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U兄的缸真的很美.
只是據小弟所知, Dr.Jaubert 的系統, 充水層(plenum)上是粗珊瑚沙層, 粗珊瑚沙層上是細沙層, 層層不能混. 由照片上似忽看不到細沙, 只見粗珊瑚沙?
如KHU兄是用厚沙系統(> 6 inches), 則厚沙系統也都只有用細沙, 不用粗珊瑚沙.
時下 "Dr.Jaubert 的系統" 和 "厚沙系統" 和 "只放 2~4 inches 細細沙(sugar grade)的作法" 爭論很多, 很多人互相攻訐, 很多人說效果差不多. 暨然爭論未定或效果差不多, 大家現在就都只放 2~4 inches 的細細沙, 省的麻煩. 爭論就讓各大門派去爭論吧.
不過, 不論啥系統, 只要珊瑚長的好就是好系統. 真羨慕KHU兄的深厚功力, 不知小弟的珊瑚缸, 要到那一天, 才能像KHU兄的珊瑚缸一樣美.
 
Andrew 你這樣一說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說我那一缸, 有空你也去 wzj 那邊看看一位廖先生的兩噸Laubert 缸, 會讓你驚訝到台灣的業餘養魚者真的很厲害
你說的是Jaubert 或活沙, 現在其實已經有很多派別了, 根據Max 給我的資料, 廖先生那缸也只有一層deep sand bed , 沒有使用兩層, 有plenum, 其它看過的網友的缸子還有很多種, 反正只要翻砂生物能夠function, 還原層能正常運作,都是可以的
我那小缸是plenum+ deep sand bed, 那天和LTY 兄全兄等人 吃飯, 他們也覺得我那缸經過長期的運作, deep sand 已經變成活沙了, 因為我採取很多的 live rock, 已經有很多的 sand habitant, NO3 也已經不會飆高
謝謝andrew 兄的讚美, 小弟還要多多學習, 活沙的學問太多了, 我也只是略有所聞而已
 
看了KHU兄的軟體缸, 讓小弟回想起十多年前在台灣養的一缸淡水熱帶魚. 四尺缸養在陽台上, 為了想要創造一個極接近大自然的環境, 種了一大堆的水草. 由于室外光線充足, 水草長的極好. 又由于要種水草, 底部也放了很厚的沙石. 沙石下也有置Plenum, 其實當時壓根子沒聽說過Plenum. 只是接在浪板上的兩根管子, 不小心浮了起來. 因為沙石太厚, 試了幾次, 還是放不回去, 沙都堵到洞口了, 就放棄了. 沒想到現在有人取了名字, 叫Plenum.
小弟愛餵魚吃紅蟲和線蚯蚓. 沒來的及吃完的紅蟲和線蚯蚓, 就鑽到沙中, 自己繁殖起來. 當時只想到可以少花點錢買飼料. 沒想到現在有人取了名字, 叫活沙. 想想很好玩, 當時什麼都不懂. 只想要創造一個極接近大自然的環境. 從沒想過其中有那麼多學問. (強光,厚沙缸,活沙缸,水藻缸,Plenum...) [也許當專家並不是那麼難, 只要會創造出一堆新名詞就好了. Just Kidding]
軟體缸當然比養淡水熱帶魚難很多, 這其中有很多仍未知的因素. 人們可能永遠解不完. 但師法大自然, 是絕不會錯的. 如何創造一個極接近大自然的環境, 可能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像有些人對藻類深惡痛絕, 甚至用什麼除藻藥劑. 但別忘了, 很大一部份的海葵和珊瑚都是和藻類共生的. 除了壞藻的同時, 恐怕也除了和海葵和珊瑚共生的藻. 我們所要學的是如何控制藻類, 而不是消滅它們. 別忘了“水清無魚”這句明言. 太過乾淨的缸, 恐怕不是很適合生存. 有人願意一天到晚活在無菌室嗎?
KHU兄的缸, 看似簡簡單單, 但其中的哲理實在很深厚.
 
andrew 兄
活沙的學海無涯,但是也因此覺得是樂趣所在, 海洋是一門科學, 今天阿全兄和我在寒舍泡茶聊天時也談到這一點, 如果只是要為一缸魚或軟體養得漂不漂亮, 器材或一些指數完美不完美, 或是有沒有收集到稀少的品種, 那麼玩海水魚真是無可盡頭的錢坑, 小弟以為, 那缸子後面對於收集與研究資料所花的努力, 以及實驗精神, 才是有趣之處
談到藻類, macroalgae 的養植也是很有趣的, 但是要與缸中生物取得平衡也許需要一個很穩定的生態系統, 在各種高等低等藻類與軟體間, 要求取個人審美觀點上的平衡點, 而不是一味地將某種藻類消除, 我覺得是很有趣的
兩尺 Berlin 缸在我的半棄養情況下, 竟然成了最穩定的生態系統, 回首先前買的一堆器材, 如果全部拔掉也不會倒缸, andrew 兄所言的, 取得平衡的生態系統, 今天阿全兄開玩笑地說, 大部份的魚或軟體是因為我們太過關心與動手去干擾而死亡的
今天由全兄那邊得到幫助, 將幫這小缸改成 HQI , 是阿全熱心提供他舊的器材, 以後ph84的學會俱樂部有阿全這種熱心網友在, 真是溫馨滿人間!!!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