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香港的peter大跟capmo他們都有撲底砂,看起來約1號沙甚至更小,
跟FO缸通常用裸缸不一樣,能確定的是有底砂消化菌一定比較強,系統也比較穩定,這樣魚的抵抗力也比較強?
雖然底砂可能也藏很多細菌,但是不是益菌比細菌多就OK呢?
之前設缸選擇了下溢流,FO裸缸是真的不積大便,但底缸可能珊瑚骨不夠吧(約40KG),系統一直不是很穩
現在也是多換水,多換白棉
capmo的傻我仔細觀察約是2-3號,他自己也說是三號平均粒徑約8mm,他的砂粒徑稍大,peter的砂約是1-2號,平均粒徑約5mm,青島水族的粒徑標準是
珊瑚砂
1號---2mm~4mm
2號---4mm~8mm
3號---8mm~15mm
4號---15mm~30mm
5號---30mm~50mm
但這標準是有一點誤差的,因為我前陣子買一號砂約1-3mm,廠商用的篩網還是有一點不同的,有時會大一點有時會小一點.
但粒徑我覺得根本不是重點,KO用的粒徑也許是3-4號,我看過另外一個蝶養的不錯的粒徑也是約3號.
我個人覺得不是硝化系統強不強的問題,因為硝化系統要強實在太容易了,也不是什麼益菌病菌問題,這兩者都是共存的...
我非常的仔細的研究了幾個碟魚高手的記錄與影片,因為我必須要觀察其存活率所以要一個一個影片去對照魚隻....
這些高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主缸一定有底砂,且底砂大多不抽,或者是緩抽(非常微弱的水流),但裸缸養碟卻是一堆人都養的不順,至少我沒看過裸缸任何一缸有能力做到像這些碟魚高手這般的數量與存活率.
之前我懷疑呼吸急促死亡是缺氧,於是分兩在兩個系統的主缸安裝了第二支蛋白,然後抽取收集杯汙泥鏡檢...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底缸蛋白幾乎無法捕獲尾絲蟲,但主缸蛋白尾絲蟲卻一堆?
我在自己培養的尾絲蟲容器取底層汙泥鏡檢當然不意外的一堆尾絲蟲,但只要取上層水則完全找不到任何一隻尾絲蟲?
我裸缸不管怎樣加強循環與造流,換白棉,甚至主缸完全不用管他也不會沉積大便殘餌,養仙吊是蠻容易的,但碟的發病率還是居高不下....
以上給了我一個啟發......養殖系統就是要有一個可以藏汙納垢的地方,尾絲蟲才不會在水中四處亂竄造成危害....所以我做了一個很痛苦的決定,我三個系統都要舖砂了@@
尾絲蟲與細菌都有重量能自然沉澱,只要給他們一個能不受水流影響的沉澱處,自然水中飄流的機會就減少了,這些腐生性微生物並沒有很強的游泳能力,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游泳,只要沉澱下來自然就能找到食物了............以上......是我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