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KHU大大~~
如果厭氧菌一但接觸到有氧的環境很快的會死去....
那我們從海邊取回來的種沙厭氧菌是否都很難存活下來....?
因為我們一般從海邊取到種沙至缸中鋪設時....很難一直保持厭氧狀態吧!!
還是另有其他運送活沙之種沙的方法....還是用"菌"海戰術~~~
總會有活下來的吧??
能否請KHU大大...說明你新缸鋪設活砂時的方法...?
從LTY大大的缸中至你的新缸之間的運送方法...?
謝謝!!
 
[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handsome:
1. 海邊取回的活砂其實厭氧菌是會死去大半的, 但還是會留下少部份的孢子或菌源, 適合環境下很快就快速增長, 厭氧菌的特性就是如此, 您可以參考大學的微生物學
2 . 當然也有半厭氧半好氧的菌, 有兼能在兩種環境生存的或不同生活史的
3. 新缸鋪活砂請見網友分享區我PO的圖
4. 運送活砂... 其實是好氧活砂和少量厭養菌源, 由LTY取出放在水桶, 送到我家, 大約 30min以內, 放在水桶中約半天 ( 大家在那邊嘻鬧玩笑吃便當忘記那一桶活砂 ...) , 然後接種
 
[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恩~~~雖說都跟大家一樣...
還是感謝KHU兄提出來分享~~^^
我想活沙的接種跟活石的接種可能就是KHU兄提到的...
厭氧菌如果要移動到死石的深處可能比較不易...
而活沙的話...因為我們接種的地方(好氧層)..就緊接著厭氧層...
所以厭氧菌較容易移動兼生存....
 
[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各位大大小弟也是活砂缸.......應該是活砂缸吧..
但是在充水層ㄉ地方有一些小白蟲和小細菌存在.
這樣正常ㄇ...
充水層2.5cm......
厭氧層4cm..
充氧層4cm
厭氧層..充氧層都是2mmㄉ澎湖砂.中間有細網隔開..
有蟲蟲正常ㄇ......
 
[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之前設活砂時經由阿全建議
我在充水層與厭氧層撲滿小白球效果不錯
 
[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充水層在最底部屬厭氧區域應該不會有小白蟲之類的生物除非你的充水層厭氧區域被破壞.
 
[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對於接種, 我的想法稍有不同
DIY 硝酸鹽化除器的心得是
菌種是無所不在的, 空氣中, 水中都有孢子
但是要讓它們強大到可以為你工作
就要設置良好的環境與提供充足的食物
多數人的硝酸鹽化除器都沒有另外下種
根據說明文件, 不論是啟動液或錠, 還是小白球, 都只是食物
所謂的"接種", 只不過是把缸子裏的水倒進去而已
有了適當的環境加充足的食物
幾天之內就可以培養出足夠的厭氧菌
所以, 培養活石並不需要等厭氧菌"爬"到另一顆石頭上吧
當然, 是不會像在化除器或厭氧層中那麼的快
但只要能補充足夠的食物, 也不致那麼的慢吧
就像大裕養珊瑚,
活石在你我的缸中"成熟"的可能比在海裏更快哦
這都只是個人的推論...
黑糖物美價廉, 可是很難控制釋放的速度與濃度
個人認為, 比較適合取代啟動錠或在化除器中使用
小白球可以穩定的釋出, 並維持一整年, 粉方便哦
當然, K兄也可以每兩週"小針"補充一下黑糖啦... 呵呵
 
[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這個帖子最後由KHU在 2002/04/18 11:21am 編輯]

很高興與art兄在這方面進一步地討論, 昨天也特地為此去翻了一些國外的資料, 不幸也沒有得到統一的定論, 但是有一點是很多作者採取高品質的 fiji rocks 為 live rocks 的來源, 原因還是在於引進多數多種類的天然菌種
我經過一些研究後提出這些心得與各位討論
1. art 所提到的 denitrator情況, 當然厭氧菌是無所不在, 在合適的環境下就會增殖, 就好像我們放黑糖都會一片白霧茫茫, 細菌比我們想像要多, 但是在denitrator 中的菌種可能是單一或是少數種類的優勢菌種, 經過幾代長時間的繁殖後, 基因缺乏豐富性, genepool 不夠廣大, 面對外界的突然變化比較容易承受不了而降低數目, 這是 任何人工環境都會有的問題, 菌種會慢慢老化, 效率日差, ( 就好像人家養蝦的, 母蝦沒有換, 越來越容易得病 )
2. 天然菌種的種類較多, 彼此間存在一個 dynamic balacing status , gene pool 夠大, 所以引進天然高品質活石活砂可以保持菌種基因的豐富度, 我的看法是, 不但設缸要引進 菌種, 以後也要定期更換活石或加入活砂來更新菌種, 而不是靠人工馴養的商業化產品或自己培養, 雖然養久了剛子內會出現最適合的優勢菌種, 但是它們對生態變化的承受度是低的, 而我們養的缸子不管如何設計, 缸內微生物一定會慢慢朝單純化, 優勢化的菌種慢慢地演進, 雖然處理硝酸鹽能力不錯, 但是整個微生物的生態環境卻趨向脆弱, 將來缸子出問題多半就可能因為菌種單一化而引發微生物和微生態的變化, 涉及的就是缸內微環境與微營養的改變, 將來可能會演變出巨觀上的變化, 受害者就是生物鍊較上方的魚蝦, 剛好是我們觀賞的種類
所以小弟還是堅持我的看法, 要定期引進天然菌種, 最簡易方法就是換天然海水和換活砂活石, 小弟不才, 拿出十幾年前學的生態學在此班門弄斧, 也期望各界先進指教
 
[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完全認同KHU兄經常引進不同新鮮菌種的看法
 
[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這個帖子最後由Daniel Chang在 2002/04/18 12:34pm 編輯]

我有一個相反的想法
在一個環境中 久而久之 會達到一個生態平衡
留下優勢的生物 (但不見得會是我們要的)
如果已經達到我們要的環境 一個良好的環境(良好的氮、磷循環)
那我們再去引進新的物種 讓他產生新的競爭
不就也會有一種冒險 因為競爭而產生混囤
可能又需要一段時間讓他們平衡
所以我只會想 培養我喜歡的生物 好的 厭氧菌及好氧菌
只要已在我的缸中 努力且正確地工作著
就算引進 我也只會引進 我已知道的物種 好的物種
 
[討論]何為"柏林系統".

to Daniel:
問題就出在那平衡並不是真正穩定的平衡, 是一個暫時的假平衡, 如果不是建立在眾多物種間的穩定平衡而是少數物種的強勢穩定, 萬一將來出現新的物種,很容易整個崩潰
而物種眾多的平衡是建立在平常的物種正常消長和不斷地更替中, 引進新生物( 比如說加入一個軟體或幾隻魚或活石 ) 恰如其反地正是這個自然系統維持的基礎, 我們不必去擔心引入新生物所可能帶來的衝擊
平常多吃各種東西的腸胃,也比較不會發炎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