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感謝赤子大這樣研究下去,之前檢疫也是看了很多赤子大的文章來試,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這樣正面的分享心得!
會吃真的很重要,我都把我的魚餵的肥肥的..以免突然收口抵抗力不足就掛了
還有環境壓力也有差,我的黑豹小丑自從被金透紅緊迫盯哨後整個體色跟光澤都變得很差,甚至收口,
趕快變換造景跟海葵後,現在有地方躲就稍微有點回復也開始吃飼料了。
 
我飼料投餵的方式是先投顆粒飼料少許,一次又一次的投,大約投十幾次,讓碟魚一直看到飼料飄落,有時就會去啄來吃,然後再投魚肉魚卵,再投紅蟲(沒煮,煮過得好像比較不吃),最後投南極蝦苗....基本上會有很多殘餌落地,過些時候就開造流沖到白棉區去,然後晚點再換白棉...

之前擦身有傷口我抗生素藥浴無效死了幾支魚後我就沒下藥了,開始大量生餌餵食,配合勤換白棉...目前有看出效果了,兩支爛嘴的人字碟奇蹟似的好轉,且擦整體擦身頻率也減低了.

但我新魚還是會檢疫,我最新這批新魚一樣有檢疫,在改善環境後並無擦身症狀,不過還在適應餌料...因為我不想要專性寄身蟲又來亂,光尾絲蟲就很煩了....

環境的維護我認為換白棉比換水有用太多太多了,因為我之前換水根本沒感覺出效果,魚死了一堆,@@...因為換水移除的營養有機物也許不到千分之一,白棉上才是卡最多營養有機物的地方,尾絲蟲與細菌都以此為食,直接給他們斷糧才是至本之道,所以我大約兩個月都沒換水了,直到我勤換白棉才發現魚的狀況越來越好...

魚與尾絲蟲的戰爭關鍵在於食物,也可以說食物就是發動戰爭的火藥與糧草,當殘餌糞便多的時候等於給尾絲蟲更多的火藥與糧草,尾絲蟲就更有機會打贏戰爭,所以給魚進食,魚的免疫系統與細胞修補能力就大增,即使有點皮損小傷也能快速癒合,就不會給細菌與尾絲蟲機會,所以移除髒棉就是給細菌尾絲蟲中斷補給,給魚進食不斷的補給火藥糧草,戰爭的局面也許就能改變了....
 
這兩個月我家因沒海水供應,沖廁都是淡水,所以沒有換水,更換溢流區的白綿,和清洗底缸進水口的綿袋,甚而更換,感覺無任何不妥.
平時見魚兒擦身,會先換點水,不然會下點銅藥便可解決的了.
 
這一陣子發現缸子有很多的小白蟲,非常小,肉眼很難察覺
主要是某一天發現蛋白機的收集杯裡面成群的小白蟲
今天下午剛好看到赤子大說的汙泥
所以就改快回家把底泥抽一些出來
交給實驗室鏡檢
發現底泥有很多小白蟲跟一些尾絲蟲
而小白蟲出現時剛好一隻藍嘴新娘出現尾絲蟲的爛身症狀
也撈不到但還是會吃
所以不理她
沒想到後來自己好了
我的推論是這些小白蟲是以這些尾絲蟲為主食(因為鏡檢下發現小白蟲數量大於尾絲蟲)
而之前我大量使用福馬林殺蟲
也順便把這些小白蟲殺掉
所以爛身症狀很難解除
後來索性不理他
之前大家總喜歡把缸子弄得很乾淨
但卻殺掉了一些益蟲(菌)
現在這些小白蟲出現
反而讓缸子穩定了
我想這一方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小白蟲是會在玻璃上的那種嗎?那個是橈腳類(Copepods),約500um-1000um,就跟豐年蝦無節幼蟲差不多大...<<這種有可能會捕食尾絲蟲

如果是長條狀的,就是蛭狀輪蟲,大多會用尾巴固著,然後頭前面有兩圈纖毛感覺好像會轉動把小東西往嘴巴送...約150-200um,這就非常小了,肉眼不容易看到...<<這種不大可能會捕食尾絲蟲,因為口器不夠大

尾絲蟲約30-50um....汙泥鏡檢蛭狀輪蟲跟尾絲蟲都是同時存在的,不過很可惜我沒橈腳類,都被我養死了@@
 
小白蟲是會在玻璃上的那種嗎?那個是橈腳類(Copepods),約500um-1000um,就跟豐年蝦無節幼蟲差不多大...<<這種有可能會捕食尾絲蟲
是的,玻璃上都是,非常小隻,鏡檢時底泥很多,
因為有餵食生餌的習慣(糠蝦、黑殼蝦、蝦肉、蛤蠣、柳葉魚、豐年蝦及紅蟲)
除了紅蟲、蛤蠣會燙過外,其他的都不會
我想可能是這些帶進來!
 
我看了香港的peter大跟capmo他們都有撲底砂,看起來約1號沙甚至更小,
跟FO缸通常用裸缸不一樣,能確定的是有底砂消化菌一定比較強,系統也比較穩定,這樣魚的抵抗力也比較強?
雖然底砂可能也藏很多細菌,但是不是益菌比細菌多就OK呢?

之前設缸選擇了下溢流,FO裸缸是真的不積大便,但底缸可能珊瑚骨不夠吧(約40KG),系統一直不是很穩
現在也是多換水,多換白棉
 
我看了香港的peter大跟capmo他們都有撲底砂,看起來約1號沙甚至更小,
跟FO缸通常用裸缸不一樣,能確定的是有底砂消化菌一定比較強,系統也比較穩定,這樣魚的抵抗力也比較強?
雖然底砂可能也藏很多細菌,但是不是益菌比細菌多就OK呢?

之前設缸選擇了下溢流,FO裸缸是真的不積大便,但底缸可能珊瑚骨不夠吧(約40KG),系統一直不是很穩
現在也是多換水,多換白棉
capmo的傻我仔細觀察約是2-3號,他自己也說是三號平均粒徑約8mm,他的砂粒徑稍大,peter的砂約是1-2號,平均粒徑約5mm,青島水族的粒徑標準是

珊瑚砂

1號---2mm~4mm

2號---4mm~8mm

3號---8mm~15mm

4號---15mm~30mm

5號---30mm~50mm

但這標準是有一點誤差的,因為我前陣子買一號砂約1-3mm,廠商用的篩網還是有一點不同的,有時會大一點有時會小一點.
但粒徑我覺得根本不是重點,KO用的粒徑也許是3-4號,我看過另外一個蝶養的不錯的粒徑也是約3號.

我個人覺得不是硝化系統強不強的問題,因為硝化系統要強實在太容易了,也不是什麼益菌病菌問題,這兩者都是共存的...

我非常的仔細的研究了幾個碟魚高手的記錄與影片,因為我必須要觀察其存活率所以要一個一個影片去對照魚隻....

這些高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主缸一定有底砂,且底砂大多不抽,或者是緩抽(非常微弱的水流),但裸缸養碟卻是一堆人都養的不順,至少我沒看過裸缸任何一缸有能力做到像這些碟魚高手這般的數量與存活率.

之前我懷疑呼吸急促死亡是缺氧,於是分兩在兩個系統的主缸安裝了第二支蛋白,然後抽取收集杯汙泥鏡檢...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底缸蛋白幾乎無法捕獲尾絲蟲,但主缸蛋白尾絲蟲卻一堆?

我在自己培養的尾絲蟲容器取底層汙泥鏡檢當然不意外的一堆尾絲蟲,但只要取上層水則完全找不到任何一隻尾絲蟲?

我裸缸不管怎樣加強循環與造流,換白棉,甚至主缸完全不用管他也不會沉積大便殘餌,養仙吊是蠻容易的,但碟的發病率還是居高不下....

以上給了我一個啟發......養殖系統就是要有一個可以藏汙納垢的地方,尾絲蟲才不會在水中四處亂竄造成危害....所以我做了一個很痛苦的決定,我三個系統都要舖砂了@@

尾絲蟲與細菌都有重量能自然沉澱,只要給他們一個能不受水流影響的沉澱處,自然水中飄流的機會就減少了,這些腐生性微生物並沒有很強的游泳能力,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游泳,只要沉澱下來自然就能找到食物了............以上......是我的設想
 
最後編輯:
赤大的研究心令人敬佩,您的細膩剖析,讓學習者可以很清楚自己的狀況,我自己也copy整套peter的蝶魚缸系統,還是在摸索跟請教peter,有進步,但是還要再學習,這樣的學習有了些成果就會感覺有許成就感,也感謝赤 大與peter能不吝教導,真是感恩
 

相似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