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FO缸從未下過藥的

每週國外進貨多次,生物數量相當多樣與豐富!
另有多項水族器材,多種海水添加劑及完整套缸組合。
在下必須慚愧的說以前我的眼界太窄,不知天高地厚,有時甚至言辭犀利又偏執的得罪了不少魚友,深感抱歉,有時看到別人的爭執時彷彿就看到自己似的,甚至也能感受到那些被我言詞傷害到的魚友應該也很不是滋味吧....

回頭想想大家不就是有相同的興趣才聚在一起,方法不同但只要養的好的就是好方法,於是我慢慢拋開成見自費武功虛心的去觀察與請教別人得養法,同時也找大量的文獻資料來作佐證,其實有不少都是能得到學理的印證...

過於偏執的自己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站上真的有很多養的比我好的魚友,即使方法與我不同又如何?還是應該要學習,但人性是最難學習的@@,看到水管進魚我很難克制衝動,所以才真的是非常佩服...

總之養魚不用分門派,只要是養的好的都該學習,透過大家合作~我相信最終一定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
赤大有此豁達大度的胸襟.請受小弟三敗拜佩服佩服佩服.
其實論壇是開放的.每人都能就自己論點.理論.經驗各自論述.這也是論壇成長的原動力.領導者要有能接受別人意見的胸懷,以及不怕失敗與困難.

赤大養功原本就很厲害.現要虛心的去觀察與請教別人得養法.東方不敗非你莫屬.哇哇哇那我混不下去了
 
在下必須慚愧的說以前我的眼界太窄,不知天高地厚,有時甚至言辭犀利又偏執的得罪了不少魚友,深感抱歉,有時看到別人的爭執時彷彿就看到自己似的,甚至也能感受到那些被我言詞傷害到的魚友應該也很不是滋味吧....

回頭想想大家不就是有相同的興趣才聚在一起,方法不同但只要養的好的就是好方法,於是我慢慢拋開成見自費武功虛心的去觀察與請教別人得養法,同時也找大量的文獻資料來作佐證,其實有不少都是能得到學理的印證...

過於偏執的自己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站上真的有很多養的比我好的魚友,即使方法與我不同又如何?還是應該要學習,但人性是最難學習的@@,看到水管進魚我很難克制衝動,所以才真的是非常佩服...

總之養魚不用分門派,只要是養的好的都該學習,透過大家合作~我相信最終一定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

赤子兄,你太客氣了,說真的!若不是苦讀了你的無私的實驗心得和檢疫觀念,早在三年多前我就改回淡水魚了……因為怎麼養、怎麼死!買魚的時侯都是自問這幾條到底能活多久……
私訊之後才發現原來你的理論是數百個實驗得來,不是青菜公共耶!小弟真的是100分的佩服!強啦!
人生真的是要像你一樣的學習態度和永不放棄的精神,真的了不起! 給你按10個! 我們該建議一下臭酸加一下表情符號了,加個大姆指吧!:em01:
 
在下必須慚愧的說以前我的眼界太窄,不知天高地厚,有時甚至言辭犀利又偏執的得罪了不少魚友,深感抱歉,有時看到別人的爭執時彷彿就看到自己似的,甚至也能感受到那些被我言詞傷害到的魚友應該也很不是滋味吧....

回頭想想大家不就是有相同的興趣才聚在一起,方法不同但只要養的好的就是好方法,於是我慢慢拋開成見自費武功虛心的去觀察與請教別人得養法,同時也找大量的文獻資料來作佐證,其實有不少都是能得到學理的印證...

過於偏執的自己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站上真的有很多養的比我好的魚友,即使方法與我不同又如何?還是應該要學習,但人性是最難學習的@@,看到水管進魚我很難克制衝動,所以才真的是非常佩服...

總之養魚不用分門派,只要是養的好的都該學習,透過大家合作~我相信最終一定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

版主能坦言已過,是真君子,功利社會的時代難得呀
也許是正人君子,所以尊師重道,也正是版大,養魚掉入泥淖而不自知啊
十四年前我初跳海水魚圏時,給自己的銘言:不要相信書本,不要相信養魚論,如果書本和世上的養魚論,所說的都是真的,那為何現今,海水魚還是很難養殖
即便如此還是根據坊間所有海水魚書本,綜合所有優點去造缸,開始逐一檢討各學理,實驗養殖真偽,發現很多書本理論和論壇所說非真實
你也知道,在台灣光是博士論文吵得沸沸揚揚,國外如何就不知了
版主用藥養殖的中心理論,我不太懂,也就是說,你們是依據何原理,才能把魚養得健康和長久
而以版主和小老師這篇對話文,我個人的養殖方法恰好就在其中

討論下不下藥小弟覺得沒太大意義
每個人養法不同,密度不同,飼養魚種不同.....
所以沒標準答案
缸中有病原,不管下不下藥
低密度當然比高密度存活率高
即使同樣密度,一群倒吊也比一群蝶魚存活率高
即使同樣是蓋刺,國王也比蒙面容易存活下來
沒錯~~我養久了大概都知道哪種魚會先死,魚本身就有先天強弱的差別...且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即使發生細菌感染,也一定有不少強壯的魚根本完全不受影響.

即使用抗生素治療,也是有不少弱魚終究死亡,強魚活了下來,有時我分辨不出來到底是抗生素起了作用?還是魚自己的免疫系統與病原堅強的抵抗??

小老師所言:低密度當然比高密度存活率高
即使同樣密度,一群倒吊也比一群蝶魚存活率高
即使同樣是蓋刺,國王也比蒙面容易存活下來,這些描述都正確,也是魚性的瞭解
但上一段話:每個人養法不同,密度不同,飼養魚種不同.....,所以沒標準答案
此段話我不認同,就算養法不同,密度不同,魚種不同,設備不同,但時光和死神不會饒過各位的魚口
也就是說,正在看本文的各位,皆可來實驗,條件是:不許再增添新魚隻,用藥或不用藥,或還要再改進你的設備皆隨你
但三年後或五年後,你再來告訴我,缸中還剩幾隻魚,而殘存的這些魚口數,正是你缸中的絕對生存密度,也是版主把我的養魚法稱為低密度養殖,事實上,應該稱為生存密度養殖
以生存密度去做養殖實驗,實驗出來的結果,才有價值
生存密度養殖的中心關鍵是你缸中的硝化菌量
所以不下藥養殖的人的中心理論是:以多少的硝化菌量養殖多少隻魚
也是版主對小老師提出這段話的結果:即使用抗生素治療,也是有不少弱魚終究死亡,強魚活了下來,有時我分辨不出來到底是抗生素起了作用?還是魚自己的免疫系統與病原堅強的抵抗??
那是殘存的魚口數和硝化系統達成平衡了
坊間的水質數據,那只不過商業産物,還没能真正測出硝化菌量,當你挪出所有濾材,那些數據也跟著變壞了嗎?所以有人因美好的數據,一樣的死魚、一樣的倒缸
以站上這篇文來做例子,主題: 都正常這是為什麼?
http://www.ph84.idv.tw/vbb/showthread.php?t=266467
所有海洋生物都倚賴硝化菌生存,混養缸的魚友,常常只計算魚口數,而忽略了軟體生物的數目與缸中硝化菌的對比

有人說雀鯛科之所以能穿梭在淡水河域和海域,也是因身上的菌膜
鰻魚可在陸上、泥漿生存也是身上滑溜溜的菌膜
成年蝶魚可迴游於日本、台灣和菲律賓也是要身上的菌膜
我曾在海中撈一成蝶,非常腥臭很滑溜,網具和裝魚的桶子,殘留下濃濃的臭味,我的直覺不要淡水浴或任何處理,直接丟入當時高密度的缸中,果不其然,僅一、二天極少數的白點,即自行痊癒(在高密度的缸子,新魚不做任何藥浴處理,其白點週期有時要二個禮拜才會自行痊癒)
從此之後,入新魚絕不再做任何淡水或其他藥物的檢疫處理了
總結版主和小老師的對話,正是我養魚的二大理論:
一、 如何瞭解自己缸中的硝化菌量,養適量的魚口數
二、 瞭解魚性的養殖,挑選魚種讓缸中的魚不因打鬥、威脅致死

現時我的魚缸中雖僅有四條魚,但完全撤出加温器和散熱設備
全年的缸温在30和17度,任其擺盪,所以可以知道,温度不是死魚或生病的關鍵
而是温度的改變,抑制了硝化菌增殖,造成魚隻生病或死亡
站上有魚友發表已三年没換水,我的表弟也說,已二年没換水
但表弟因密度稍高,每年還是在寒暑交替時會有白點病或其他疾病産生
我也已超過半年以上没換水,只做清缸把髒物吸出過濾,海水再倒回去
反而在撞倒主缸活石,撿起時發現背陽光處有特別滑溜的菌膜
完全不換水,是我現時的實驗,海水應該只是介質,重點還是在硝化菌上
所以我奉勸版主,為何要高密度的養殖實驗,所得數據已没義意
 
版主能坦言已過,是真君子,功利社會的時代難得呀
也許是正人君子,所以尊師重道,也正是版大,養魚掉入泥淖而不自知啊
十四年前我初跳海水魚圏時,給自己的銘言:不要相信書本,不要相信養魚論,如果書本和世上的養魚論,所說的都是真的,那為何現今,海水魚還是很難養殖
即便如此還是根據坊間所有海水魚書本,綜合所有優點去造缸,開始逐一檢討各學理,實驗養殖真偽,發現很多書本理論和論壇所說非真實
你也知道,在台灣光是博士論文吵得沸沸揚揚,國外如何就不知了
版主用藥養殖的中心理論,我不太懂,也就是說,你們是依據何原理,才能把魚養得健康和長久
而以版主和小老師這篇對話文,我個人的養殖方法恰好就在其中



小老師所言:低密度當然比高密度存活率高
即使同樣密度,一群倒吊也比一群蝶魚存活率高
即使同樣是蓋刺,國王也比蒙面容易存活下來,這些描述都正確,也是魚性的瞭解
但上一段話:每個人養法不同,密度不同,飼養魚種不同.....,所以沒標準答案
此段話我不認同,就算養法不同,密度不同,魚種不同,設備不同,但時光和死神不會饒過各位的魚口
也就是說,正在看本文的各位,皆可來實驗,條件是:不許再增添新魚隻,用藥或不用藥,或還要再改進你的設備皆隨你
但三年後或五年後,你再來告訴我,缸中還剩幾隻魚,而殘存的這些魚口數,正是你缸中的絕對生存密度,也是版主把我的養魚法稱為低密度養殖,事實上,應該稱為生存密度養殖
以生存密度去做養殖實驗,實驗出來的結果,才有價值
生存密度養殖的中心關鍵是你缸中的硝化菌量
所以不下藥養殖的人的中心理論是:以多少的硝化菌量養殖多少隻魚
也是版主對小老師提出這段話的結果:即使用抗生素治療,也是有不少弱魚終究死亡,強魚活了下來,有時我分辨不出來到底是抗生素起了作用?還是魚自己的免疫系統與病原堅強的抵抗??
那是殘存的魚口數和硝化系統達成平衡了
坊間的水質數據,那只不過商業産物,還没能真正測出硝化菌量,當你挪出所有濾材,那些數據也跟著變壞了嗎?所以有人因美好的數據,一樣的死魚、一樣的倒缸
以站上這篇文來做例子,主題: 都正常這是為什麼?
http://www.ph84.idv.tw/vbb/showthread.php?t=266467
所有海洋生物都倚賴硝化菌生存,混養缸的魚友,常常只計算魚口數,而忽略了軟體生物的數目與缸中硝化菌的對比

有人說雀鯛科之所以能穿梭在淡水河域和海域,也是因身上的菌膜
鰻魚可在陸上、泥漿生存也是身上滑溜溜的菌膜
成年蝶魚可迴游於日本、台灣和菲律賓也是要身上的菌膜
我曾在海中撈一成蝶,非常腥臭很滑溜,網具和裝魚的桶子,殘留下濃濃的臭味,我的直覺不要淡水浴或任何處理,直接丟入當時高密度的缸中,果不其然,僅一、二天極少數的白點,即自行痊癒(在高密度的缸子,新魚不做任何藥浴處理,其白點週期有時要二個禮拜才會自行痊癒)
從此之後,入新魚絕不再做任何淡水或其他藥物的檢疫處理了
總結版主和小老師的對話,正是我養魚的二大理論:
一、 如何瞭解自己缸中的硝化菌量,養適量的魚口數
二、 瞭解魚性的養殖,挑選魚種讓缸中的魚不因打鬥、威脅致死

現時我的魚缸中雖僅有四條魚,但完全撤出加温器和散熱設備
全年的缸温在30和17度,任其擺盪,所以可以知道,温度不是死魚或生病的關鍵
而是温度的改變,抑制了硝化菌增殖,造成魚隻生病或死亡
站上有魚友發表已三年没換水,我的表弟也說,已二年没換水
但表弟因密度稍高,每年還是在寒暑交替時會有白點病或其他疾病産生
我也已超過半年以上没換水,只做清缸把髒物吸出過濾,海水再倒回去
反而在撞倒主缸活石,撿起時發現背陽光處有特別滑溜的菌膜
完全不換水,是我現時的實驗,海水應該只是介質,重點還是在硝化菌上
所以我奉勸版主,為何要高密度的養殖實驗,所得數據已没義意

怎麼辦~
我認同…
 
好文章阿~~~推~

小弟不才...請問..
所以擁有大量健全的硝化菌就不用換水了嗎?
 
應該是久久換一次吧
否則NO3累積太高太高對於不好
 
要養出很多硝化菌的環境真的不難,只要給他時間,給他養分,硝化菌自然能倍增上去,硝化菌多有一個特徵,就是餵食量增大兩倍,氨與亞硝酸的數據都不動如山,且PH在無拉升的情況下會掉得很快,但在此時好也並不能完全防禦疾病....後來我抽出汙泥硝化菌之候,即使無餵食,靠濾材硝化菌還是不一定能抵抗氨或者亞硝酸的上升,但抽走硝化菌之候PH就不容易掉了,此時的發病率仍舊根以前差不多沒明顯變化...

以前我也以為硝化菌很多能減少發病率,但我發現沒有明顯的差別呢....

semeion您的意思應該是低密度才是關鍵對吧?
低密度,大便少,細菌少,原蟲也跟著少,也沒什麼緊迫問題...自然發病率就降低了....
 
赤大有此豁達大度的胸襟.請受小弟三敗拜佩服佩服佩服.
其實論壇是開放的.每人都能就自己論點.理論.經驗各自論述.這也是論壇成長的原動力.領導者要有能接受別人意見的胸懷,以及不怕失敗與困難.

赤大養功原本就很厲害.現要虛心的去觀察與請教別人得養法.東方不敗非你莫屬.哇哇哇那我混不下去了
我還是養很差阿@@~~放心~大家都混的下去的^^
 
版主能坦言已過,是真君子,功利社會的時代難得呀
也許是正人君子,所以尊師重道,也正是版大,養魚掉入泥淖而不自知啊
十四年前我初跳海水魚圏時,給自己的銘言:不要相信書本,不要相信養魚論,如果書本和世上的養魚論,所說的都是真的,那為何現今,海水魚還是很難養殖
即便如此還是根據坊間所有海水魚書本,綜合所有優點去造缸,開始逐一檢討各學理,實驗養殖真偽,發現很多書本理論和論壇所說非真實
你也知道,在台灣光是博士論文吵得沸沸揚揚,國外如何就不知了
版主用藥養殖的中心理論,我不太懂,也就是說,你們是依據何原理,才能把魚養得健康和長久
而以版主和小老師這篇對話文,我個人的養殖方法恰好就在其中



小老師所言:低密度當然比高密度存活率高
即使同樣密度,一群倒吊也比一群蝶魚存活率高
即使同樣是蓋刺,國王也比蒙面容易存活下來,這些描述都正確,也是魚性的瞭解
但上一段話:每個人養法不同,密度不同,飼養魚種不同.....,所以沒標準答案
此段話我不認同,就算養法不同,密度不同,魚種不同,設備不同,但時光和死神不會饒過各位的魚口
也就是說,正在看本文的各位,皆可來實驗,條件是:不許再增添新魚隻,用藥或不用藥,或還要再改進你的設備皆隨你
但三年後或五年後,你再來告訴我,缸中還剩幾隻魚,而殘存的這些魚口數,正是你缸中的絕對生存密度,也是版主把我的養魚法稱為低密度養殖,事實上,應該稱為生存密度養殖
以生存密度去做養殖實驗,實驗出來的結果,才有價值
生存密度養殖的中心關鍵是你缸中的硝化菌量
所以不下藥養殖的人的中心理論是:以多少的硝化菌量養殖多少隻魚
也是版主對小老師提出這段話的結果:即使用抗生素治療,也是有不少弱魚終究死亡,強魚活了下來,有時我分辨不出來到底是抗生素起了作用?還是魚自己的免疫系統與病原堅強的抵抗??
那是殘存的魚口數和硝化系統達成平衡了
坊間的水質數據,那只不過商業産物,還没能真正測出硝化菌量,當你挪出所有濾材,那些數據也跟著變壞了嗎?所以有人因美好的數據,一樣的死魚、一樣的倒缸
以站上這篇文來做例子,主題: 都正常這是為什麼?
http://www.ph84.idv.tw/vbb/showthread.php?t=266467
所有海洋生物都倚賴硝化菌生存,混養缸的魚友,常常只計算魚口數,而忽略了軟體生物的數目與缸中硝化菌的對比

有人說雀鯛科之所以能穿梭在淡水河域和海域,也是因身上的菌膜
鰻魚可在陸上、泥漿生存也是身上滑溜溜的菌膜
成年蝶魚可迴游於日本、台灣和菲律賓也是要身上的菌膜
我曾在海中撈一成蝶,非常腥臭很滑溜,網具和裝魚的桶子,殘留下濃濃的臭味,我的直覺不要淡水浴或任何處理,直接丟入當時高密度的缸中,果不其然,僅一、二天極少數的白點,即自行痊癒(在高密度的缸子,新魚不做任何藥浴處理,其白點週期有時要二個禮拜才會自行痊癒)
從此之後,入新魚絕不再做任何淡水或其他藥物的檢疫處理了
總結版主和小老師的對話,正是我養魚的二大理論:
一、 如何瞭解自己缸中的硝化菌量,養適量的魚口數
二、 瞭解魚性的養殖,挑選魚種讓缸中的魚不因打鬥、威脅致死

現時我的魚缸中雖僅有四條魚,但完全撤出加温器和散熱設備
全年的缸温在30和17度,任其擺盪,所以可以知道,温度不是死魚或生病的關鍵
而是温度的改變,抑制了硝化菌增殖,造成魚隻生病或死亡
站上有魚友發表已三年没換水,我的表弟也說,已二年没換水
但表弟因密度稍高,每年還是在寒暑交替時會有白點病或其他疾病産生
我也已超過半年以上没換水,只做清缸把髒物吸出過濾,海水再倒回去
反而在撞倒主缸活石,撿起時發現背陽光處有特別滑溜的菌膜
完全不換水,是我現時的實驗,海水應該只是介質,重點還是在硝化菌上
所以我奉勸版主,為何要高密度的養殖實驗,所得數據已没義意
對了~其實要驗證一個養殖理論真的不需要三五年,我目前實驗中的方法連三個月都無法通過考驗@@,不要說三個月,連一個月穩定不發病我都做不到,每次進一批碟魚,一個月內必發病且陸續死亡@@.....始終不放棄的原因是因為我看到香港peter的碟魚群做出的設想,也許是能找到一些關鍵的.....但卻始終無法突破....隨著許多方法的實驗過程中....我覺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也許最終我的所有努力都會成為沒有意義的事情,降低魚口過過輕鬆的日子也許還比較有意義@@魚好過人也好過....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