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請教

海洋生物/水族用品/魚缸製作/設計施工
維護保養/天然海水/餌料生物/水產批發

HuXiang

🔰
註冊時間
2024/07/04
文章
48
按讚
4
經驗點數
6
金幣
203
各位前輩們好:
小弟是新手下海者
1.先介紹裝備,活石,外掛過濾器內加培箘,QQ1蛋白機,LED藍燈,底沙等。
2.養水時間1個多月,NO2測試為0後放魚。
3.養了兩週全軍覆沒…
4.魚缸 長45寬25高30=33.75公升

我先前有爬文及在群組問其他前輩,都有指點到一些狀況(沒有長藻-暴藻-退藻、魚缸太乾淨、燈具不夠強無法有效增加硝化菌、活石擺放不夠多、沒有檢測NO3等等)。

目前水中騎士3代及冷水機都在路上了,活石的部分看起來都變死石是不是要全換還是繼續增加就好?我打算重新養水建立硝化菌需要在準備什麼?是不是要在準備其他的測試劑?

我真的很喜歡海裡的觀賞魚…只是需要指導,我相信失敗後會變得更好。
 
沒有長藻-暴藻-退藻、魚缸太乾淨
=> 藻類的生長和系統建立不見得有什麼直接關係

燈具不夠強無法有效增加硝化菌
=> 光照對於硝化菌的影響在一般的狀況下幾乎可以無視

活石擺放不夠多
=> 我不確定你實際的量到底有多少,不過除非你一次性下很多魚不然我不認為這是主要的問題

沒有檢測NO3
=> 兩周內全滅的話這原因可以直接排除


如果是純養魚的話可以先把重點放在溫度、鹽度、氨這三項數據。
不過除了水質因素外,疾病、魚隻入缸時的狀況、打架等因子也都有可能讓魚快速死亡,因此倒也不見得一定是你的環境有問題。
 
各位前輩們好:
小弟是新手下海者
1.先介紹裝備,活石,外掛過濾器內加培箘,QQ1蛋白機,LED藍燈,底沙等。
2.養水時間1個多月,NO2測試為0後放魚。
3.養了兩週全軍覆沒…
4.魚缸 長45寬25高30=33.75公升

我先前有爬文及在群組問其他前輩,都有指點到一些狀況(沒有長藻-暴藻-退藻、魚缸太乾淨、燈具不夠強無法有效增加硝化菌、活石擺放不夠多、沒有檢測NO3等等)。

目前水中騎士3代及冷水機都在路上了,活石的部分看起來都變死石是不是要全換還是繼續增加就好?我打算重新養水建立硝化菌需要在準備什麼?是不是要在準備其他的測試劑?

我真的很喜歡海裡的觀賞魚…只是需要指導,我相信失敗後會變得更好。
大部分的魚都是野生的,在抓捕野生魚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受傷、捕撈過快水壓問題、寄生蟲等
再來從國外運送到台灣也是會有很多問題,如壓迫、碰撞等等
海水魚這種東西,最後能活在你的缸子真的只能靠運氣,死5隻再買10隻,這麼說很殘忍不過是事實

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檢疫、對溫對水,然後盡量買人工或是魚友釋出的
 
沒有長藻-暴藻-退藻、魚缸太乾淨
=> 藻類的生長和系統建立不見得有什麼直接關係

燈具不夠強無法有效增加硝化菌
=> 光照對於硝化菌的影響在一般的狀況下幾乎可以無視

活石擺放不夠多
=> 我不確定你實際的量到底有多少,不過除非你一次性下很多魚不然我不認為這是主要的問題

沒有檢測NO3
=> 兩周內全滅的話這原因可以直接排除


如果是純養魚的話可以先把重點放在溫度、鹽度、氨這三項數據。
不過除了水質因素外,疾病、魚隻入缸時的狀況、打架等因子也都有可能讓魚快速死亡,因此倒也不見得一定是你的環境有問題。
想詢問,我開始重新養水建立硝化菌,水中騎士3代有沒有建議的光譜及時間~
 
想詢問,我開始重新養水建立硝化菌,水中騎士3代有沒有建議的光譜及時間~
純養魚的話肉眼看得舒服就行了,若是怕藻類長太多可以稍微調弱一點。

若是有要飼養有共生藻的軟體我會先從20~30%左右的強度慢慢上調,至於要調到什麼程度則取決於你養的生物。
各channel的強弱如果懶得想太多的話也是可以先全部一致就好,之後慢慢摸熟了再依實際飼養狀況和個人偏好調整即可。

開燈時間就看你的作息,6~12小時內多數生物基本上都不會有什麼問題。
 
首先,看的出來你很有決心要養好,因為一開始就購入冷水機的新手並不多

如果說要從你的狀態評斷問題,我覺得是水溫過高
但你的魚缸不只是水溫過高這個問題

1. 水量太少
2. 使用外掛培菌量不足
這兩個問題只有換魚缸能解,換了魚缸對你日後維護幫助極大

你目前的魚缸,扣掉活石、底沙,水量連30L都不到,這麼少的水量連老手都要費心照顧
真的有興趣想永久養,建議你換一個底濾/背濾吧,外掛的培菌空間有限,比圓筒更不適合養海水魚
海水魚要養的久,除了熱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能讓你更輕鬆維護的系統和裝備

如果有預算上的限制,那就是背濾缸但至少兩呎起跳
如果有空間上的限制,那基本一定要來個1.5呎底濾缸
如果預算和空間沒問題,我個人是喜歡2呎立方缸,這個大小適中空間感也非常棒

以上都至少準備四萬開缸會比較順利(兩呎立方底濾會爆預算),但這預算只是能讓你養的活的入門

千萬不要覺得貴,因為養不活、養不久你會更貴
這是很多人繞了一圈才領悟的道理,包括我
 
最後編輯: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