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點病Cryptocaryoniasis
病因:
由一種叫做 Ichthyophthirrus multifiliis 的原生動物纖毛蟲類寄生蟲所引起。
成熟的蟲體(營養體,trophont),呈球形或卵圓形,大小約300~500μm,體被纖毛,具運動性,運動時蟲體會改變形狀,核不明顯呈串珠狀,約有4~8個。可寄生於體表、鰓、眼及口腔等各部位,寄生時侵入於表皮與真皮間,形成囊胞狀。此即肉眼所見的小白點。寄生於魚體的白點蟲成熟後,會脫離魚體,落於池底分泌凝膠狀物質包覆於外,形成胞囊體(tomont),於胞囊內開始分裂複製仔蟲,成熟後胞囊會破裂放出約200個小仔蟲,仔蟲大小約50~60μm,呈洋梨狀,外被纖毛,可游動找尋新宿主。
生活週期:
水溫於22℃時約需6~9天,以30℃最適宜,時間更短,故夏日高水溫期傳染最為嚴重;冬季水溫低於19℃時,會呈休眠狀態,等春季水溫回升再發育繁殖。
症狀:
感染初期,體表的小白點並不明顯,魚體先會呈現激癢而磨擦池壁或於水面跳躍的現象;隨著病程的進行,體表出現許多0.5~1mm的小白點,粘液分泌增加,更而發生食慾喪失,呼吸困難及浮頭等症狀,體表受損粘膜組織因二次性細菌的感染,發生潰爛及鱗片脫落等情形,最後衰弱死之。
治療處理:
白點病的治療處理,除了藥物的使用以外,需再配合白點蟲的生活史,因為在白點蟲的生活史中,只有仔蟲對藥物有感受性,寄生於魚隻身上的白點蟲及落於池底的胞囊體皆被覆有一層凝膠狀的保護層,藥物無法滲入。再者是把握治療時機,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因為白點蟲的繁殖慢延極為迅速,略有延誤往往會使感染極為嚴重,再加上受損組織的二次性感染,徒增治療上的困擾。
基本處理方法:
水質環境的改善:
水質不良,有機質過多的缸子,需先換水改善水質,也可降低鹽度,低鹽度可使體表的白點蟲提早脫落,但仍需注意水質變異對魚隻所造成的緊迫,以免疫情加重。
飼養管理應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必需減少餵飼量,並注意水質水色的變化,加強打氣及水流循環。水質不良時,需配合流換水再追加藥量,死魚需及時撈除,加以掩埋或焚化,減少病原的污染。
福馬林(form alin)的使用:
以福馬林20~40ppm,藥浴12~24小時,再換水降低水池中的各種病原蟲及其他浮游生物。
-=-=-=- 以下內容由 steven257387 在 2008年12月06日 01:43am 時新增 -=-=-=-
你可以把魚缸淨空一個月以上
魚隻抓出來用含銅的藥物治療
以上文章供你參考
翻書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