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設一缸 45*30*30 的側濾式簡易抽魚缸
側濾空間約 20(長)*10(寬)*20(高)側濾部份底部有設計簡易抽除汙泥
目前是以 1/3的舊濾材-陶瓷環+2/3的新濾材-珊瑚砂 在養水中
未來打算以養軟體為主,魚類只打算養一對金透紅
這樣的魚口應該算是低密度的養殖吧?!
所以想說,可不可以把濾材的部分全部換成小顆的活石搭配一支蛋白(M-30 or NS-16)
因為爬文發現,如果純養軟體,以活石做為主要的過濾似乎比較理想?!
以上,不知道是否妥當?
還請板上的前輩給予建議與指點,謝謝
我是海水新手,不敢指點您,
想請問一下,這個側濾的尺寸,對嗎?
補充問一下
小弟有點搞迷糊了..
過多的濾材(or底砂)容易累積營養鹽
但是營養鹽又必須靠濾材上的硝化菌來做化除
是這樣嗎? 怎麼好像有些矛盾?
應該拆開來看
蛋白質、殘餌、排泄...等等的廢棄物
在經過"一般魚缸中"細菌的硝化作用
會先變成氨>NO2>NO3
所以NO3硝酸鹽是最終的產物也就是俗稱的營養鹽
所以除了有額外的厭氧區(微氧區)去做脫氮處理
或是有化除器、NP豆豆、吸附劑...等協助外
基本上NO3是無法被移除的
(一般魚缸中的硝化作用無法解決NO3)
所以就必須要靠換水去淡化已產生的NO3
而不放濾材的用意在於
1.硝化菌是夠用就好不是越多越好
(當然硝化菌種類極多 作用與效能也有不同 在此不做比較)
只要有足夠的菌去處理這個生態產生的廢棄物即可
不然容易加速NO3的產出
2.濾材因為多少會阻礙水流通的效率
沒被白棉攔阻也沒被蛋白移出的漏網之魚廢棄物
就容易累積在濾材的地方
導致硝化菌大量滋生去做硝化作用
所以容易加速NO3的產生
所以一般比較偏向
在廢棄物尚未被細菌分解之前(氨源)
就先讓白棉/蛋白/沸石/活性碳先移除大部分
再讓剩下的漏網之魚去給硝化系統處理
這樣可以大量減緩NO3產生的速度
配合定時換水
就可以壓制NO3量在合理的範圍
補充問一下
小弟有點搞迷糊了..
過多的濾材(or底砂)容易累積營養鹽
但是營養鹽又必須靠濾材上的硝化菌來做化除
是這樣嗎? 怎麼好像有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