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各位的建議,因為銅離子下了好幾個星期,魚鰭上的卵圓蟲不見改善,用了2種牌子的銅測試劑來檢測,濃度跟色卡顏色又很難判讀,深怕濃度過量毒死魚,前幾天缸內一隻燕尾仙魚頭一面發黑不治身亡,才會想說改下較溫和的檸檬酸銅。
我猜你可能是用到比較高級的螯合銅吧,螯合銅我以前的實驗,銅離子至少要1ppm才有效果,早期很多水產養殖資料都很吹捧螯合銅的好處,但我實際的時驗反而高級的銅藥反而低效,較低級的檸檬酸銅卻非常高效果....
我認為螯合銅離子之所以會低效的原因,是因為保護了魚後也同樣的保護了白點蟲,經螯合後變成大分子~反而更難進入細胞質產生自由基攻擊DNA....
早期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面做研究的時候~大多著眼於怎樣殺滅子蟲,由於子蟲對銅離子的抗性很強,且研究人員的實驗也許是在燒杯做的,裡面沒有任何細菌底物會吸附銅離子,也要高達2ppm的硫酸銅,換算成銅離子約高達0.5ppm,才能殺滅子蟲,但此環境對魚非常危險,會有不少魚無法耐受而死亡,所以才衍生出利用EDTA螯合銅離子的做法來降低毒性,當然同樣的也降低了對白點蟲的毒性....連我自己親自實驗時都發現了這樣的結果~~山不轉~路轉,我相信只要繼續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好的辦法,於是採用檸檬酸銅,檸檬酸銅剛入水時是暫時的螯合態,此時的生物毒性是較低的,但水中仍有一群細菌在缺乏葡萄糖與乳酸的時後利用檸檬酸,於是會奪取檸檬酸並分解成二氧化碳,此時銅離子才被釋放出來,但也同時傳遞給細菌吸附沉積在胞外,此時水中含有的高毒性銅離子是相當微量的,且迅速降低濃度,由於細菌薄膜會在任何的固體表面上,白點蟲生活史中的成蟲必然會脫落於固體表面上,以相當長的時間爬行(約2-8小時)才會形成保護性的孢囊,此時銅離子就會被傳遞給成蟲,但濃度低時,不見得一定能完全殺死成蟲,但這不是重點,也未必一定要殺死,因為他很快的就會進入細胞分裂期,銅離子形成的自由基會攻擊DNA造成損傷,當然DNA也會修復,但修復的速度趕不上被破壞的速度,染色體複製出全然不同的白點蟲出來,如同人類的畸形兒,也許無眼,無光學感受器,難根據光線的明暗來找尋宿主,或者是無嗅覺感受器,無法根據水中的化學訊號找尋宿主,或者失去如鑽頭的胞器,找到宿主後無法鑽入皮下,或者失去了呼吸的功能馬上死亡...等等之類的....
很低的下藥量當然對子蟲的殺傷力是很薄弱的,所以下藥的頭幾天仍有可能被感染,但隨著成蟲的脫落後仍將步入死亡,由此中斷生活史....
FO缸其實我有時也下很重,第一天早晚各一次1ppm,之後才改成每天1ppm,但除非此缸是新缸完全無銅離子菌膜存在,不然是沒必要這樣下的,往往下沒幾天就沒白點了,甚至有時沒下仍有長期的保護力....
FO缸我覺得很好處理,反正沒軟體也沒什麼好擔心的,但記住一點,一定要利用滴流來抑制水中銅離子上升的風險,只要銅離子根本測不到,對魚來說下藥根本就不痛不癢的....
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情,以前實驗時我也曾因為EDTA銅效果不好,臨時轉換成檸檬酸銅的案例,仍能得到不錯的效果,所以我建議您也可以試試看,但可以改成每天0.5ppm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