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最後由danmhippo在 2007/12/13 01:01pm 第 1 次編輯]
下面引用由atlantis在 2007/12/13 11:40am 發表的內容:
現在的問題是:
1.活砂系統 是否還要搭配 一些硬體來加強NO3的去除??
先澄清一下, 厚沙是厚沙 (DSB), 活沙(Plenum)則是所謂的三層系統. Plenum的成功先決要件是低魚口 . 魚口略高, 或是額外餵食量不小的情況下, 必須要有額外的NO3與PO4化除. 因此高汙染量的魚缸不適合用Plenum system.
在好的管理之下, 可以避免硫化氫的累積. 而所謂的好的管理, 不外是保持沙層的翻動, 使沙層不致出現嚴重缺氧狀態. 成功的NO3去化是再低氧狀態, 而不是無氧狀態. 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幫助沙層的翻動:
1. 翻沙魚類, 例如會鑽沙睡覺的隆頭科, 或是金頭鯊, 橘點蝦虎等等
2. 鑽沙的蟲類, 例如義大利麵蟲, 沙蠶, 管蟲, 陽隧足, 與鋼毛蟲
3. 定期手動的管理, 例如將沙層分九宮格區塊, 每個禮拜用筷子戳若干小洞, 釋放化除結果後的N2, 硫化氫
(第三點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因為我以前有沙層翻動不夠多的困擾)
No.
這又回到Plenum當初設立的要件 ---> 低污染量
在低污染量的魚缸, 餵食所分解出來的磷化合物, 因為量少, 會及時的被消耗掉, 例如光合作用會用到微量的磷, 珊瑚骨骼合成時也會用到微量的磷. 但是如果磷的製造量遠大於消耗量, 則會嚴重影響軟體骨骼鈣化時, 碳酸鈣的合成.
國外的氫氧化鈣水的添加, 本也是針對PO4的消耗而建議的. 利用氫氧化鈣水來沉澱PO4也只對低污染量的魚缸有效. PO4在pH高於10的溶液, 很容易與Ca結合成為無法溶解的磷酸鈣. 由於kalkwasser的pH=11~12. 因此除了一般用做鈣離子的添加之外, 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小部分的PO4.
以國人的飼養習慣來說, 大多數不管設立什麼系統, 到最後都是將飼養密度ㄍㄧㄥ到極限. 除非你是很有意制力的人, 否則不管是活沙還是厚沙, 你都將會需要額外的NO3與PO4化除. 話說如此, 那還不如一開始就用活石+薄沙就好了.
-=-=-=- 以下內容由 danmhippo 在 2007年12月13日 01:35pm 時新增 -=-=-=-
補充一下, DSB & Plenum 設計的目的都是要模擬實際的海床狀態. 要真的去符合這個精神的話, 那你飼養的方向也要模擬海洋實際的生物密度
有去過浮潛或是潛水的朋友大概都可以記得, 每平方公尺的地面, 軟體與無脊椎動物的密度或許可以相當的高. 但是魚口的密度則是非常的低.
這種狀態在家庭飼養幾乎不可能出現, 因此額外的NO3與PO4化除仍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