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設缸?擴缸?分享給新手,從零開始來。

十幾年的專業水族魚缸設計、訂製
0939-092862 Line ID: chusin86

eddie7786

🏆🏆🏆🏆🏆
註冊時間
2019/07/25
文章
711
按讚
524
經驗點數
6,256
金幣
3,637
小名
艾迪
魚缸大小
3尺底濾
系統類別
咕咾石+蛋糕濾材
生物種類
LPS+SPS混養
魚缸資料簡介
三尺混養缸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393082/
大容量滴定桶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394243/
補水箱
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393347/
咕咾石造景 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395815/
前言

最近跟魚友在聊天時,談到新手要開始在投入海水缸之前,會遇到很多包括選購設備,硬體設計,以及很多零零總總的細節很難決定,例如工具的選擇,哪些東西我們需要訂做,哪些零件我們可以自已動手,一路到水流的調整,珊瑚的位置,海水缸需要注意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了,所以對很多新加入或是剛下海不久的朋友,不論是新設缸,還是小缸換大缸,都不是那麼容易。

所以想用自已這幾年來摸索的經驗,完整的寫一篇怎麼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的投入海水的世界。我不是專科背景,所以也沒辦法分享太多理論,我會盡量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直接講實務操作。

要設置一個漂亮的海水缸,有很多種途徑,我大致分類一下

A.找水族館直接訂做,這部份可以客製化,但就取決於各家水族的風格你喜不喜歡,預算有高有低,這部份因為我自身沒有經驗就不多分享。

B.找魚友退下來的二手缸,找到好的可以整套直接接收,完全依照上一手的設置來進行,最快也最省預算,但二手物品多少會有風險,加上搬運等等問題也要解決,這就看自已的考量。

C.DIY配置所有細節,設備,最辛苦也花最多時間,必需要有一點學習DIY的勇氣跟毅力,,好處是預算可以控制在自已手裡精準拿捏,對我來說這也是最有樂趣的地方,也是我今天要分享的類型。



針對DIY配置,我列出了以下這些章節

(一)魚缸類型

(二)需要的週邊設備類型及選擇

(三)魚缸規劃/訂做

(四)管路配置


(五)造景/造流





我簡單的把自已開缸/擴缸,分成這五個步驟,後面生物的飼養我就不斑門弄斧,站上有更多大神的精華,以後可以慢慢學習。



(一)魚缸類型

用生物來分類大致上就是FO/LPS/SPS 以及這三種的混養

FO=FISH ONLY 單純養海水魚

LPS=軟體珊瑚 雖然這樣講不準確,但大概就是包括海葵在內的所內的軟體,基本上硬骨以外的,講LPS魚友/店家都能知道。

SPS=硬骨珊瑚

這三種各有各的難度,但SPS設備要求最高,LPS次之,FO大概是最容易入門,但要養的多養的好又是另外一個世界,FO的上下幅度比較大,不過以門檻來說是可以這樣分。



用缸子硬體來分類 比較主流的有

底濾缸
:上部為主體飼養的主缸,在櫃體裡再放一個缸用來放置過濾設備這。也是目前最多海水魚友選擇的硬體類型,功能最完整,設備選擇最多。(建議)

側/背濾缸
:如同底濾,因為海水缸的設備多,但空間不夠時,捨棄底缸配置,在魚缸的側邊或背面分出一部份空間,用來擺放設備,這也蠻多魚友使用,畢竟現在寸土寸金,但因為設備的選擇上完全不太一樣, 所以也是在第一步就必需決定的。(空間有限者建議)

外掛過濾
:大部份是60CM以下的小缸在使用,原因是外掛的空間有限,能放的設備會更吃緊,除非真的是空間不夠,不然也不建議選這個類型。

虹吸底濾:跟底濾缸的功能一樣,差別只是在下水的原理不同,算是用一般成品開放缸來改裝的變體,在底濾系統中成本最低,有一點點預算的朋友就去選背濾或側濾,但這個麻煩很多,我自己大概使用了2年多,都不知道我怎麼撐過來的。(100%不建議)



Tip:不管你要養哪一種生物,這些硬體都養的起來,只是差別在維護跟飼養的難易度及方便程度,如果你預算許可,而不知道怎麼選擇的話,至少選擇側濾,最好是底濾,在這個部份也要先決定你能夠放的魚缸大小,我會建議,空間許可的情況下,至少選擇長60-90cm 寬 40-60cm 高度45-60cm 。(例如 60*40*45 或是 90*50*60 )
會這樣建議是因為,至少這樣的size 才會有相對應的設備放置空間,以及足夠的水體量來減少飼養時控制的難度。再往上的size 例如 70寬 120長 75高 當然也都可以,只是我的經驗 會覺得超過300升以上的設備要求 維護難度 都會進到另一個等級,就不是那麼適合新手,而過高也就是缸子深度太深,在維護時會很困擾,燈光也更吃重等等,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



(二)需要的週邊設備類型及選擇

接下來就是進到海水與淡水最大的不同:硬體設備

除了缸體本身,最大的花費大概就是在這邊。
為什麼我會從這裡開始說起呢?因為訂做魚缸前,最好是知道自已要選擇什麼設備,才方便後續魚缸的訂做,畢竟魚缸訂做可以客製化,但在設備選擇上就比較難客製。
所以決定好魚缸的size及飼養的生物類型後,首先就要先選擇好硬體週邊了,這邊我會以最多魚友在問的,LPS混養+日後進階到SPS來說明。

我認為在硬體週邊設備裡,有三個必需要拉出來先看,就是海水缸的三大命脈 燈光 / 蛋白機 / 冷水機 如果你的預算是有限的,請把大部份的預算放在這三個設備上,其他設備是讓你養的輕鬆,養的方便,這三個設備才決定你能不能養活。

1.燈光:
目前的主流燈光就是LED燈,不但發光效率好,大部份都有支援APP調整燈光,控制時間,燈光也是LPS SPS的主要維持能量來源,說是海水缸最重要設備不為過,目前市面上可以選擇的品牌有很多,以下簡列一些參考

Radion G6/AI HD /影魔奇/HME/ GT/紐斯K7/邁光/施特馳 這些是站上很常看到的品牌

有的高貴不貴, 有的信仰加持 ,因為燈光這件事很主觀, 最好就是去店家現場看,畢竟燈光除了幫你照魚照珊瑚以外,最重要也是你在觀賞魚時的主要光源,最起碼你要覺得看了很舒服。
當然燈的品牌絕對不止這些,我只是列出我比較熟的。

就我自已的經驗,就功率來選擇需要的型號,LPS的話對燈光的要求其實還好,只有少部份需要強光(例如花環,但沒強光好像也能生長)。
大概可以簡略的以每45*45為一個單位,LPS一個單位有60w大概就達到低標,
而SPS對強光就比較要求 每個單位面積裡至少要有150W的燈光才能養的比較好,我自已也還是SPS新手,目前的認知是這樣。
我們常常會聽到討論說,哪個燈能養什麼?這樣的說法其實有點籠統,我覺得還是要看缸子多大?然後珊瑚放多高?具體是那幾種珊瑚?因為燈光強度也會影響他對水下的穿透力,這部份我沒有太專業,就不多評斷,但只要日後有養SPS的打算,燈光瓦數自然是能高就高。
另外我剛入坑時也有使用過有一些沒有辦法調整強度/光譜/,設計上比較簡易的燈光,這些燈光一般適合例如小丑配海葵或是FO等比較不太吃燈光的缸使用,少部分也會有人拿來當作補燈。

我自已用過的是。
無調整功能的藍白跨燈/HME/加上目前使用的Radion G6。

2.蛋白機 :
這大概是海水缸最重要的廢物移除設備了,不管是背濾還是底濾,都很需要安裝一台好用的蛋白機,現在品牌很多,有馬達外置的,有馬達內置的,也有小背濾格專用的,品牌非常多,我只大概列一下我知道的:

BM/CR/JNS/HC/邁光/zoox/紅海/tunze/施特馳/BK 這些站上都很多魚友在用,蛋白機的價位落差很大,每家品牌的設計不一樣,各有巧妙。
蛋白機畢竟是24H在運轉,可以從你能接受的價位裡,去選擇聲音你能接受,然後維護清洗方便的機種,需要注意的是背(側)濾缸印象中只有BM CR JNS HC有作專門給背濾格使用的機型。
至於要選多大台的,雖然說蛋白機這東西大家常說越大越好,但畢竟越大台,佔地面積就越大,我的建議是 選擇一台DC 直流可調功率的,流量有主馬達的5-7成就已經非常夠了,或是看廠商建議的對應水量至少有2倍以上這樣也可以,再大說真的是用不到。
當然我也是有聽過蛋白機,不是必要的說法,的確如果缸子很小,魚只有兩條,你又常常可以換水,可能真的不需要,但那應該是特殊情況,大部分的朋友既然下海了,不可能永遠都是兩條魚,然後2.3天就在換水一次。

我自已用過的 BM/JNS/目前使用中的HC WINE

3.冷水機:

溫度控制是所有海洋生物存活的基本條件,冷水機如字面看到,就是製造出冷水,可以視它為一台小型冷氣,用來降低缸內溫度,冷水機能選擇的品牌就沒那麼多,簡單來說首選當然是分離式,排熱在室外絕對是二個不同等級的效能,但這個實在太吃環境,畢竟要走銅管冷媒管,會扯到裝潢,也還要有地方放置室外機,所以大部份魚友還是選擇室內一體式的冷水機。
常見的品牌有:
阿提卡/TECO/日生/海利/冰點 一樣各家有各家的優點 而且站上冷水機的精華文章很多,這邊我就不多談。

我自已用過的 阿提卡/目前使用中的TECO 我的使用心得是 阿提卡冷卻效率最好,TECO省電效果最明顯及排風方向靈活無可取代。

4.馬達/造浪:

負責最主要循環的馬達,這邊品牌真的太多,我就不列出品牌。
LPS/SPS混養,大概能達成整水量的10倍就已經很足夠,但是要為管路跟揚程造成的壓損預留一些流量,也有可能需要外接冷水機或是其他設備,這些都會造成馬達流量減損。
所以假設主水量200L,那大概*20倍以上選擇4000L/H以上的,會比較適合。FO可能就至少要30倍以上6000L/H 。
再來務必挑選DC馬達,DC馬達可以調整功率大小,在設定上靈活很多,噪音也相對小。
造浪部份,我是建議至少2個以上,最好的配置是3個+,水流的多點的製造絕對會比單點來的靈活,這部份價位落差更大,不過我會建議再怎樣至少也要選有APP可調功率/模式,然後好拆洗的,這會比什麼都還重要,造浪大概是整個缸裡最常在拆洗的設備,但也要注意的是,不管主馬還是造浪,對缸裡都是熱源的存在,能夠用最小的熱源達到需要的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我自已用過的是

馬達: RIO/捷寶/森森

造浪 :捷寶



5.濾材:

這邊我分成活石派/咕咾石派以及舖沙OR厚沙派/裸缸派,簡單來說 ,魚缸運轉循環不管是哪個類型,都仰賴硝化作用,培菌的面積要足夠,缸子裡才不會產生過多對生物不好的物質。
現在新世代的濾材選擇已經很多,簡單來說:只要能夠培菌的,我們就可以視他為濾材。
其實我一直覺得濾材這個詞有時候在海水魚缸會有點誤導,也許該叫做培菌材比較貼切,因為真正在作物理過濾的其實是白棉/卷紙機/蛋白,這裡指的濾材其實是指生化反應(或生化過濾?)用到的培菌材質,
包括傳統的珊瑚骨/活石/新一點的蛋榚濾材/神磚/一路到沙面,厚沙,到造景的活石咕咾石,其實都可以當作培菌材,以混養缸而言,如果已經使用活石作為造景,加上有舖沙,甚至底缸完全不放任何培菌材也是夠用的。
而最多魚友使用的咕咾石,其實在缸子穩定後,也可以做到跟活石一樣的作用,只是用咕咾石開缸的話,初期還是需要放一些培菌材來加速系統穩定。
我自已的經驗,早期我會使用珊瑚骨或是活石,現在我都是使用蛋榚濾材來培菌了,培菌效果跟傳統的活石我是看不出差異,沒有比較好但也沒有比較差,但特點是很好清潔,我現在的缸子從一開始放了至少6組蛋榚濾材,到現在已經撤掉一半以上,因為造景的沙子/石頭,其實培菌效果已經很足夠,我之所以還留著2.3個大塊的蛋榚濾材,只是預防日後造景要變更修改時系統震盪太大。
最難駕馭的濾材我覺得是活石,因為有粉塵以外,好的生物壞的生物都有,好的活石來源也比較不容易確定,算是二面刃,有最好的培菌效果(自帶菌種), 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也有最難處理的有害生物會跟著進缸,對新手來說這點就不是很好。
比較要提醒的是珊瑚骨,這比較適合需要多培菌面積的高密度FO缸使用,因為培菌面積多,沒記錯還有穩定PH的作用,但是容易累積營養鹽等廢物,對FO只有魚沒太大影響,定期有整理就可以,但對混養珊瑚來說就不那麼適合。

6.補水設備:

由於水蒸發後,鹽度會改變,所以海水缸必備一個自動補淡水的設備

第一個是浮球,這是最簡單能使用機械式原理的方式,,當水面下降時浮球打開利用高低差淡水流入底缸,好處是原理簡單,一年清一次浮球或更換新的不容易發生故障,但壞處是需要在魚缸旁再多放一個架子,或是第一代的紅海缸也有過設計在底缸上方,但也是需要佔到底櫃空間。

第二個是電子補水器,利用底缸空間分格出來,或是額外放置一個容器來補淡水,好處是不需要高低差,利用底櫃空間也可完成,壞處是液位感應器一但故障時,淡水會發生不補或是補過頭的情形。

7 沸石桶/藻桶/卷紙機/豆豆機/濾水瓶/淨水設備

這個類別裡都是非必要存在的設備,簡單說就是即便沒有這些,你也一樣可以養,而這些設備的功能 基本上都是在加強水質的穩定度。而這些設備,都必需要在訂做缸子前,就先決定好型號,你才能在底缸或是底櫃裡先規劃他們的位置。
除了沸石桶是KZ系統,我自已沒有使用過,就不多談,其他幾個我大概都有使用經驗,這裡面要說我最推的,目前就是卷紙機了(因為我已經解放雙手一個月XD),讓NP下降的效果很明顯,加上不需要更換白棉,維護的時間從3-7天變成1-2個月也許還更久?這真的差很多,只有卷紙機是需要先量好SIZE,其餘剩下的設備,都可以先規劃出大約的空位,看缸子的情況再決定使用什麼。
而換水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水的來源更是重要,有魚友用天然海水養的很好,也有使用RO水的魚友覺得RO水才好,這部份就見人見智,不是一定需要的設備。我個人是使用RO水配海水素。

(三)魚缸規劃/訂做

這個部份,如果你找的是水族館,那當然是讓他們幫你規劃就可以,只是說你還是需要了解一些原理,才知道你需要跟想要的是哪個類型,跟店家溝通起來也才會順利,畢竟之後長期維護的是自已,
如果是背濾測濾外掛等等,就可以直接跳到跳景,如果是選擇底濾,還有一條路,就是選擇套缸,就是店家或是品牌,已經規劃好成套的魚缸,最出名最多人使用的應該就是紅海套缸,漂亮簡單,而且連管路都是固定的,的確可以省去很多麻煩,當然也有店家販售他們自已做好的成品套缸,只是這樣的產品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客製化的部份很限縮,你能決定跟選擇的部份很少,設備管路造型等等幾乎都是綁死的,也就是這樣,套缸非常吃他的初始設計,紅海缸才會這麼多人使用,因為他的週邊設備比較充足,基本上紅海的設備幾乎都是對應他自已的套缸而設計,但就是成本比較高。
如果你選擇的是自已訂做魚缸,自已配管,那恭喜你現在正式踏入累死人的第一步XD
經過上面的部份,我們已經決定好了魚缸的大小,以及必要的硬體設備,接下來第一個需要考慮的,就是溢流的位置,在這之前,需要明白這個原理:

馬達從底缸把水傳上來主缸,主缸的水位滿到溢流線的位置後,開始流入溢流區,通過此區域連接的水管,再經由水管流入底缸,然後再經由馬達打上去主缸,至此完成一個CYCLE,你選定的DC馬達,由他來決定以多快的速度讓主缸的水滿至溢流區,而由下水的水管管徑,來決定流下底缸速度的上限,基本上只要下水管徑的上限,大於上水管徑的上限,那就是安全的,剩下只要匹配好適合的馬達功率,就自然會再這二者取得適當流量了。
明白了這個原理之後,溢流區的位置如果是選在缸內,可以是在中間,可以是在角落,但這就會佔到缸內飼養生物的空間,所以選擇在缸內溢流的,在上下水的管徑及馬達功率上就要選的更精準,盡量讓溢流區的空間在夠用的情況下越小越好,避免佔到太多缸內空間,這樣不但飼養生物空間被減少,在造景時也會比較受限。
再來就是現在很多人作的外溢流,也俗稱背娃娃,就是在缸子外部的其中一面,製作一個溢流區,因為是額外作的,通常就是留比較大的容忍空間,去多配置上下水管,透過這個方式,主缸的底部就也不需要打洞,在強度上也會好一點,缸內的空間也會比較完整,但缺點也很明顯,外置的溢流盒會讓管材外露,外觀上看整體性比較差,再來管路會走的比較長,配管上也比較麻煩,這部份就看自已選擇,我知道的有一派魚友不太能接受背娃娃的外觀,但又有一派很喜歡背娃娃的設計,我自已從訂做缸開始,三個都是使用背娃娃,然後配顏色比較好看的管材,藍白管 紅白管之類,這就看人。
主缸的部份還有一些要決定的,就是玻璃厚度,通常60CM左右玻璃至少要選8MM厚度,90CM 則是10MM ,以此類推,越大的SIZE厚度需要越厚,才能維持強度,接合的四週也需要多加補強結構的玻璃棒,另外為了增加觀賞性,通常至少在主要觀賞面的玻璃,我們會請店家使用含鐵量低,透明度更高的超白玻璃或是優白玻璃(這二個本質上是一樣的東西,進口跟台玻生產的名稱不同而已) 來增加觀賞體驗。
另外,還可以選擇是一般的開放缸還是要拉邊條,拉邊條的好處是,遇到地震的時候水比較不會潑出來,但相對的在缸壁上增加設備的時候也會稍微比較受限制一點。

底缸的部分,由於前面我們已經決定好了硬體設備的型號,通常下水之後第一格是物理過濾,這個部分如果要使用卷紙機的話就要先確認好卷紙機的尺寸,然後預留大約多兩公分的空間(左右各一公分)

圖:使用卷紙機
PH84_240904162724_cec4d.jpg

如果沒有要使用捲紙機的話,就有一點彈性,有二個做法:

兩種順序我都試過,我覺得對混養缸來說效果大同小異,日常維護部分就各有好壞。



第一個:下水第一格到白棉,然後後白棉下方接著培菌材,接下來第二個會進到蛋白機格


圖:白棉在第一格,無壓克力上蓋,搭配落水格

PH84_240904162725_23786.jpg


因為水下來是拋棄式的白棉 ,所以基本上只要靠更換就好,如果缸子有出現什麼狀況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每天去更換他就可以達到一定效果。再來蛋白機也會比較乾淨一點,就可以減少維護蛋白的頻率。

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你要非常勤勞的,根據你的污染量去更換白棉,而且這件事沒有辦法懶惰,通常都是三到七天一定要更換一次。

實際上使用,如果是污染量比較高的F O,又或者你又剛好工作出差還是出國遊玩等等,你能幾天不在家維護,取決於白棉髒的速度,這點也是蠻困擾。

第二個:下水第一格規劃成蛋白格,因為畢竟都一樣是物理過濾,接著第二格才進入白棉/培菌材。

圖:蛋白在第一格

PH84_240904162846_920c3.jpg



蛋白在第一格的優點就是,剛好補足了上面提到的這個部分,白棉不會髒得那麼快,所以你只需要看收集杯的容量累積的速度,通常都可以輕鬆的達到一個禮拜再維護一次就沒問題,萬一遇到需要出國工作等等原因,也可以透過調整蛋白打乾泡的方式,讓收集杯累積速度再放慢,而白棉也不會那麼快髒。
只是缺點也會很明顯,因為蛋白機會變得很容易髒,需要維護清洗他的週期就變短,像我自己早期FO缸,我是蛋白放第一個 但是後期我就不再使用這個設計了。
我想這也是這幾年捲紙機盛行的原因,因為完美解決這些問題。
接下來 如果在蛋白之後通常在這個部分因為他的水位是固定的,除非是底缸尺寸夠大,或者是你有想要規劃藻格,才會劃分下一個格子,不然我會建議在我們上述提到的藻桶等等設備,其實都可以跟蛋白規劃在同一格就好。
也就是說蛋白格其實比較適合當成一個多功能區域,這樣對日後要增加任何設備的彈性空間會比較大,尤其是3尺以下的底缸,不會把空間浪費在翻水的空間,其實差別還蠻大的。
最後一格是馬達的上水區,這個部分除了馬達本身的尺寸之外,這個區域其實是水位蒸發會變動的區域,所以我們還必須要預留補水浮球或者是電子感應器安裝的位置,甚至之後有使用滴定機,也會是在這一格去添加管線來滴定元素。
另外我們還有可能要分接冷水機或其他設備,所以也要預留空間來跑管材。

(四)管路配置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快要可讓缸子運轉了。

管路配置前,我們可以用畫圖的方式先簡略的想一下上下水要走的途徑。

就像這個圖這樣。馬達把底缸的水往上輸送,這個途徑如果越短當然水因為管路的損耗就會越少,相對的,你可以選擇的馬達就不用到過大,避免流量都耗損在管路上。
PH84_240904162507_28a9e.jpg

以我的缸子為例,我是使用6000L/H的馬達,上水順序,馬達先連結軟管,軟管再接到一根32 mm上去主缸,再分成兩根25 mm,接著穿過側邊玻璃直接入水 。

我這樣的設計考量的是想要出水的時候的一個平衡性,當然不一定需要穿過玻璃,你也可以選擇用一根32的水管上來到主缸之後,往上繞過缸壁再入水。

這樣的好處是不需要在玻璃上面打洞 ,然後繞進去的位置也可以開孔破虹吸,這樣可以避免停電的時候上缸的水往下流到底缸太多導致淹水,在止逆閥以外再多一層保險。
相對的因為多了一根水管在缸壁的區域,你在安裝一些像防跳網或是燈圍的時候就會稍微比較麻煩。

入水的位置最好抓在水面下5-10cm,盡量貼近水面是比較好的,可以順便帶動水面的流,也避免止逆閥失效時水倒流太多。

這邊是配管的時候,我們會用到的水管跟常用的零件。如下圖

圖:閘閥

PH84_240904162508_9f630.jpg


圖:球閥
PH84_240904162509_da156.jpg


圖:90度彎頭
PH84_240904162510_4ee73.jpg


圖:45度彎頭
PH84_240904162512_33cd9.jpg




圖:止逆閥
PH84_240904162512_a6221.jpg


圖:由令
PH84_240904162510_3428e.jpg



圖:下水軟管
PH84_240904162513_cd94b.jpg



管徑走直角的時候耗損是最大的,所以如果在空間許可的範圍下盡量使用45度角接頭,兩個45度角接頭,其實一樣可以做到90度轉彎,但是他的耗損就會相對一個90度接頭來的小。
然後在這一段途徑裡面我們還需要加入上述的幾個零件。

先講上水的管路:
第一個是球閥,雖然說平常他一定是全部都打開的,但像我一樣有兩個入水管,當你覺得他出水的速度並沒有達到平衡的時候,就可以用球閥去調整,另外一個則是如果你在維護的時候有需要調整到水位或者是不希望太多的水流入底缸,那你就可以在這邊關閉。

第二個是油令,他的功能其實就是在管路中間形成一個活接,當我們今天有需要搬動等原因需要拆卸管路時,就不用整個切開更換掉。

第三個是上面有提到的止逆閥,止逆閥的功能就是避免水倒流至底缸太多,這在無預警停電的時候非常有用,加上底缸預留的深度,基本上已經不需要以前的破孔虹吸,就一樣有兩層的淹水保險。



再來到下水管路
水從溢流區域要下來滿溢流區慢慢往上,以我的缸子為力250升的水體,6000L的馬達至少規劃兩隻32 mm的下水管水在溢流區,水上來的時候會先進到高度最低的管子,這就是第一根主要下水管,在6000的馬達全開的狀態下,第一根主要下水管會接近滿載狀態,第一根管子的高度會決定水滿到什麼程度會開始往下,當水流量超過了這個管子能夠負擔的水流,就會再往上到第二根下水管,這個我們就叫他副下水管或緊急下水管,所以你可以透過溢流區的水管高度,去決定哪一根是主要下水哪一根是副下水,最後一根下水管的高度,可以決定水落下聲音。

如同下圖這樣
PH84_240904162511_65aaf.jpg





因為下水的管子基本上是依靠重力自然往下流,所以他就沒有什麼流量耗損的問題,管線走勢就是以越簡潔越好就可以。

以我的缸子為例,從這邊下來轉進去底櫃後,盡量貼著底櫃最後方的空間走過去,以不影響上方維護空間為原則,直到下水區,這邊有一個差異,如果你下水的區域距離一流區越遠,那你要配置管路的複雜度就會越高,這個可以跟前面的主馬達上水區要放置左右邊自己做一下取捨。

然後這條途徑裡面會用到的水管零件:

第一個球閥,可以調解你每一隻水管下水的流量。

第二個閘閥,通常是裝在第二根下水管,用來做流量的精細調節,以避免水管下水時混入空氣的吸氣聲。
如果你的規劃是只有一根下水管的話,那麼請你直接使用閘閥,

第三個一樣要使用活接油令,理由同上。

在下水管路的末端,若是捲紙機就直接接入,若是蛋白格也是直接讓硬管插入水中。
如果使用白棉,而不想落水潑濺出來,你可以製作一個壓克力上蓋,配合你的水管管徑,直接進去。
或者是跟我之前一樣,規劃一個落水區,把管路走到底,但這樣比較浪費空間。
我也有看過管路末端使用軟管跟壓克力上蓋做連接,這樣也是一個方式。

有一個調整管路下水的小技巧,如果你使用到兩根下水管的時候,通常我在這裡我會把主要下水管的求法稍微關起來一點,讓多餘的水可以到達第二根下水管,再使用閘閥把第二下水管調到剛好可以讓水充滿這個管徑,那這樣就不會有空氣混入而產生噪音的問題。

除非有特別的需要,才會選擇去增加更多的管路達到出水方向的改變或者是特殊的需求,再不然管路的配置我都是建議以越短的途徑越少的損耗是最好,

第一個是避免施工上的困難跟複雜度。
第二個是減少長期使用下來需要更換或維護管材的可能。
最後,所有的管材在最後接合的時候,都要使用硬質塑合劑(塑膠油),確保沒有漏水的可能。



(五)造景/造流



接下來進到造景的部分,這個部分我相信很多魚友都有基本的概念,除了可以用活石去堆疊以外,你也可以使用咕咾石自己黏造型。

而關於造型部分我自己是覺得每個人的喜好不同,網路上其實有非常多人家的產品可以參考,但只要保持一個原則,就是接地的面積盡量可以小就小,因為你佔地面積太大,水流會越不容易通透。造景跟造流我覺得是很相關的,所以可以一起規劃。

這邊是我之前製作目前造景的過程

有興趣可以參考這一篇。


根據造景的方式我們可以大概把缸子分成上中下三個區域

最上層燈光最強,理論上水流也要最強,所以我們可以在上方放一個比較大的造浪器,去跟馬達出水口對衝。基本上負責整個缸子大部分的循環所需要的水流強度。

中層放置1-2個相同型號小造浪做聯動或單獨運作(看缸子大小),利用各種模式把上方帶下來的亂流,再往下層送,讓缸內儘量沒有死角。

底層如果有舖沙,水流最弱這樣也比較不會被翻動,如此缸內配合造景就形成了一個漸進的區域。

越往下光越弱流越弱,在擺放珊瑚的時候就很好選擇區域。

這是我的方式,尤其在新設造景時,把造流也考慮進去,造景時也會有更多靈感。

造流的部份站上還有很多大神的精華文章,有興趣可以再去找找。


再來如果你有舖沙的需要,建議如果只是為了美觀然後增加一點培菌面積的話,請你舖一公分左右就好了,就可以避免後續維護困難的問題,降低控制水質的難度。

我自己使用的是A T I的斐濟白沙M號,這個大小也比較不容易被水流翻動。

造景入缸順序,我會先把造景石放到缸子裡面,再把沙鋪上去。

這樣確保造景的基座跟玻璃是直接接觸,不會有不平整的問題,如果你是先放沙子才放造景石那這樣就有可能造景搬動清潔地震或者是其他原因造成造景鬆動垮下來,因為沙子很難厚度完全一樣。

最後感謝你,觀看這麼長的一篇文章。
接下來,不管你是要自己動手訂做或是想要請水族館代工 我相信都可以討論得很順利了

打完收工,謝謝大家。
 
最後編輯: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