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對於刺激共生藻繁殖和珊瑚產生螢光色素有很大的關係,沒有藍光
如果你是使用HQI的話可能沒差,因為偏UV那一段(俗稱actinic)的光譜是存在的只是其他波段較強所以肉眼無法看見,珊瑚還是可以長得很好,但是如果只是用日光燈的話,藍燈就是必需的了...
 
很棒的分享,給你拍拍手

記得大一的時候學過

物體直徑=光波長的一半時,散射效應最大

請教一下,是哪一個理論????

無奈大一距離現在快二十年了,怎麼想都想不起來

我比你更無奈
因為小弟根本沒讀過大學
知識都是跟google大帝學的
所以哪個理論我也不清楚


不好意思 小弟功課做的不夠多 請大大們多多見解

好樣的!!
小弟覺得你夠勇敢
給你一個讚!!

很多人回答後就再也沒出現了!!
 
很棒的分享,給你拍拍手

記得大一的時候學過

物體直徑=光波長的一半時,散射效應最大

請教一下,是哪一個理論????

無奈大一距離現在快二十年了,怎麼想都想不起來

沒記錯的話是"幾何光學"來的!(不對請指正!)


不好意思 小弟功課做的不夠多 請大大們多多見解

我也一直再做功課唷。共勉之!
 
你知道天空為何是藍色的?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合成的。

光是一種電磁波,波長不同顏色也會不同。

其中紅色光波長最長,紫色光波長最短。

七種色光的波長由長到短依序為:紅、橙、黃、綠、藍、靛、紫。

一秒內振動的次數越多,波峰和波谷間的距離就越短,這個波峰和波谷間的距離叫做波長。

光的波長越短,越容易散射。﹝遇到物質容易凌亂分散﹞

波長越長,就越能穿過大氣中的障礙物﹝例如:氧氣、氮氣分子、塵埃、水蒸氣﹞,藍、靛、紫色光由於波長較短,在大氣中遇上障礙物很容易就散射掉了,不過人類的眼睛對藍色較敏感,因此平時我們就看到了藍色的天空。

白天太陽在接近上方的天空照射地球,通過大氣層的距離短。

傍晚時太陽光斜斜的照射下來,通過大氣層的距離變長,遇到障礙物的次數也變多,波長短的太陽光在高空中散射,基本上無法到達地面,只剩下波長長的紅色光與橙色光到達地面,因此陽光便呈現著橘紅色。


如果大氣中的障礙物微粒實在太多,連波長長的紅、橙色光也會被散射,所有色光一同散射的結果,天空就變成白矇矇一片了。

這篇寫的真是好,簡單、清楚、引喻容易明瞭!
讚、讚、讚!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