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次把兩片藻屏的物料壘在—起用,到面向光的一片長滿藻後不再拔藻,全片不要,加一片新的放後面,那就不再需要拔藻,作消耗品用。孝慮成本及效果,又可不可行?
藻屏從無到有開始長藻,要蠻長的時間,約一個月。
所以拋棄式的比較不可行。
倒是有一種販賣模式可行,魚店可養很多片藻屏賣,
買回去用一個月就丟掉,再去買一片。
如果碰到倒缸狀況,或污染太重,或要去除重金屬,就去魚店買幾片,應急用,用完就丟。如果一片100-200元,應該很值得。
如果每次把兩片藻屏的物料壘在—起用,到面向光的一片長滿藻後不再拔藻,全片不要,加一片新的放後面,那就不再需要拔藻,作消耗品用。孝慮成本及效果,又可不可行?
應該不太可能永不換水,至少像之前你加過的螫合鐵,可能就是必備元素之一,但每月換水的計劃應該不錯。
其實我現在比較關注的是從POM到DOM、和從DOM到DIM這兩段過程,藻屏是不是能處理。以我自己的狀況來猜,我覺得藻屏在POM和DOM這部分處理能力並不強,POM我靠濾袋移除,但DOC讓我吃了很大的苦頭。我猜想在這個部分,因為簡易抽的特性是可以快速的把POM移除,剩下的又靠濾食生物處理,所以在包大你的缸中,DOC的影響不大。而我不是用簡易抽也沒用蛋白,如果POM沒有即時移除,過量餵食就產生很大問題。而無機鹽這塊因為是藻屏的強項,所以反而不是問題。
所以從POM→DOM→DIM的處理過程來看,可能簡易抽跟藻屏是個不錯的搭配,一個處理前段,一個處理後段。少了其中之一,那就要有一些其他輔助處理。
簡易抽是將污泥集中,藻屏是將藻類集中。
可是如果不除污泥,POM除不了,只能等它變DOM及DIM。
這就是有底沙或是用非簡易抽濾材的問題。
沒錯,所以如果只有藻屏,那POM和DOM的問題還是需要有工具處理。
藻屏除DIM很有效,但除DOC真的有限,只能靠濾食生物去除。
可是濾食生物吃掉DOC後,是轉化成POM掉落,像污泥。
那篇論文是說,濾食生物吃掉的,很少轉成體重,而是像消化道細胞一般脫落舊細胞,就是POM。
所以濾食生物最好集中一處養殖,喜陰暗,緩水區,將油膜水導入,掉落的POM就可集中吸除。
所以說以你的實際操作經驗分享來看,要推薦給新手輕鬆上手的組合,就會是簡易抽+藻屏,設缸時保留給濾食生物的暗區了。簡易抽負責處理POM,從而降低DOM和DIM的量;藻屏處理末端的DIM,中間的DOM就交給濾食生物處理。再加上簡易抽方便換水的特性,就可以讓沒養過的人比較好上手,至少非高密度飼養的FO和一般的LPS混養缸,應該都沒問題了。
剩下的問題就是前面討論的,能不能更懶人一點的問題。拉長吸除污泥順便換水的間隔,我想得到的副作用就是讓污泥在系統中有更多機會往DOM→DIM發展。DIM的部分藻屏沒問題,所以要看濾食生物的量是不是足以吸收掉污泥釋放出的DOM,可能這部分還要一些時間抓平衡點。
再要懶一點的話,就是修改簡易抽的細節,做到污泥自動排放吧。不知道如果簡易抽的集污區調整一下也做成斜板或漏斗型,讓污泥集中區更小塊,然後用蠕動馬達或小型揚水馬達定時吸除行不行?
如果再把KH監視器拉進來搭配鈣反,幾乎就可以達成全自動控制了,想想也動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