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所需光源、與T8、T5、HQI 燈具淺談 於4月22日 1點50分追加內容

專業海水魚繁殖場、各式小丑及提供精品小丑
Line ID: jameslin18
謝謝您精闢的解說,小弟從討論中獲益良多~

小弟補充說明一下,水面下0m~3m這區間,包含了紅色光可以抵達的地帶,0.5m 就有很多豐富的珊瑚生長了,建議您實際去海裡欣賞一下~ 若以樓主的說法,太陽對地球的輻射熱也是以原子的方式進行的嗎? 小弟的認知是光子,不知是否有誤?

太陽光本身所散發出來的光,是光子沒錯(也有人稱之為粒子
我們使用的燈管所發出的光,也是稱為光子或粒子

會跑出個原子出來是因為我們聊到輻射熱,那就必須要提到原子
會有光,是因為光裡面的原子做動,也可說撞擊後所產生出來的產物
而熱輻射就是原子間相互撞擊所產生出來的
所以太陽的熱輻射也是因為原子的激動所產生

如果我們今天是要討論燈泡為何會發亮?為何光會以波的方式前進時也會談到原子(任何物質都是由原子所構成)

其實真要說光是如何產生?
那就真要把原子、光子、質量與波動全拿出來說
但是這些牽扯到的公式?數值能量等的,小弟就真的不行了.........這方面似乎是理工科那一方面的學術了,小弟只有國中畢業......:em06:

否則以一般大眾討論的光來說,並不會說到原子,而是光子︿︿

說真的小弟很想要實際去潛水看看,可是礙於本身身體的關係應該是沒辦法才是
嚴重的漏斗胸,下至水深沒多深就會有嚴重的壓迫感
有時光躺著睡,睡到一半就會因為壓迫到肺而產生呼吸困難:em06:
改天來去問潛水教練看看

對了,看到這個字『您』才想到,文中回覆一直使用『你』還真是抱歉
因為『您』這字小弟打不出來:em06:
ㄅㄆㄇ拼了老半天還是拼不出來

有關人工的環境下 大自然的光源 可以參考看看 RC這魚友分享

http://reefcentral.com/forums/showthread.php?t=1095596&pp=25

下面的圖片 就是他的缸子 人工環境下 天然光源 1週~2週後的差別

不過文章是2007/04/29的事了......

1 week ago

DSC01455.1.JPG


Today

DSC01637.2.JPG


Two week ago:

DSC01392.1.JPG


Today

DSC01636.2.JPG

感謝詮大提供的資料

怎樣才算是對珊瑚好?健康長大的珊瑚所表現出來的顏色是怎樣?
這問題在跳海以來不斷的反問自己

以第一張照片來說,紫頭綠深
1星期過後,太陽光比人照光源強所以共生藻退掉變為比較翠綠,但是紫頭卻退掉了?

以此照片主人的缸子來說,珊瑚一定會接觸到紅波長
那麼紅波長對沒接觸過紅波長的珊瑚來說會怎樣?

以人工環境下,高光源會出現紫頭
那麼接受太陽光的洗禮之下為何紫頭反而消失了?

那到底是要有紫頭綠身的才算美才算健康?還是沒有紫頭翠綠身的才叫健康才叫美?

諸如此類的類似這樣問題常常會浮現在腦中@@、
可能偶有點給它走火入魔了吧,老是想些有的沒的:em01:
 
同步發表於 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TWLED 歡迎臉書好友 按 讚 加入粉絲團 喔!!

我的看法提供另種思考方向 :
新的技術透過珊瑚蟲外膜剝離技術精進,珊瑚蟲 共生藻 及蛋白螢光的運作關係開始有所釐清
1.觀賞用的珊瑚要的是螢光蛋白的美,螢光蛋白是吸收高能波段光源後所轉換出的光.深海看到的紅綠等螢光是經過螢光蛋白轉換出來的,某種程度上也有吸引捕捉浮游生物的功能.
2.珊瑚蟲在體內圈養共生藻雖提供養分但珊瑚蟲如何控制共生藻的分裂生長數量是關鍵,失控的共生藻(深褐色)是不利於珊瑚健康,目前看到的狀況是珊瑚蟲透過外層螢光蛋白吸收高能波段的光並轉換成螢光(某種程度上,有點像地球大氣上的臭氧緩衝外太空高能宇宙射線並將高能射線轉換成螢光輻射出來變成極光)
,此舉不但可以保護內層共生藻並有抑制控制共生藻分裂的功能,一旦螢光蛋白失去功能,造成的影響是內層共生藻失去保護珊瑚蟲也無法控制內層共生藻分裂狀況.也讓珊瑚也失去重要的觀賞價值的螢光....
3.真正找出珊瑚蟲螢光蛋白的修復機制及所需波段光源才是重點 也是提升觀賞價值重要方向.
我們應該開始聚焦到 螢光蛋白在珊瑚蟲內運作機制及透過精準波段光源驗證
找出如何支持多樣性螢光蛋白在珊瑚蟲內的正常運作機制及條件才是新的方向,
光源不再是以模擬取代太陽為主.如果可以處理好螢光蛋白甚至
可以朝向刺激珊瑚蟲更換更耐高溫或是高污染的共生藻以達成珊瑚可以更容易在人工魚缸環境下存活又保有美麗各色螢光..
4.我們也有看到相關報導 高溫海水迫使珊瑚蟲有透過白化,大規模更換耐高溫的共生藻現象,
尺舉讓珊瑚可以在變化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5.就光源來說led精準波段及可混合多種晶片達到客製光譜能量分布 是尋找支持珊瑚多樣性螢光蛋白運作實驗的最佳方式 (hqi t5)全頻譜不可控制的頻譜光源有綁手綁腳難以掌控光譜能量分布困難.
 
深............
 
讚!!
這樣研究就對了!!
真是魚友的福氣,也是地球的福氣!!
雖然我的燈具(LED),在僅有的空間難以擺放,往後我也要想辦法修正燈源。
此文章讓我們了解光譜與燈源選擇給予缸子最好的環境。
 
這是水下1米左右的實際景像,與各位分享~ ^_^
中午時分,水下仍有紅光,但色溫已經偏藍~


PH84_F_11_110810182059.JPG

請問這麼漂亮的海底~~是在台灣拍攝的嗎?
 
同步發表於 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TWLED 歡迎臉書好友 按 讚 加入粉絲團 喔!!

我的看法提供另種思考方向 :
新的技術透過珊瑚蟲外膜剝離技術精進,珊瑚蟲 共生藻 及蛋白螢光的運作關係開始有所釐清
1.觀賞用的珊瑚要的是螢光蛋白的美,螢光蛋白是吸收高能波段光源後所轉換出的光.深海看到的紅綠等螢光是經過螢光蛋白轉換出來的,某種程度上也有吸引捕捉浮游生物的功能.
2.珊瑚蟲在體內圈養共生藻雖提供養分但珊瑚蟲如何控制共生藻的分裂生長數量是關鍵,失控的共生藻(深褐色)是不利於珊瑚健康,目前看到的狀況是珊瑚蟲透過外層螢光蛋白吸收高能波段的光並轉換成螢光(某種程度上,有點像地球大氣上的臭氧緩衝外太空高能宇宙射線並將高能射線轉換成螢光輻射出來變成極光)
,此舉不但可以保護內層共生藻並有抑制控制共生藻分裂的功能,一旦螢光蛋白失去功能,造成的影響是內層共生藻失去保護珊瑚蟲也無法控制內層共生藻分裂狀況.也讓珊瑚也失去重要的觀賞價值的螢光....
3.真正找出珊瑚蟲螢光蛋白的修復機制及所需波段光源才是重點 也是提升觀賞價值重要方向.
我們應該開始聚焦到 螢光蛋白在珊瑚蟲內運作機制及透過精準波段光源驗證
找出如何支持多樣性螢光蛋白在珊瑚蟲內的正常運作機制及條件才是新的方向,
光源不再是以模擬取代太陽為主.如果可以處理好螢光蛋白甚至
可以朝向刺激珊瑚蟲更換更耐高溫或是高污染的共生藻以達成珊瑚可以更容易在人工魚缸環境下存活又保有美麗各色螢光..
4.我們也有看到相關報導 高溫海水迫使珊瑚蟲有透過白化,大規模更換耐高溫的共生藻現象,
尺舉讓珊瑚可以在變化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5.就光源來說led精準波段及可混合多種晶片達到客製光譜能量分布 是尋找支持珊瑚多樣性螢光蛋白運作實驗的最佳方式 (hqi t5)全頻譜不可控制的頻譜光源有綁手綁腳難以掌控光譜能量分布困難.

太專業了,辛苦樓主和老闆了:em25:
 
好文推上來



這個部分我有疑問 推薦值:30公分以下75、60公分以下150瓦、45~90公分250瓦
45~90公分 有包含到60公分

假設水量 18公升 水面高度20CM

是算30公分以下75

18W+75W= 93W /2 = 46W 這樣對嗎

還是要算 60CM以下

18W+150W = 168W/ 2= 84W
 
最後編輯:
好文推上來



這個部分我有疑問 推薦值:30公分以下75、60公分以下150瓦、45~90公分250瓦
45~90公分 有包含到60公分

假設水量 18公升 水面高度20CM

是算30公分以下75

18W+75W= 93W /2 = 46W 這樣對嗎

還是要算 60CM以下

18W+150W = 168W/ 2= 84W

60公分以下150w 與 45~90公分250w
45~60公分重疊到了,可以用150w 與 250w 對吧
為何會重疊,解釋如下

一般燈光照射入水中後
水深50左右開始會處於很尷尬的高度
因為50公分開始,光線的遞減會非常快速(俗稱的穿透力)
一般市售的燈具、反射板、燈管種類繁多,有好也有壞
所以水深45~60公分,可自己判斷是要已150w或是250w下去計算皆可
(但一般大眾飼養上與使用上,45~60還是以150w下去換算即可)


如以實際操作來舉例:水深45~60
如果底部是當做弱光區來規劃飼養菇類、腦類、水珊瑚、太陽花等的話,可以用150w去換算即可
如果底部是要當做中光區、中弱光區來使用,飼養玫瑰、珍珠等的話,會建議使用250w下去計算

這換算出的建議瓦數如果能達到
那基本上藍燈、白燈比例可以直接配置1:1
而主燈(白燈)的選購上也可以直接使用自己喜歡的K數,不用擔心14000k不夠亮等問題


假設水量 18公升 水面高度20CM,是算30公分以下75沒錯
18W+75W= 93W /2 = 46W (正確)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