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所說的是一種存在但很常被大家所忽略的現象.

大多數的藻類都會優先吸收NH4+,因為這是進入藻類代謝反應的氮源型態.
但並非NH4+越高越好, 要在合理範圍內, 太高也會對藻類產生毒害.
但大海中的氮源型態主要是硝酸鹽NO3-, 藻類也會吸收, 但必須耗能在細胞內在轉換成NH4+.

以前養過紅藻絲狀體(會發螢光), 加入的營養鹽差不多相等於藻類增長和維持生存必須總合, 這是用算出來的.
一般偵測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設立藻缸, 當照光時, 比較NO3-是否比未設立的低.
一種是可努力些盡量把紅泥藻移除, 可能會發現NO3-往上標高,
如果以上兩種方式NO3-都很明顯的降低或升高, 我說的上述現象就發生了,
背後代表的意義才是真相.

花蓮柴魚博物館有一缸大概1噸吧.
設立藻缸後, 紅泥藻, 附著藻幾乎少超多,
以前2-3天清一次缸, 藻缸設立後就不用那麼常清了.

另外, 藻缸的藻暴長, 營養鹽並不一定會降低, 有可能會升高.
比如你的營養源增加的量多過於藻類利用或增長量, 他就會明顯升高.
但營養鹽差不多等於藻類利用所需量, 就會波動幅度不大.
數值是參考, 但也可能是表像,
背後生物能量轉換的流動是人們所看不到的.
這可以說明為什麼三不五時就有人問測營養鹽不高, 但紅泥藻暴長的原因.
從生物和藻類觀點切入, 給大家參考.

大洋 小周

專業,是小弟沒有思考過的方向

著實上了一課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