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Z的海水魚缸
01 全景...有幾隻魚躲在石頭後面沒拍到
俗名:公子小丑-就是海底總動員的Nemo
中文譯名:眼斑海葵魚 雀鯛科
形態特徵:
眼斑海葵魚的體型比其他種雀鯛修長,看起來十分優雅,所以有公子小子的美名
體色為黃色到橘紅色不等;身上有三條白色寬帶,第一條在眼睛後方呈半圓弧形
第二條在背鰭下方呈3形,第三條在尾柄的部位;眼斑海葵的的幼魚卻沒有第三
條白紋帶。最大體長為10公分。
棲所環境:
大多數雀鯛都是居住在珊瑚碓海域中,眼斑海葵魚也不例外。喜歡和和海葵居住
在一起,有共生的現象。以藻類、小型甲殼類和動物性浮游生物等為主要食物,
屬於雜食性魚類。世界地理分佈於西太平洋海域。在臺灣南部海域十分常見。
02
03
04 海星 海盤車科
俗名:紫點海葵或白海葵 海葵科
05
俗名:清潔蝦-會幫魚清掉體外寄生蟲故有此名
中文譯名:安波鞭腕蝦(白背鞭藻蝦) 藻蝦科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生態:
棲息於淺海的珊瑚礁區或礁石區,活動以夜間為主,相當活潑,為相當著
名的清潔蝦之一,能替魚類清除身上寄身蟲及口中殘渣碎肉。飼養相當容
易,為海水水族館的最愛,但人為過量捕捉同時可能影響「魚病人」的分
布。全長可達4公分。
06
俗名:機械蝦
中文譯名:德班活額蝦 活額蝦科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生態:
棲息於水深20公尺淺的珊瑚礁底層,行為呆板遲鈍,所以有「機械蝦」的
別稱。具有集結成群的習性,且對光線的變化相當敏感。飼養容易,為水
族飼養的常客。體型雄蝦明顯大於雌蝦,並具有較大而明顯螯足。全長可
達3公分。
07
08
俗名:石美人
中文譯名:二色刺尻魚 蓋刺魚科
形態特徵:
二色刺尻魚成魚體長約5∼14公分,身體前半部呈鮮黃色,軀幹後半部為藍黑色
尾鰭為鮮黃色,兩眼上方有藍黑色橫帶相連接,色彩劃分的十分鮮明,形成一種
特殊色調;吻部鈍而小,前鰓蓋骨具有鋸齒及一根長且尖的強棘;尾鰭為圓形
尾,背鰭與軟條後方呈尖形,腹鰭亦呈尖形。
棲所環境:
二色刺尻魚多棲息在潮流流通的珊瑚礁海域,雌雄成對的在珊瑚礁中活動覓食,有
領域性行為;較老的二色刺尻魚(約14公分左右)不喜歡居住在珊瑚礁中,喜歡在
較深的沙泥底岩礁區中棲息。有強烈的領域行為,所以常有種間啄咬鬥爭的情形。
原本盛產於小琉球、恒春半島、蘭嶼和部分東部岩岸海域。但是牠的色彩鮮麗,受
潛水捕獵者捕害甚多,如今產量已經大減,僅有沿海海域中仍有倖存。
09
10
俗名:四間雀
中文譯名:黑尾圓雀鯛 雀鯛科
形態特徵:
黑尾圓雀鯛體型為卵圓形;生活在水中時體色是白色且被覆三條黑色紋帶,這三條
黑紋分別是在頭部和體側,頭部的黑色寬紋由頭部上方穿越眼部∼下頷;體側具兩條
黑色紋帶,第一條由背鰭前方之硬棘∼整個腹鰭,第二條由背鰭後方的軟鰭條∼整個
臀鰭。尾鰭末端的黑色斑塊約佔尾部2/3。文獻中記錄的黑圓尾雀鯛最大標準體長
為6.5公分。
棲所環境:
黑尾圓雀鯛喜歡棲息在比較暴露的礁池、港灣或海口中;屬於群聚性魚種,有群游
習性,常聚集在小珊瑚枝頂上,水深約1∼10公尺;吃的食物種類非常的多,
例如:各種種類的浮游生物,包括蝦類的幼生、螃蟹的幼生、藻類、端腳類、介形類
魚卵、漂浮時期的幼生海鞘、橈腳類*等。世界分佈於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中:
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幾內亞,澳洲,所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帛琉,雅普及
另外還有琉球群島。臺灣的南部偶爾也可以見到牠。
11
12
13
俗名:藍倒吊-就是海底總動員陪尼莫爸爸一起找尼莫的那隻母魚"多莉"
中文譯名:擬刺尾鯛 刺尾鯛科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礁區、近海沿岸;台灣分布:南部、蘭嶼、綠島
型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背鰭及臀鰭
硬棘尖銳;腹鰭僅3軟條;尾鰭近截形。尾棘在尾柄前部,其後端固定於皮下。
體藍色,體上半部從胸鰭中央至尾柄全為黑色,但胸鰭後方具有一長橢圓形藍斑
眼後另具一黑帶沿背鰭基部縱走而與體之黑斑相連;背、臀及腹鰭藍色而具黑緣
胸鰭前部藍色,後部黃色;尾鰭黃色,上下葉緣黑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面海且有潮流經過的礁區平台,棲息深度在2-40公尺左右。成魚通常會聚集於
離海底1-2公尺高的水層,稚魚或幼魚則聚集在珊瑚的枝芽附近。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
14
15
以上資料摘自台灣常見魚類資料庫、農委會漁業署出版品及台灣魚類資料庫
01 全景...有幾隻魚躲在石頭後面沒拍到
俗名:公子小丑-就是海底總動員的Nemo
中文譯名:眼斑海葵魚 雀鯛科
形態特徵:
眼斑海葵魚的體型比其他種雀鯛修長,看起來十分優雅,所以有公子小子的美名
體色為黃色到橘紅色不等;身上有三條白色寬帶,第一條在眼睛後方呈半圓弧形
第二條在背鰭下方呈3形,第三條在尾柄的部位;眼斑海葵的的幼魚卻沒有第三
條白紋帶。最大體長為10公分。
棲所環境:
大多數雀鯛都是居住在珊瑚碓海域中,眼斑海葵魚也不例外。喜歡和和海葵居住
在一起,有共生的現象。以藻類、小型甲殼類和動物性浮游生物等為主要食物,
屬於雜食性魚類。世界地理分佈於西太平洋海域。在臺灣南部海域十分常見。
02
03
04 海星 海盤車科
俗名:紫點海葵或白海葵 海葵科
05
俗名:清潔蝦-會幫魚清掉體外寄生蟲故有此名
中文譯名:安波鞭腕蝦(白背鞭藻蝦) 藻蝦科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生態:
棲息於淺海的珊瑚礁區或礁石區,活動以夜間為主,相當活潑,為相當著
名的清潔蝦之一,能替魚類清除身上寄身蟲及口中殘渣碎肉。飼養相當容
易,為海水水族館的最愛,但人為過量捕捉同時可能影響「魚病人」的分
布。全長可達4公分。
06
俗名:機械蝦
中文譯名:德班活額蝦 活額蝦科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生態:
棲息於水深20公尺淺的珊瑚礁底層,行為呆板遲鈍,所以有「機械蝦」的
別稱。具有集結成群的習性,且對光線的變化相當敏感。飼養容易,為水
族飼養的常客。體型雄蝦明顯大於雌蝦,並具有較大而明顯螯足。全長可
達3公分。
07
08
俗名:石美人
中文譯名:二色刺尻魚 蓋刺魚科
形態特徵:
二色刺尻魚成魚體長約5∼14公分,身體前半部呈鮮黃色,軀幹後半部為藍黑色
尾鰭為鮮黃色,兩眼上方有藍黑色橫帶相連接,色彩劃分的十分鮮明,形成一種
特殊色調;吻部鈍而小,前鰓蓋骨具有鋸齒及一根長且尖的強棘;尾鰭為圓形
尾,背鰭與軟條後方呈尖形,腹鰭亦呈尖形。
棲所環境:
二色刺尻魚多棲息在潮流流通的珊瑚礁海域,雌雄成對的在珊瑚礁中活動覓食,有
領域性行為;較老的二色刺尻魚(約14公分左右)不喜歡居住在珊瑚礁中,喜歡在
較深的沙泥底岩礁區中棲息。有強烈的領域行為,所以常有種間啄咬鬥爭的情形。
原本盛產於小琉球、恒春半島、蘭嶼和部分東部岩岸海域。但是牠的色彩鮮麗,受
潛水捕獵者捕害甚多,如今產量已經大減,僅有沿海海域中仍有倖存。
09
10
俗名:四間雀
中文譯名:黑尾圓雀鯛 雀鯛科
形態特徵:
黑尾圓雀鯛體型為卵圓形;生活在水中時體色是白色且被覆三條黑色紋帶,這三條
黑紋分別是在頭部和體側,頭部的黑色寬紋由頭部上方穿越眼部∼下頷;體側具兩條
黑色紋帶,第一條由背鰭前方之硬棘∼整個腹鰭,第二條由背鰭後方的軟鰭條∼整個
臀鰭。尾鰭末端的黑色斑塊約佔尾部2/3。文獻中記錄的黑圓尾雀鯛最大標準體長
為6.5公分。
棲所環境:
黑尾圓雀鯛喜歡棲息在比較暴露的礁池、港灣或海口中;屬於群聚性魚種,有群游
習性,常聚集在小珊瑚枝頂上,水深約1∼10公尺;吃的食物種類非常的多,
例如:各種種類的浮游生物,包括蝦類的幼生、螃蟹的幼生、藻類、端腳類、介形類
魚卵、漂浮時期的幼生海鞘、橈腳類*等。世界分佈於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中:
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幾內亞,澳洲,所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帛琉,雅普及
另外還有琉球群島。臺灣的南部偶爾也可以見到牠。
11
12
13
俗名:藍倒吊-就是海底總動員陪尼莫爸爸一起找尼莫的那隻母魚"多莉"
中文譯名:擬刺尾鯛 刺尾鯛科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礁區、近海沿岸;台灣分布:南部、蘭嶼、綠島
型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背鰭及臀鰭
硬棘尖銳;腹鰭僅3軟條;尾鰭近截形。尾棘在尾柄前部,其後端固定於皮下。
體藍色,體上半部從胸鰭中央至尾柄全為黑色,但胸鰭後方具有一長橢圓形藍斑
眼後另具一黑帶沿背鰭基部縱走而與體之黑斑相連;背、臀及腹鰭藍色而具黑緣
胸鰭前部藍色,後部黃色;尾鰭黃色,上下葉緣黑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面海且有潮流經過的礁區平台,棲息深度在2-40公尺左右。成魚通常會聚集於
離海底1-2公尺高的水層,稚魚或幼魚則聚集在珊瑚的枝芽附近。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
14
15
以上資料摘自台灣常見魚類資料庫、農委會漁業署出版品及台灣魚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