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兄在下有一些淺見交流一下,如有想法不同的地方多包涵,我認為系統與水質也許是整個海水魚養殖最簡單的一個部分,但我發現整個論壇都把系統與水質看的太複雜,關於系統的部分,我覺得即使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砂濾法,經過一些時日也是能輕易的把氨降低到很低的安全水平,甚至底砂汙泥有沒有時常清理,都不是非常重要.....我作過太多次實驗了,氨的影響甚至低於緊迫造成的危害,我一直想在密度上尋求一些突破,並嘗試著大小魚混養,但實際上非常的困難,損失慘重,不斷的改變環境也是無法突破,只要魚一多都很容易嚇死,不然就是容易生病,我作過很多次實驗,只要是低密度,大小魚不要差太多,沒有很強勢的魚在裡面,即使放死魚在裡面任其腐爛讓水質感覺起來很糟糕,魚也不會怎樣,但只要密度一高,或者有幾隻強勢魚運動快速的魚在裡面,魚就會變的很緊張,幾天後必然會有魚損失...
從生理學的觀點來看,魚類除了視覺還有側腺系統感受水壓來分辨有沒有物體靠近,所以即使完全無光線魚類還是能對快速靠近的物體作出反應,甚至一些群游的魚也能在黑暗無光的環境下單靠側腺系統定位,保持與魚群間的固定距離,但珊瑚礁魚類幾乎都不會群游大多獨立行動,牠們天生就不喜歡與別的魚太靠近,所以新魚一到了新環境對周遭環境的魚類都會緊張兮兮的,一緊迫不是急慢性休克就是生病死亡.
以前我判斷錯誤,我以為氨造成的影響會超越緊迫,但我曾經分別用1ppm,與0ppm的氨環境分別放新魚,0ppm的環境魚放的比較多且開燈,1ppm則不開燈僅靠室內光,連續兩次實驗新魚都是0ppm24小時內馬上出現幾隻魚出血性敗血症死亡,但1ppm氨環境內的魚全數存活....
新魚除非長時間馴養適應環境,不然馬上投入魚群中的死亡率真的超高的.魚的死亡甚至完全無外表病徵,整隻漂漂亮亮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