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能坦言已過,是真君子,功利社會的時代難得呀
也許是正人君子,所以尊師重道,也正是版大,養魚掉入泥淖而不自知啊
十四年前我初跳海水魚圏時,給自己的銘言:不要相信書本,不要相信養魚論,如果書本和世上的養魚論,所說的都是真的,那為何現今,海水魚還是很難養殖
即便如此還是根據坊間所有海水魚書本,綜合所有優點去造缸,開始逐一檢討各學理,實驗養殖真偽,發現很多書本理論和論壇所說非真實
你也知道,在台灣光是博士論文吵得沸沸揚揚,國外如何就不知了
版主用藥養殖的中心理論,我不太懂,也就是說,你們是依據何原理,才能把魚養得健康和長久
而以版主和小老師這篇對話文,我個人的養殖方法恰好就在其中
小老師所言:低密度當然比高密度存活率高
即使同樣密度,一群倒吊也比一群蝶魚存活率高
即使同樣是蓋刺,國王也比蒙面容易存活下來,這些描述都正確,也是魚性的瞭解
但上一段話:每個人養法不同,密度不同,飼養魚種不同.....,所以沒標準答案
此段話我不認同,就算養法不同,密度不同,魚種不同,設備不同,但時光和死神不會饒過各位的魚口
也就是說,正在看本文的各位,皆可來實驗,條件是:不許再增添新魚隻,用藥或不用藥,或還要再改進你的設備皆隨你
但三年後或五年後,你再來告訴我,缸中還剩幾隻魚,而殘存的這些魚口數,正是你缸中的絕對生存密度,也是版主把我的養魚法稱為低密度養殖,事實上,應該稱為生存密度養殖
以生存密度去做養殖實驗,實驗出來的結果,才有價值
生存密度養殖的中心關鍵是你缸中的硝化菌量
所以不下藥養殖的人的中心理論是:以多少的硝化菌量養殖多少隻魚
也是版主對小老師提出這段話的結果:即使用抗生素治療,也是有不少弱魚終究死亡,強魚活了下來,有時我分辨不出來到底是抗生素起了作用?還是魚自己的免疫系統與病原堅強的抵抗??
那是殘存的魚口數和硝化系統達成平衡了
坊間的水質數據,那只不過商業産物,還没能真正測出硝化菌量,當你挪出所有濾材,那些數據也跟著變壞了嗎?所以有人因美好的數據,一樣的死魚、一樣的倒缸
以站上這篇文來做例子,主題: 都正常這是為什麼?
http://www.ph84.idv.tw/vbb/showthread.php?t=266467
所有海洋生物都倚賴硝化菌生存,混養缸的魚友,常常只計算魚口數,而忽略了軟體生物的數目與缸中硝化菌的對比
有人說雀鯛科之所以能穿梭在淡水河域和海域,也是因身上的菌膜
鰻魚可在陸上、泥漿生存也是身上滑溜溜的菌膜
成年蝶魚可迴游於日本、台灣和菲律賓也是要身上的菌膜
我曾在海中撈一成蝶,非常腥臭很滑溜,網具和裝魚的桶子,殘留下濃濃的臭味,我的直覺不要淡水浴或任何處理,直接丟入當時高密度的缸中,果不其然,僅一、二天極少數的白點,即自行痊癒(在高密度的缸子,新魚不做任何藥浴處理,其白點週期有時要二個禮拜才會自行痊癒)
從此之後,入新魚絕不再做任何淡水或其他藥物的檢疫處理了
總結版主和小老師的對話,正是我養魚的二大理論:
一、 如何瞭解自己缸中的硝化菌量,養適量的魚口數
二、 瞭解魚性的養殖,挑選魚種讓缸中的魚不因打鬥、威脅致死
現時我的魚缸中雖僅有四條魚,但完全撤出加温器和散熱設備
全年的缸温在30和17度,任其擺盪,所以可以知道,温度不是死魚或生病的關鍵
而是温度的改變,抑制了硝化菌增殖,造成魚隻生病或死亡
站上有魚友發表已三年没換水,我的表弟也說,已二年没換水
但表弟因密度稍高,每年還是在寒暑交替時會有白點病或其他疾病産生
我也已超過半年以上没換水,只做清缸把髒物吸出過濾,海水再倒回去
反而在撞倒主缸活石,撿起時發現背陽光處有特別滑溜的菌膜
完全不換水,是我現時的實驗,海水應該只是介質,重點還是在硝化菌上
所以我奉勸版主,為何要高密度的養殖實驗,所得數據已没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