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魚缸板裡有不少的好東西,去年車禍養傷時間,就都在裡面打發時間,簡單說就是淘寶,看看人家是怎麼養的,為什麼我養了這麼久,養死了這麼多魚,但還是沒有太多的長進,魚隻數目就停在10隻12公分以上的魚類就止步了,再多關刀或蝶魚等總有一種會出問題.又如為什麼我下藥都會有損傷,人家不會,爬的爬的感覺自己是有所收穫的.
我覺得我最能分享給大家的不是把魚養好,而是怎樣把魚養死,這個把魚養死我很在行,尤其是關刀,所以我做錯的傻事,希望也能讓大家參考一下,也許能提供些想法
目前先想到的就是硬體魚缸部分(把結論先寫於此,硬體花費其實反而是最好的投資,但跟你要養的方向跟種類有很大的關係,你養的數量少,背/側濾都不影響,但養的魚隻增加,那底濾是你比較好的選擇,因為濾材數量能增加,處裡魚隻污染能力上升.但我自身的經歷是,養fo的心裡總住的一個魔鬼,就是想往魚缸加魚,與其一路擴增,還不如一次完成,這樣反而最省心省力還省錢.
我到目前為止這海缸改了5次,後面會不會再改不知道,下面就是我一路跌跌撞撞的經歷
第1次改缸.最原始的設計,其實就是把淡水缸改成海缸,應用手頭上的設備又不想花錢,8.4上又看了幾年,而自己養淡水魚有30年資歷,因此紙上練兵下,自己亂搞了一個東西出來.養了約半年,覺得自己的設計真是太爛了,首先水花亂射,流路經常堵塞.再來,前三個月的時候因為養的都是五線+六線+藍魔鬼這種雀鯛類包含小丑(公子小丑那時沒活過),後面改養其他魚類,問題終究浮出水面.
下面有圖為證,就是我剛入海缸的初期設備.
這段期間用鹽巴養也有買活石,最後白點上身,開始用西德白點藥黃藥,結果多次倒缸
現在心得:那時水量約200升+15公斤珊瑚石,所以用鹽巴換水每次20升也只有10%水量,而且魚隻又以雀鯛為主當然很難發現問題,不同的魚類差異極大,對於各種耐受性也不一樣,而且心急,後面就是看到什麼都想加進去試試,下藥買了問老闆用法就動手,結果是全滅,這也導致我很長一段時間都不下藥,改成物理方式處裡.而用海鹽卻沒買光度計,導致我從此不敢使用海鹽.
第2次改缸.聽從建議,改正錯誤,把原來的缸改成背濾,仿常見的背濾缸,這又玩了半年,這半年魚隻從雀鯛類晉升為黑/白毛/豚類/青衣龍等隆頭類/關刀/人字蝶/咖啡蝶/藍紋等(其餘活不下來的種類族繁不及備載),白點靠PP過濾+A/B隔離盒.細菌爆發就只能等死或被我治死(還不會用藥,但各種藥都買齊了)
現在心得:感謝魚友的建議跟鞭策,這段期間一直到第三次改缸,我主要的魚都是釣來的多,因為買來的我都養不活,常常在檢疫階段就死了,而且我那時覺得對水沒什麼用,但這點大錯特錯.釣來的魚確實比較勇也比較會開口,但能不能養活跟養好不是一回事,比如那時候的關刀鰭都很短(不全是缸中打架引起),主要還是因為氨的關係.蝶魚跟關刀對氨很敏感,還有細菌感染,背濾時關刀的鰭都很容易融鰭,換成底濾時這點就改善了,但魚隻數量一多,又會出現,前兆就是關刀背上魚鰭變黑.後來我不斷摸索改進設備,現在我關刀的鰭很長也很少融鰭,只能說是我摸索中,做對了一些事.
第3次改缸.主要還是之前買的2呎側濾缸(現成海缸,不是我亂改的,是海店賣的),原來作為新魚的檢疫缸跟治病的隔離缸,但總失敗,新魚從那活得出來的少之又少.而對物理過濾真的是煩了,每個月都要來一趟,PP濾芯每3天就要拿出來剝皮,剛開始還行,但時間一久真的是累,而且被綁住了,PP濾心不剝皮,不更換.整個缸的運轉就塞住了,雖然不會立即出問題,久了水質超快惡化.變成無法長時間出遊,心累.但改缸後原來的魚移回新缸,全缸因為思慮不周(當成淡水魚移缸)結果氨上升細菌感染爆發,一下黃藥全滅,這時心裡對黃藥留下很深的陰影,直到今年7月才重新使用,就是來自於此.2呎缸就此閒置,進入下藥摸索期.使用自製的虹吸管將上缸導入下缸,用單一馬達回水)
現在心得:改成底濾缸後,養魚的數量並沒明顯的增加,但種類確有大大的長進,死魚大幅減少(但每隔一陣子還是有機會倒缸,原因不一)
找不到舊貼文佐證
就文字大概描述:
設備:為了下藥因此大大提升監控水質的能力,PH改成有紀錄的(沒紀錄功能的買了3個),紫外線燈3組改成定時自動控制(目前只用一組,這部分都是物理養殖建置),藥水全面換新的,氨/NO2/NO3都改成藥水,不再使用檢測紙或是貼片,溫度也改成有紀錄的.鹽度計改用光學.但這時候下藥技術很差,魚一半被我毒死.PH跟溫度有自動記錄真的有差,因為這樣才看得出變化,才能做出對應.
海水:主要還是買來或是自己提的天然海水,但也常常因為補水造成倒缸,所以有能力的,天然海水取回後最好還是要處裡,物理也好藥也好,都是要做.天然海水取水的地點很重要,不是基隆潮境這種地方取來就沒事,其實我的經驗那裏反而是會倒缸.
先寫到此,改日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