是廣義或籠統的說法,
原生生物在海洋中理應是硬骨珊瑚蟲的食物鏈來源之一(我們先假設以浮游生物來說)
不應該是原生生物攻擊你的硬骨才對,即使珊瑚本身已缺乏共生藻(硬骨偏枌色或淡化),但珊瑚蟲依然還是有能力捕食原生生物。
所以是不是說..你硬骨本身早已死亡(因你取樣的樣本珊瑚蟲是已死亡的),黃點中的藻正攝取死亡後的養份(營養鹽),而原生蟲只是在吃這些藻類(而非共生藻),所以你後面提供的這張照片是否可以這樣解釋,除非你顯微鏡下的硬骨確定是是活體,才可能正確觀察到真正的變化。
下面提供一些處理方向給你參考..
你一開始的文章中提到你缸中的藻類因為下了抗生素變得很缺乏,然而你又繼續下抗生素,藻類應該會更加貧乏或更不容易生長,以生物鏈循環系統來說..原生生物的食物來源有部份是來自藻類,所以你是不是應該反向操作製造更多藻類才是,或添加少部份活藻水等方式,讓這些原生生物轉移吃你所提供的藻,而不該是吃你硬骨的共生藻,這樣才是真正起到生物鏈正常循環效應。
再來是你缸子目前是白化與脫皮同時存在的情況,還是說是先白化後來才脫皮,雖然你一開始有說..硬骨是以減少共生藻的方式白化死亡,但你後面提供的照片卻是硬骨脫皮後所拍下,如果硬骨最近才脫皮,你的處理方式是否有可能過於急躁,水質震盪過大才導致脫皮,這兩個現象應該是不同的問題點,你應該注意脫皮的部份,一般來說脫皮的問題基本上是比白化的問題更嚴重與更急性(至少小弟是這樣的認為),所以你應該先穩住你的系統,避免脫皮。
最後..如果光只以你圖片上的外形來研判,小弟看起來是比較像孢子蟲類sporozoans或微孢子蟲類Microsporidia這一型的原生物,假設如果是Microsporidia這一型的原生物種來說,小弟可以建議你在硬骨的耐受度下適度提高水溫(28左右)、然後隔離受感染的骨或移出缸外來防止擴散,或你也可以先在缸外加溫再用顯微鏡觀察這種蟲的變化,就了解小弟為什麼希望你加溫試試看。
以上的假設假如是成立的,也就是說..你的缸子的確受到不知名的原生物攻擊,你應該考慮多進幾隻龍科魚,從最簡單的生物防治方向著手就行,適度的添加少量藻水和硬骨食物,適度的加強光照,使硬骨珊瑚蟲或共生藻有更大的抵抗力方向去處理。
以上是小弟單純的看法,無法提供任何理論支持..但請你參考或看看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