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酸的七尺缸---好樣的,一次帶走,一根不留 p47

專營各式小丑魚繁殖、販售、批發
line id : andlers 電話:0921221200
[這篇文章最後由hepatus在 2008/05/08 01:14am 第 15 次編輯]

15_729_01.JPG

這是七尺的小缸喔!!因為只是看起來長罷了,其實一點也不大~~:em04:
15_729_02.JPG

配電盤,給他整合進去牆上了,分內外盤,內盤管室內電,外盤管戶外電
所以是雙面的喔 :em03: ,因為要是作成一面真的會很大喔
15_729_03.JPG

喔! 這不是賣飲料喔,而是用來遮光檔雨的,因為晒衣場的光線很強
所以儘量減少熱源的產生吧 :em18:
15_729_04.JPG

左邊的是藻缸,與主缸整合在一起了,藻缸的燈座27w*2
並配置一組風扇扇熱,熱源會先輸送到右邊燈具,再一併排出戶外
15_729_05.JPG

右邊主缸的左半區飼養需光較不強的生物
配置36w*2與36w*2藍燈的一半
15_729_06.JPG

右邊主缸的右半區飼養需光較強的生物
配置150w*2與36w*2藍燈的一半
並額外配置兩組風扇用來降hqi的高溫,並藉此強風把所有熱源全送到戶外
15_729_07.JPG

這是整組燈具的樣子
燈組一律不配置安定器在內,全部改拉超長線配置到配電盤中 :em06:
並由一組12公分風扇排熱,所以幾乎把熱源全移到戶外了 :em11:
15_729_08.JPG

點亮一下燈,魚缸的左半部有兩組上部馬達負責造浪 :em25:

15_729_09.JPG

點亮一下燈,魚缸的右半部也有兩組上部馬達負責造浪 :em25:
15_729_10.JPG

左右共四組的的上部馬達全部由右下角的面盤去控制
每顆馬達先以定時器(單位15min)先做初步控制
再配合雙模定時開關組做幾分鐘的閒歇變化
日後可以由此盤調整出一整天所要的各式潮流變化 :em11:
這樣我想可以整缸洗的夠爽快了 :em02:
心得:
飼養水族,資料指出的確可以延長壽命
但設缸則絕對會減壽 :em19:
所以奉勸各位要設缸得趁年輕
年紀大了花錢請人設吧
千萬不要像我啥都自己來
不過說真的,設缸的感覺真爽快
設好了迎面痛擊的卻是一波波的無聊
大概操過頭了吧
不過希望接下來的實際飼養又能帶給自己另一波快樂
因為這缸玩味太重,所以的確是愛七桃拉 :em15:
 
最後編輯:
我都習慣在明顯處掛一根傳統的溫度計,避免電子式的故障,現在很多器具都是電子微電腦的,哪天要故障都不知道,尤其溫控設備常常就會在你出去玩,出國,或是沒注意時故障,已經受過好幾次傷害了!!
 
站長的自然派美缸沒話說的啦~(是小弟喜歡的風格)
不過~我比較有興趣的是"改良式活砂系統"係蝦密.......

賴兄對活沙應該算是老手了
其實應該不難理解
傳統的活沙其實主要的用意說穿了就是
儘量"幫"系統架構出一個比較適合活沙運作的環境
例如分層、沙網、充水層等
但其實在大自然的海裡則是讓生物自行發展出活沙的系統
環境合適就發展得快、發展的廣,環境不合適自然就發展得差,效果也就差
但反正大海很大,差的自然有強的可以互補,所以不成問題

而我目前的鋪設方式就是如同海底不分層的一層沙而已
嚴格來說應該就不能稱為"活沙系統"了
不過因為核心的重點還是在於沙的活性,所以我還是稱呼它為活沙系統,比較貼切也直接
而改良的用意主要還是對應到自己的習慣

傳統活沙其實是不用去清理或是維護的,隨便運作個十年以上也不成問題的

不過對於魚缸我還是希望保留可以清理、維護甚至大改的空間
而我的魚缸也確實曾經好幾次的大動沙土整理,也是因為採用單層的方式
要不然依傳統活沙的方式就很難去動了

單層的沙很容易可以依照魚缸狀況去調整沙層的厚度
有時候就算沙層出現了嚴重的藻害,我也是連沙帶藻,直接抽出缸外
因為管理的方式不同,而這樣的方式給了自己很多維護的便利性
所以也就一直沿用下來了

其實不管是怎樣的沙層在魚缸中,都會起過濾的功能
只是差別在效果與培養的時間長短
所以就算是鋪了一層沙,生物還是會自己找到出口
定居在自己合適的地方
一層沙,時間久了,生物就會自己區分出層了

不過考量到自己是舊沙,系統也很舊了
沙子的活性應該相對也比較高
對於新手在建議上,我還是會建議架設傳統的活沙系統
而不是採用我這種
畢竟傳統的活沙,其實那些動作,都是經過設計的協助模式
目的都是幫助活沙更容易與更快速地運作起來與達成功效
所以我還是會建議剛玩活沙的,還是可以架設一個傳統的玩玩看
等有了經驗,也抓到自己適合的維護手法後,再來嘗試用單層的方式培養活沙
 
感謝站長無私地將心得告知站友. 自然就是美.
 
賴兄對活沙應該算是老手了
其實應該不難理解
傳統的活沙其實主要的用意說穿了就是
儘量"幫"系統架構出一個比較適合活沙運作的環境
例如分層、沙網、充水層等
但其實在大自然的海裡則是讓生物自行發展出活沙的系統
環境合適就發展得快、發展的廣,環境不合適自然就發展得差,效果也就差
但反正大海很大,差的自然有強的可以互補,所以不成問題

而我目前的鋪設方式就是如同海底不分層的一層沙而已
嚴格來說應該就不能稱為"活沙系統"了
不過因為核心的重點還是在於沙的活性,所以我還是稱呼它為活沙系統,比較貼切也直接
而改良的用意主要還是對應到自己的習慣

傳統活沙其實是不用去清理或是維護的,隨便運作個十年以上也不成問題的

不過對於魚缸我還是希望保留可以清理、維護甚至大改的空間
而我的魚缸也確實曾經好幾次的大動沙土整理,也是因為採用單層的方式
要不然依傳統活沙的方式就很難去動了

單層的沙很容易可以依照魚缸狀況去調整沙層的厚度
有時候就算沙層出現了嚴重的藻害,我也是連沙帶藻,直接抽出缸外
因為管理的方式不同,而這樣的方式給了自己很多維護的便利性
所以也就一直沿用下來了

其實不管是怎樣的沙層在魚缸中,都會起過濾的功能
只是差別在效果與培養的時間長短
所以就算是鋪了一層沙,生物還是會自己找到出口
定居在自己合適的地方
一層沙,時間久了,生物就會自己區分出層了

不過考量到自己是舊沙,系統也很舊了
沙子的活性應該相對也比較高
對於新手在建議上,我還是會建議架設傳統的活沙系統
而不是採用我這種
畢竟傳統的活沙,其實那些動作,都是經過設計的協助模式
目的都是幫助活沙更容易與更快速地運作起來與達成功效
所以我還是會建議剛玩活沙的,還是可以架設一個傳統的玩玩看
等有了經驗,也抓到自己適合的維護手法後,再來嘗試用單層的方式培養活沙

原來是這樣~:em04:
我幫朋友設的小缸也是這樣設置活砂
充水層+一層1號砂......
 
真是讓人看了都嫌自己的缸不夠好啊!哈哈
 
去年春天到現在一直跟自己說去水管要買溫度計
但都想不起來要買什麼....Orz
 
原來是這樣~:em04:
我幫朋友設的小缸也是這樣設置活砂
充水層+一層1號砂......

不過我並沒有充水層喔
我就是很單純的一層細沙而已
沙層下就是玻璃底了
 
這樣不是應該叫"厚砂系統"~

厚沙系統我記得效果好的幾乎都有15公分的沙那樣厚
而活沙缸一般則在10公分以下,常見的約莫設置在6-8公分

不過架構上或許該稱厚沙系統比較貼切與正確
資料是當年由活沙變更時填寫的,久未更新與修正,大家別見怪:em06:
雖然我原本的沙也約莫在8公分
但現在那層沙也確實越補越厚了
 
最後編輯:
小弟有個疑問,潮間帶潮池裡的細砂(活水狀態),不到2~3公分挖起來就是已經變黑的了(硫化氫),但砂下方是咕咾石

這樣是不是表示是,細砂蓋住咕咾石,然後大量咕咾石缺氧之後,再往上吃細砂的氧氣,因此薄薄的2~3公分就可以有作用

那如果人工環境,淺缸也要設置活砂,是否可以如此炮製,最底下就挑選或切割一整塊的2公分厚咕咾石,然後上面舖3公分細砂,這樣會不會比單純舖5公分細砂還要好呢

因為咕咾石內部的密度,一定是比細砂來的高,缺氧程度明顯會優於細砂,也不必擔心挖砂生物挖過頭

臭酸大是否可以看看這樣可行性高嗎?
 
厚沙系統我記得效果好的幾乎都有15公分的沙那樣厚
而活沙缸一般則在10公分以下,常見的約莫設置在6-8公分

不過架構上或許該稱厚沙系統比較貼切與正確
資料是當年由活沙變更時填寫的,久未更新與修正,大家別見怪:em06:
雖然我原本的沙也約莫在8公分
但現在那層沙也確實越補越厚了
不管活砂系統或是厚砂系統
砂層的厚度都要隨缸子的狀況去做調整
我的活砂系統就是厭氧層較薄
好氧層就有6~12公分去調整~


小弟有個疑問,潮間帶潮池裡的細砂(活水狀態),不到2~3公分挖起來就是已經變黑的了(硫化氫),但砂下方是咕咾石
這樣是不是表示是,細砂蓋住咕咾石,然後大量咕咾石缺氧之後,再往上吃細砂的氧氣,因此薄薄的2~3公分就可以有作用
那如果人工環境,淺缸也要設置活砂,是否可以如此炮製,最底下就挑選或切割一整塊的2公分厚咕咾石,然後上面舖3公分細砂,這樣會不會比單純舖5公分細砂還要好呢
因為咕咾石內部的密度,一定是比細砂來的高,缺氧程度明顯會優於細砂,也不必擔心挖砂生物挖過頭
臭酸大是否可以看看這樣可行性高嗎?

個人認為是溶氧梯度的問題
跟砂下方是否是咕咾石沒直接相關:em25:
 
小弟有個疑問,潮間帶潮池裡的細砂(活水狀態),不到2~3公分挖起來就是已經變黑的了(硫化氫),但砂下方是咕咾石

這樣是不是表示是,細砂蓋住咕咾石,然後大量咕咾石缺氧之後,再往上吃細砂的氧氣,因此薄薄的2~3公分就可以有作用

那如果人工環境,淺缸也要設置活砂,是否可以如此炮製,最底下就挑選或切割一整塊的2公分厚咕咾石,然後上面舖3公分細砂,這樣會不會比單純舖5公分細砂還要好呢

因為咕咾石內部的密度,一定是比細砂來的高,缺氧程度明顯會優於細砂,也不必擔心挖砂生物挖過頭

臭酸大是否可以看看這樣可行性高嗎?

活沙的設計裡
原本就採用了不同粒徑與不同厚度的沙層來架設
為的就是設計一個比較好運作起來的環境

採用咕咾石你只是換了其中一個濾材,最後系統還是會達到平衡
而且原本的設計裡使用的不是只有一層細砂,而是額外區分一層粗珊瑚沙
其實他和咕咾石的意思並沒有差很遠
兩者都是有著大小、深淺不一的孔隙
使用起來應該比咕咾石好用與便利吧

要是你擔心的是生物的亂挖問題
其實主要的還是那幾種生物比較會破壞,像是槍蝦、濾沙蝦虎,超大蕩皮參
把這些控制好,其他的小型、微型翻砂生物
其實是不會影響到系統的架構的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