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令我不解許久的問題
打從我在飼養淡水魚就有這個疑惑
我覺得發表這篇文章
會被認為是異端的機會非常大
起因
在淡水魚的部分
總是看到許多的大型魚飼養者(底棲型尤盛)
炫耀魚缸裡的生物密度非常高
一隻一隻魚疊在一起(如恐龍)
而中層的魚隻
也不太有能夠恣意游動的空間
在海水魚的部分
大多數是認為
能把魚缸塞滿
放到軟體放不下
是件很好的事
一個魚缸
混養大密度魚隻
也被認為是好功夫的象徵
在一定大小的水體中
放養越多的生物
且不死
似乎是一件很厲害的事?
在大型魚飼養者與海水圈能達成這樣的成果似乎是被讚譽的?
我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或是觀點
也不是想挑釁有這種看法的各位
只是想弄清楚
能夠達成這個目的
且引以為傲的人
是想表達自己對水質控管很有能耐?
還是有什麼其他的見解?
給予飼養生物一個良好的環境
不僅僅是水質溶氧比重這些數據不是嗎?
活動空間不也是個考慮因素?
打從我在飼養淡水魚就有這個疑惑
我覺得發表這篇文章
會被認為是異端的機會非常大
起因
在淡水魚的部分
總是看到許多的大型魚飼養者(底棲型尤盛)
炫耀魚缸裡的生物密度非常高
一隻一隻魚疊在一起(如恐龍)

而中層的魚隻
也不太有能夠恣意游動的空間

在海水魚的部分
大多數是認為
能把魚缸塞滿
放到軟體放不下
是件很好的事
一個魚缸
混養大密度魚隻
也被認為是好功夫的象徵

在一定大小的水體中
放養越多的生物
且不死
似乎是一件很厲害的事?
在大型魚飼養者與海水圈能達成這樣的成果似乎是被讚譽的?

我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或是觀點
也不是想挑釁有這種看法的各位

只是想弄清楚
能夠達成這個目的
且引以為傲的人
是想表達自己對水質控管很有能耐?

還是有什麼其他的見解?

給予飼養生物一個良好的環境
不僅僅是水質溶氧比重這些數據不是嗎?

活動空間不也是個考慮因素?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