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最後由alvintai在 2006/08/11 01:42pm 第 1 次編輯]
在屏東的海生館的大礁上看到的奶嘴都很大,且為長條狀 ; 又一些潛水節目拍攝的珊瑚礁的奶嘴也都不奶.
到是在退潮時在淺礁上的奶嘴又大又奶, 可能性 :
1. 跟光的波長 or 紫外線有關 ? 是沒試過紫外線燈管照過.
2. 我在小缸上的奶嘴, 是距離水面很近, 有奶, 推測是否因為距離水面近, 因此無法伸展, 與我在
淺礁上看到的理論同.
至少, 奶嘴要非常奶, 此方向尚不明, 但是以上的經驗, 倒是相關的,可以有效讓奶嘴有奶度.
查了一些光的資料, 或許光是一個重點 ; 而珊瑚的共生藻是否也需要此光 ? 又海生館看到的水深較深,紫外線無法到達,
而淺礁上奶嘴充分吸收, 而造成牠原態及共生藻因充分的紫外線而聚集, 因為在缸中未有牠們最需要的光的吸收, 而變成
所謂的透明 ? 此些為理論, 尚待實驗證明, 如果大家有紫外線殺菌燈可試試看結果.
----------------------------------------------------------------------------------------------------------------
紫外線,波長比可見光短的電磁波,波長在390到400納米之間,在光譜上位於紫色光外側。具有螢光效應,
能使螢光物質發光。
能透過空氣,但不易透過玻璃,具有殺菌的能力。對眼睛和皮膚有一定的傷害。俗稱紫外光。
人類的肉眼只能看到所有「光」的一小部份,這部分基本上是紅、橙、黃、綠、藍、靛、紫,以及它們不同的組合。
所有的可見、不可見光都是一種不同形式的「電磁波」,它們的差別在於波長的長短。紅外線的波長比紅色光長,
紫外線的波長比紫色光短,而X光、珈瑪射線等的波長更短;通常波長愈短,它的能量及穿透性愈強,對人體的傷害愈大。
可見紫色光的波長為380-450 nm。紫外線通常分為長波、中波、短波。長波紫外線波長為350-380nm;
中波紫外線為300-350 nm;短波紫外線為 200-300 nm 。因為它屬於不可見光,所以又被稱為「黑光」。
日光中含有長波紫外線。晒太陽會使我們的皮膚變黑,就是因為它的作用。它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膠,
它可使大約15%的螢光礦物產生螢光。長波紫外線燈管價格便宜,現在市面上常見的驗鈔燈所發出的就是長波紫外線,
但驗鈔燈不是最理想的觀賞螢光礦物光源,因為它同時放出可見光,會掩蓋掉部分螢光礦物所發出的彩色。
--------------------------------------------------------------------------------
日日光中也含有中波紫外線。日曬太久,中波紫外線中波長較短的部分會使皮膚灼傷,甚至脫皮。中波紫外線中波長較短部分
有一部分會被透明玻璃吸收,但是中波紫外線可以穿透短波紫外線燈之濾片。直到最近中波燈管才較易取得。
--------------------------------------------------------------------------------
太陽也會發出短波紫外線。但是它會被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吸收,無法到達地面;臭氧層破洞令環保學者憂心忡忡的原因就是因為短波紫外線會穿過臭氧層破洞到達地面,對生物造成傷害。
它也無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膠。因此短波紫外線燈都必須使用特殊的濾片來阻隔可見光;
但讓短波紫外線透過。濾片是短波紫外線燈中最昂貴的部分,它使用一段時間後會逐漸老化,
必須更換。 短波紫外線可使大約90%之螢光礦物產生螢光。
---------------------------- 截錄自螢光小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