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市售菌種菌相測試結果

天然海水、各國珊瑚、海水魚、優質活石
客製化魚缸、珊瑚生態魚缸設計、定期維護保養、周邊硬體販售

jeremie

💎💎💎🏆🏆
註冊時間
2014/07/03
文章
1,430
按讚
1,469
經驗點數
11,806
金幣
14,185
原文連結:Bottled bacteria results - main thread

前陣子看到國外魚友Telegraham在Humble fish論壇po的一系列市售菌種菌相測試結果覺得挺有趣的就上來分享一下。

他用的方式是將菌種產品用AquaBiomics公司的檢測kit採樣送檢,再透過次世代定序針對樣本中的16S rRNA序列(這段序列常被用在原核生物的鑑別)來分析裡頭的菌種組成,而kit中也有附固定液來殺死細菌保留核酸並避免運輸過程中長其他東西。
這事我其實之前也有想自己試試,不過次世代定序實在不便宜再加上我也暫且沒啥時間處理樣本抽DNA所以就一直拖著沒搞。

這邊稍微抓幾個我覺得比較有趣的結果出來:


1. KZ Zeobak
screenshot-2024-09-27-at-5-13-18-pm-png.132084

由上到下分別是占比高到低的不同菌種(這邊是64.374%~1.295%)
這個測試結果算是裡頭比較多人討論的,因為這些菌種幾乎都不是常出現在海水裡的東西,反倒很多菌是比較常見於人類皮膚或土壤裡的

首先是佔比最高的不知名Stenotrophomonas
這個屬的細菌比較常在土壤、植物等地方被發現,不過也有少部分能適應海水的菌株甚至是人類致病菌株。
我沒有很確定他們放這東西要幹嘛(如果真的是刻意放的),因為也沒有什麼文獻有提到他們跟海洋生物或是水產養殖有什麼關系,只有一個種Stenotrophomonas nitritireducens是已知有一些菌株能還原NO2為N2O(但不會動NO3)。

第二多的Steptococcus pneumoniae就是大名鼎鼎的肺炎鏈球菌。
並不是所有的肺炎鏈球菌菌株都會致病,他們其實也是很常見於人類皮膚的東西,但這顯然不會是一款正常水族菌種裡該出現這麼高比例的東西。
污染的可能性很高,不過如果採樣者是照著檢測kit說明操作而沒有直接拿採樣棒抹自己皮膚的話採樣環節污染的機率倒是不高(kit內是有固定液殺菌的),所以大概率是瓶子內早就被污染了。

Lysinibacillus的兩個菌株基本上是會出現在土壤或是糞便裡的東西,所以也不知道為啥這裡有。
值得一提的是L. sphaericus的一些菌株是可以拿來作為生物性殺蟲劑的,只是就和水生生物沒啥關係了。

最後則是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黃色葡萄球菌,這個顯然也是污染。


2. Prodibio Bio digest
1727457012548-png.132074

這個檢測結果應該是裡頭多樣性最高的,不過這點是好是壞就很難說了。
因為東西實在太多而且比例又都不高所以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只挑幾種稍微講一下。

Desulfuromonas這個屬有許多菌株可以進行硫還原(產物常為硫化氫),主要為淡水缺氧水域的菌,不過也有少部分能生存於海水。
D. soudanensis也已知有菌株能進行鐵的還原,且帶有有固氮和硝酸鹽還原的基因。

Penicillium digitatum就是青黴菌,讓你水果發霉的常常就是他們,而這樣本裡頭的大概也是來自於污染。

Methanobrevibacter arboriphilus是厭氧的古菌,有些菌株曾被在污水中發現。同屬的其他菌株也是常會在動物消化道內的甲烷生成古菌。

Acanthamoeba這東西其實是環境中常見的變形蟲,有些物種可能導致角膜炎甚至腦炎,大概也是掉進去的污染。

Zobellella denitrificans確實最初就是從海洋環境(紅樹林)中分離的菌種,除了如名稱所述具脫氮能力外也有菌株能產生抗菌物質PHB因此也可能有抗病原能力。

Bacillus subtilis就是大家熟悉的枯草桿菌,也是最被了解的革蘭氏陽性菌。這個物種分布很廣,從海洋到人類腸胃道都有,也有很多菌株被運用在水產養殖。

結論來說我是認為絕大多數的東西應該一樣不是廠商有意放入的,所以要嘛是污染要嘛就是一開始培養的時候就是直接在那邊煮大鍋飯。


3. Brightwell MB7 & Dr. Tim's Eco-Balance
1727472133455-png.132085

MB7

1727472307004-png.132086

Eco-balance

這兩款的共同點都是三種的Bacillus,而這三個物種都有菌株被運用在包含水產養殖在內益生菌用途上也相當容易商品化,因此他們確實可能是廠商的培養目標。

MB7中的OM43 clade Methylophilaceae確實有已知的海洋菌株,而這類群的細菌特點為他們運用一些單一碳原子有機化合物的能力。

Chaetoceros是角毛藻,我也不曉得這東西怎麼進來的,有可能是其他產品線甚至是缸水的污染。

Ruegeria也主要為海洋菌種,亦有菌株被發現存在於珊瑚共生微生物群中且有抑制一些病原的能力。

Eco-balance中的Serratia marcescens就是個比較尷尬的東西了。這種菌有許多已知的人類致病菌株,還有一些能造成珊瑚疾病,所以實在不是應該出現的東西。
Telegraham原本覺得第一次測到的時候覺得可能是自己用的時候污染,不過這次新買的再測還是有代表可能在生產過程就進去了。


4. KZ Cyano Clean
screenshot-2024-09-29-at-8-22-59-am-png.132169

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又再次出現了,而且在這裡比例還相當高,不過我仍然想不太到什麼有理由把這東西放入產品內。
Rhodopseudomonas就是一般我們常叫的光合菌,有許多菌株都被運用在水產養殖或農業,也有已知的珊瑚共生菌株,所以這個我是覺得比較可能是刻意養的東西。
至於剩下四種則全都是人體或環境常見的東西,所以大概率也是污染。


個人看法:

1. 無論裡頭原本放入什麼菌,這些菌種產品本來就是營養豐富的基質了,因此就算廠商端沒污染,隨著你開開關關也有很高概率在過期前裡面就被狸貓換太子了。如果運氣好也許只是產品失效,運氣差可能直接養出病原菌,所以平時用這些東西時最好還是記得洗手然後盡量讓它們遠離食物或小孩。

2. 一個常規的穩定海水缸中絕大多數的菌種根本無法被人工分離培養,所以你在這些產品中也很少看到海水缸中的那些主要菌群。也因此我並不認為有辦法單靠市面上任何菌種產品就建立起穩定系統的菌相,絕大多數的微生物來源還是得靠活石、舊濾材、或生物等來帶入。

3. 這些測試結果也只是單一一瓶,而實際狀況下各種污染以及瓶內微生物增長的情形也有可能導致同一個產品但每個人買到的裡面根本都已經不是一樣的東西了。這也可能進一步造成產品的兩極評價,有些人認為效果正面;有些沒感覺;有些則可能加了後就倒缸了。
 
最後編輯:
他測的好像KZ比較多,
Brightwell剛剛查一下,好像叫百威,
台灣很少看到這牌子
不過我以後撈FM細菌球都會乖乖洗手了…不對,是用塑膠匙!😥
原來人皮膚上的細菌這麼強勢,我以前都不知道
 
之前好像有看過對岸文章說KZ的菌比較像人工污水處理的菌群 所以要固定添加或搭配沸石 在氨化作用方面比其他市售產品強
但不知為何我自己用起來 bak下去缸子狀態就是比較穩定 看來應該是placebo
 
他測的好像KZ比較多,
Brightwell剛剛查一下,好像叫百威,
台灣很少看到這牌子
不過我以後撈FM細菌球都會乖乖洗手了…不對,是用塑膠匙!😥
原來人皮膚上的細菌這麼強勢,我以前都不知道
Brightwell在臺灣比較常看到的稱呼是BWA,我之前po的除藻劑Razor就是他們的。
他們早年的產品線也是類似Zeovit那種碳源沸石系統,不過這幾年在討論時確實是比較少聽到BWA了。

之前好像有看過對岸文章說KZ的菌比較像人工污水處理的菌群 所以要固定添加或搭配沸石 在氨化作用方面比其他市售產品強
但不知為何我自己用起來 bak下去缸子狀態就是比較穩定 看來應該是placebo
市售添加劑產品中真的有實際科學證據證實效用的遠比多數人想的還少,所以很多口耳相傳的效用可能就真的只是安慰劑而已。
不過畢竟人的記憶還是有很大比例的主觀成分,也沒那麼多人真的會去設計實驗當流言終結者,所以這個狀況在我們這種小圈子應該也很難改善。

看了這些結果後我倒也是很好奇那些市售碳源系統會不會其實只加碳源不加菌根本也會有相同的結果,畢竟很多產品的建議添加量我真的不太覺得會對常規海水缸的整體菌相有什麼顯著影響,除非是連活石都沒有的乾淨新缸。
 
好文~感謝版主分享
看起來怎麼感覺沒落的bwa反而純淨些
希望版主可以再跟進文章⋯
英文翻譯看的我頭號痛😅
 
好文~感謝版主分享
看起來怎麼感覺沒落的bwa反而純淨些
希望版主可以再跟進文章⋯
英文翻譯看的我頭號痛😅
我挑這幾個出來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它們在臺灣也算比較多人用(除了Dr. Tim),如果還有哪款有興趣的我再來補充介紹一下。

討論串底下是也有看到其他人說打算測AF和FM的菌,如果到時候有po結果我再來更新一下。
 
我挑這幾個出來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它們在臺灣也算比較多人用(除了Dr. Tim),如果還有哪款有興趣的我再來補充介紹一下。

討論串底下是也有看到其他人說打算測AF和FM的菌,如果到時候有po結果我再來更新一下。
有~有看到 也很期待其他產品測試出來
只是有些討論串翻譯看不太懂
先感謝版主 翻譯
題外話
這也幫我解惑為什麼r2r有些大神還在用MB7
但我也一直有疑問是這些菌經過船運長途運輸到台灣還能有多少效果存活率多高
自己對些菌種特性也不是特別了解外
畢竟船運長時間環境惡劣
當然環境惡劣也是推測
船運不是專業
抑或是他們是空運來台
自己是用活石 或是
粉狀休眠菌使用前需先活化及台灣自培的液態菌
不過也不是長時間添加就是 看狀況加一些
 
最後編輯:
原文連結:Bottled bacteria results - main thread

前陣子看到國外魚友Telegraham在Humble fish論壇po的一系列市售菌種菌相測試結果覺得挺有趣的就上來分享一下。

他用的方式是將菌種產品用AquaBiomics公司的檢測kit採樣送檢,再透過次世代定序針對樣本中的16S rRNA序列(這段序列常被用在原核生物的鑑別)來分析裡頭的菌種組成,而kit中也有附固定液來殺死細菌保留核酸並避免運輸過程中長其他東西。
這事我其實之前也有想自己試試,不過次世代定序實在不便宜再加上我也暫且沒啥時間處理樣本抽DNA所以就一直拖著沒搞。

這邊稍微抓幾個我覺得比較有趣的結果出來:


1. KZ Zeobak
screenshot-2024-09-27-at-5-13-18-pm-png.132084

由上到下分別是占比高到低的不同菌種(這邊是64.374%~1.295%)
這個測試結果算是裡頭比較多人討論的,因為這些菌種幾乎都不是常出現在海水裡的東西,反倒很多菌是比較常見於人類皮膚或土壤裡的

首先是佔比最高的不知名Stenotrophomonas
這個屬的細菌比較常在土壤、植物等地方被發現,不過也有少部分能適應海水的菌株甚至是人類致病菌株。
我沒有很確定他們放這東西要幹嘛(如果真的是刻意放的),因為也沒有什麼文獻有提到他們跟海洋生物或是水產養殖有什麼關系,只有一個種Stenotrophomonas nitritireducens是已知有一些菌株能還原NO2為N2O(但不會動NO3)。

第二多的Steptococcus pneumoniae就是大名鼎鼎的肺炎鏈球菌。
並不是所有的肺炎鏈球菌菌株都會致病,他們其實也是很常見於人類皮膚的東西,但這顯然不會是一款正常水族菌種裡該出現這麼高比例的東西。
污染的可能性很高,不過如果採樣者是照著檢測kit說明操作而沒有直接拿採樣棒抹自己皮膚的話採樣環節污染的機率倒是不高(kit內是有固定液殺菌的),所以大概率是瓶子內早就被污染了。

Lysinibacillus的兩個菌株基本上是會出現在土壤或是糞便裡的東西,所以也不知道為啥這裡有。
值得一提的是L. sphaericus的一些菌株是可以拿來作為生物性殺蟲劑的,只是就和水生生物沒啥關係了。

最後則是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黃色葡萄球菌,這個顯然也是污染。


2. Prodibio Bio digest
1727457012548-png.132074

這個檢測結果應該是裡頭多樣性最高的,不過這點是好是壞就很難說了。
因為東西實在太多而且比例又都不高所以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只挑幾種稍微講一下。

Desulfuromonas這個屬有許多菌株可以進行硫還原(產物常為硫化氫),主要為淡水缺氧水域的菌,不過也有少部分能生存於海水。
D. soudanensis也已知有菌株能進行鐵的還原,且帶有有固氮和硝酸鹽還原的基因。

Penicillium digitatum就是青黴菌,讓你水果發霉的常常就是他們,而這樣本裡頭的大概也是來自於污染。

Methanobrevibacter arboriphilus是厭氧的古菌,有些菌株曾被在污水中發現。同屬的其他菌株也是常會在動物消化道內的甲烷生成古菌。

Acanthamoeba這東西其實是環境中常見的變形蟲,有些物種可能導致角膜炎甚至腦炎,大概也是掉進去的污染。

Zobellella denitrificans確實最初就是從海洋環境(紅樹林)中分離的菌種,除了如名稱所述具脫氮能力外也有菌株能產生抗菌物質PHB因此也可能有抗病原能力。

Bacillus subtilis就是大家熟悉的枯草桿菌,也是最被了解的革蘭氏陽性菌。這個物種分布很廣,從海洋到人類腸胃道都有,也有很多菌株被運用在水產養殖。

結論來說我是認為絕大多數的東西應該一樣不是廠商有意放入的,所以要嘛是污染要嘛就是一開始培養的時候就是直接在那邊煮大鍋飯。


3. Brightwell MB7 & Dr. Tim's Eco-Balance
1727472133455-png.132085

MB7

1727472307004-png.132086

Eco-balance

這兩款的共同點都是三種的Bacillus,而這三個物種都有菌株被運用在包含水產養殖在內益生菌用途上也相當容易商品化,因此他們確實可能是廠商的培養目標。

MB7中的OM43 clade Methylophilaceae確實有已知的海洋菌株,而這類群的細菌特點為他們運用一些單一碳原子有機化合物的能力。

Chaetoceros是角毛藻,我也不曉得這東西怎麼進來的,有可能是其他產品線甚至是缸水的污染。

Ruegeria也主要為海洋菌種,亦有菌株被發現存在於珊瑚共生微生物群中且有抑制一些病原的能力。

Eco-balance中的Serratia marcescens就是個比較尷尬的東西了。這種菌有許多已知的人類致病菌株,還有一些能造成珊瑚疾病,所以實在不是應該出現的東西。
Telegraham原本覺得第一次測到的時候覺得可能是自己用的時候污染,不過這次新買的再測還是有代表可能在生產過程就進去了。


4. KZ Cyano Clean
screenshot-2024-09-29-at-8-22-59-am-png.132169

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又再次出現了,而且在這裡比例還相當高,不過我仍然想不太到什麼有理由把這東西放入產品內。
Rhodopseudomonas就是一般我們常叫的光合菌,有許多菌株都被運用在水產養殖或農業,也有已知的珊瑚共生菌株,所以這個我是覺得比較可能是刻意養的東西。
至於剩下四種則全都是人體或環境常見的東西,所以大概率也是污染。


個人看法:

1. 無論裡頭原本放入什麼菌,這些菌種產品本來就是營養豐富的基質了,因此就算廠商端沒污染,隨著你開開關關也有很高概率在過期前裡面就被狸貓換太子了。如果運氣好也許只是產品失效,運氣差可能直接養出病原菌,所以平時用這些東西時最好還是記得洗手然後盡量讓它們遠離食物或小孩。

2. 一個常規的穩定海水缸中絕大多數的菌種根本無法被人工分離培養,所以你在這些產品中也很少看到海水缸中的那些主要菌群。也因此我並不認為有辦法單靠市面上任何菌種產品就建立起穩定系統的菌相,絕大多數的微生物來源還是得靠活石、舊濾材、或生物等來帶入。

3. 這些測試結果也只是單一一瓶,而實際狀況下各種污染以及瓶內微生物增長的情形也有可能導致同一個產品但每個人買到的裡面根本都已經不是一樣的東西了。這也可能進一步造成產品的兩極評價,有些人認為效果正面;有些沒感覺;有些則可能加了後就倒缸了。


有實驗就給他一個讚~
但老實說我覺得他測出來的蠻有問題的.

就他這個結果的話, 結論會變成市售硝化菌無用論.
然而事實上, 特別是剛開缸的時候, 或是有下一些抗生素後.
加入硝化菌明顯對缸況會有幫助阿.

另外, 超量添加硝化菌, 會產生菌膜這也是我實際觀察過的現象. (當時是為了用菌壓制紅泥鼻涕)
所以我是覺得市售硝化菌還是有其作用也算是能讓開缸或是保養更簡單容易的方式啦(也許對高手來說非必要?)
 
有~有看到 也很期待其他產品測試出來
只是有些討論串翻譯看不太懂
先感謝版主 翻譯
題外話
這也幫我解惑為什麼r2r有些大神還在用MB7
但我也一直有疑問是這些菌經過船運長途運輸到台灣還能有多少效果存活率多高
自己對些菌種特性也不是特別了解外
畢竟船運長時間環境惡劣
當然環境惡劣也是推測
船運不是專業
抑或是他們是空運來台
自己是用活石 或是
粉狀休眠菌使用前需先活化及台灣自培的液態菌
不過也不是長時間添加就是 看狀況加一些
保存以及運輸的影響我相信是有的。
幾年前我有針對幾款市售硝化菌進行過簡單的氨處理測試也是有發現同款產品不同罐即使都沒過期,結果還是有些差異。

有實驗就給他一個讚~
但老實說我覺得他測出來的蠻有問題的.

就他這個結果的話, 結論會變成市售硝化菌無用論.
我不太曉得你是怎麼直接跳到這個結論的。
以我上面有提到的這幾款來說廠商其實都沒有直接claim該產品裡面是硝化菌,原廠說明上也幾乎都是“建立良好微生物相”或“去除污染”這種比較模糊的功效敘述,只有MB7勉強有提到能“增進硝化作用”而已。

在他的測試中實質的硝化菌產品應該會是Dr. Tim's One-And-Only這款,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裡頭確實雖然其他東西也不少但至少確實是有硝化微生物的,而在其他玩家的測試中亦有發現這款產品至少在某些條件下是有行硝化作用的能力的。
這裡面比較有趣的我覺得是Candidatus Nitrosotenuis和Nitrososphaera這兩個氨氧化古菌,因為這其實是有推翻我以往的認知。
我後來也翻到另一篇發在Aquaculture Research的研究論文亦在此款產品中發現了Nitrosocosmicus這另一種氨氧化古菌(Urakawa and Sipos., 2020),不過不曉得廠商是有意放入還是就只是剛好一起長在培養基內的。

然而事實上, 特別是剛開缸的時候, 或是有下一些抗生素後.
加入硝化菌明顯對缸況會有幫助阿.

另外, 超量添加硝化菌, 會產生菌膜這也是我實際觀察過的現象. (當時是為了用菌壓制紅泥鼻涕)
所以我是覺得市售硝化菌還是有其作用也算是能讓開缸或是保養更簡單容易的方式啦(也許對高手來說非必要?)
關於玩家觀察到的菌種產品效用差異我在文中的第三個討論點已經提到我的看法了,所以這邊就不再次重複。
除了同產品自身的變異性外,很多的“有效”觀察到底是源自產品本身還是其實丟著不管缸子也會出現相同的反應?這點在沒有control的情況下真的很難回答。
而加入產品會產生生物膜這點也和裡頭有啥菌不見得有直接關係,因為你加過量的有機碳源也會有一樣的反應。
也因此我不認為先階段有任何比較好的證據能說明這些菌種產品到底對缸子能產生什麼樣的幫助。

我並沒有要discredit玩家的經驗,不過多數的水族玩家或業者並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也鮮少有人真的會設計實驗去探討問題,因此下結論時往往容易有一些bias。
就如同上面討論到的安慰劑效應,人們總是會偏好去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物而不見會完全基於客觀證據,就連學者也常常會掉到這種主觀陷阱中,因此以科學方法進行驗證才會這麼重要。
很多我們口耳相傳的論點可能不見得真的有實際證據證實,只是因為乍聽之下合理也沒人去做驗證所以就這樣一直流傳下去。

不過我也認為證明這些應該是廠商自己的職責而非我們要自掏腰包去幫他們擦屁股。
就直接設兩個缸然後一缸用該產品一缸不用我是覺得沒那麼難啦,不然僅僅只是秀個幾缸代言缸然後說他們有用這些產品我是覺得說服力很低,因為同樣也有一堆沒有使用的缸照樣養得很好啊。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少數零星玩家在做這些實驗
8.4我最早看到的應該是赤子大吧
我記得早些年就在r2r有看過Dr.Tim的實驗
雖說非常偶爾才出現一次 這些實驗
但就像版主所說
大家都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過段時間新產品出來加上人云亦云又忘了
非常多年前某次太空實驗不換水靠些菌株完成氮循環好氧脫氮菌也是有的
以前也討論過 台灣產品什麼都翻譯成硝化菌
內容物標示不清 根本不知道他會起什麼作用

菌無所不在
 
保存以及運輸的影響我相信是有的。
幾年前我有針對幾款市售硝化菌進行過簡單的氨處理測試也是有發現同款產品不同罐即使都沒過期,結果還是有些差異。


我不太曉得你是怎麼直接跳到這個結論的。
以我上面有提到的這幾款來說廠商其實都沒有直接claim該產品裡面是硝化菌,原廠說明上也幾乎都是“建立良好微生物相”或“去除污染”這種比較模糊的功效敘述,只有MB7勉強有提到能“增進硝化作用”而已。

在他的測試中實質的硝化菌產品應該會是Dr. Tim's One-And-Only這款,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裡頭確實雖然其他東西也不少但至少確實是有硝化微生物的,而在其他玩家的測試中亦有發現這款產品至少在某些條件下是有行硝化作用的能力的。
這裡面比較有趣的我覺得是Candidatus Nitrosotenuis和Nitrososphaera這兩個氨氧化古菌,因為這其實是有推翻我以往的認知。
我後來也翻到另一篇發在Aquaculture Research的研究論文亦在此款產品中發現了Nitrosocosmicus這另一種氨氧化古菌(Urakawa and Sipos., 2020),不過不曉得廠商是有意放入還是就只是剛好一起長在培養基內的。


關於玩家觀察到的菌種產品效用差異我在文中的第三個討論點已經提到我的看法了,所以這邊就不再次重複。
除了同產品自身的變異性外,很多的“有效”觀察到底是源自產品本身還是其實丟著不管缸子也會出現相同的反應?這點在沒有control的情況下真的很難回答。
而加入產品會產生生物膜這點也和裡頭有啥菌不見得有直接關係,因為你加過量的有機碳源也會有一樣的反應。
也因此我不認為先階段有任何比較好的證據能說明這些菌種產品到底對缸子能產生什麼樣的幫助。

我並沒有要discredit玩家的經驗,不過多數的水族玩家或業者並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也鮮少有人真的會設計實驗去探討問題,因此下結論時往往容易有一些bias。
就如同上面討論到的安慰劑效應,人們總是會偏好去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物而不見會完全基於客觀證據,就連學者也常常會掉到這種主觀陷阱中,因此以科學方法進行驗證才會這麼重要。
很多我們口耳相傳的論點可能不見得真的有實際證據證實,只是因為乍聽之下合理也沒人去做驗證所以就這樣一直流傳下去。

不過我也認為證明這些應該是廠商自己的職責而非我們要自掏腰包去幫他們擦屁股。
就直接設兩個缸然後一缸用該產品一缸不用我是覺得沒那麼難啦,不然僅僅只是秀個幾缸代言缸然後說他們有用這些產品我是覺得說服力很低,因為同樣也有一堆沒有使用的缸照樣養得很好啊。

你問我怎麼跳到那個結論的….
因為他就在測硝化菌不是嗎….(英文:https://humble.fish/community/threads/bottled-bacteria-results-main-thread.20944/)
而且 比如kz Bak 一般我們不都說是硝化菌嗎哈哈哈
然後他測出來的結果看起來裡面的菌基本無用。
但跟我自己的經驗相反,所以我強烈懷疑而已啦。(我其實重點是質疑他測出來裡面幾乎沒啥有用的菌種,而不是質疑裡面有沒有硝化菌這類的箘種)
不過海缸本來就太多變因也沒辦法做實驗。
不過至少廠商本身都有一個開缸sop 並且算是可以大量複製開缸過程。相較不用菌種跟碳源確實也是有差異。以下附上kz14天開缸。(雖然活石量啊,設備什麼的也要照他們的sop就是了)

至於你說加碳源也會有同樣反應(菌膜)
我確實也不知道BAK裡面是啥(事實上我認為是啥也不是太重要,有效果就行,但他取名都叫Bak了哈哈),但我缸子當時np很低所以只加量補Bak, 沒有用start3(我認知的碳源)
那結果就是幾個禮拜後開始有菌膜。(附上當時的圖)
PH84_241106081547_1766a.jpg


至於np低加start3 會怎樣,相信你也知道會爆紅泥鼻涕,反應不一樣所以我還是傾向相信兩罐東西不同。(雖然不知道裡面是啥)

結論就是,信者恆信,因為我還是喜歡自己驗證眼見為憑,所以傾向對自己看到的現象做推論來調整操作啦,以上都只是我實作上推論出來的,確實也說不得準,太多變因了。
不過我是覺得對所有測試跟文章還是要抱持懷疑,以免踏入誤區啦。哈哈哈哈。
 
最後編輯:
你問我怎麼跳到那個結論的….
因為他就在測硝化菌不是嗎….(英文:https://humble.fish/community/threads/bottled-bacteria-results-main-thread.20944/)
而且 比如kz Bak 一般我們不都說是硝化菌嗎哈哈哈
然後他測出來的結果看起來裡面的菌基本無用。
但跟我自己的經驗相反,所以我強烈懷疑而已啦。(我其實重點是質疑他測出來裡面幾乎沒啥有用的菌種,而不是質疑裡面有沒有硝化菌這類的箘種)
不過海缸本來就太多變因也沒辦法做實驗。
不過至少廠商本身都有一個開缸sop 並且算是可以大量複製開缸過程。相較不用菌種跟碳源確實也是有差異。以下附上kz14天開缸。(雖然活石量啊,設備什麼的也要照他們的sop就是了)

至於你說加碳源也會有同樣反應(菌膜)
我確實也不知道BAK裡面是啥(事實上我認為是啥也不是太重要,有效果就行,但他取名都叫Bak了哈哈),但我缸子當時np很低所以只加量補Bak, 沒有用start3(我認知的碳源)
那結果就是幾個禮拜後開始有菌膜。(附上當時的圖)
PH84_241106081547_1766a.jpg


至於np低加start3 會怎樣,相信你也知道會爆紅泥鼻涕,反應不一樣所以我還是傾向相信兩罐東西不同。(雖然不知道裡面是啥)

結論就是,信者恆信,因為我還是喜歡自己驗證眼見為憑,所以傾向對自己看到的現象做推論來調整操作啦,以上都只是我實作上推論出來的,確實也說不得準,太多變因了。
不過我是覺得對所有測試跟文章還是要抱持懷疑,以免踏入誤區啦。哈哈哈哈。
我非常不認同把市面上所有菌種產品統稱硝化菌這種做法,因為這基本上等同於把所有飲料都叫做可樂。
Zeobak的官方說明裡頭完全沒有提到任何跟硝化作用有關的點,所以我不認為有理由把它叫做硝化菌。

我猜你大概沒有細讀我上面寫的個人看法部分,所以我直接quote一遍我的論點:
這些測試結果也只是單一一瓶,而實際狀況下各種污染以及瓶內微生物增長的情形也有可能導致同一個產品但每個人買到的裡面根本都已經不是一樣的東西了。這也可能進一步造成產品的兩極評價,有些人認為效果正面;有些沒感覺;有些則可能加了後就倒缸了。
因此即使該產品的使用在你的缸內確實有顯著效果我也不認為是什麼奇怪的事,因為同樣是Zeobak裡頭的成分也不見得會一樣。
至於碳源與菌種的差異我不認為可以直接篤定的說有機碳源一定只會有紅泥鼻涕的結果,因為這類東西基本上各種異營生物都能用的很開心,所以最終到底爆出來的是什麼也很難說(甚至也有人是利用有機碳源來處理鼻涕藻的)。

另外我也好奇你懷疑的點究竟是哪部分呢?
以他這邊所使用的kit及NGS分析來看我認為只要他是照著取樣protocol走過程中不太會有什麼嚴重影響結果的因素,而定序會檢測不出的東西通常也代表它的量本來就相對低了。
當然僅單一樣本確實無法代表全部,所以我也蠻期待其他人也能做類似的測試看看結果是否有什麼變異。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