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數據篇)(#199樓_養水篇)高效除no3雙砂缸系統

珊瑚糧、魚糧、淨水產品、開缸養水、生態多元、繁殖系列
知識分享、產品諮詢 LINE ID:@algae
版大的標題改的好,赤子跟小益的解釋改變我之前錯誤的觀念, 謝謝各位.....
也期待版大繼續研究消除其他不良環境的因子的方法,造福個位魚友~
 
板大的精神令人佩服,也不藏私…
好不好用,能不能用,要不要用看個人,何必把話說絕
我養魚也好幾年了…系統各有優劣…
難得有大大不藏私的研究,感謝都來不及了,怎忍心責難呢

啊~我那段話只是開玩笑的啦~

不要太認真,我個性很nice的
 
BGla_tw其實硫酸還原菌與脫氮菌同屬一個生態區位,本身並無排擠問題,就如同處理氨的氨氧化菌(亞硝酸菌)與處理亞硝酸的(硝酸菌)本身也不互相排擠,並無兩種菌互相競爭的情況....

在下看過許多微生物相關文獻,所以您應該是不用擔心排擠的問題,能脫氮的環境必然產生硫化氫...

傳統的厚沙設置法或者是有充水層的活沙設置法根本是錯誤的,長期大家被誤導之下而將錯就錯~

要讓脫氮能反應必然就是要無氧,因為氧抑制還原脢,但這不代表有氧此菌無法存活,有氧一樣能活~只是不激活還原脢而以~這是一種兼性菌,不管有氧無氧都能存活,在無氧環境下尋找生命的出路罷了....

以上這些細菌都是很一般的異營菌~不需購買也不需培養~存在這個底球上各個角落,甚至人類唾液中,大便中~皮膚上~自來水....等都有,可以輕易的在魚缸內大量繁殖,在地球上擔任氮與硫循環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工具或者工法可以將養殖水完全還原成新水狀態,即使透過高科技與複雜的技術達成了~這成本也遠高於單純換水的成本,所以市面上常有一些"號稱"免換水的養殖法或者工具我認為也只是譁眾取寵的一個手段而已,所以我認為魚友應該朝改善環境的角度去看待養殖問題,而不是追求免換水的境界.....

更何況...........硝酸鹽只是複雜的海水離子中,對魚最沒影響的離子,有太多的因素比硝酸鹽更致命~更直得去研究~更值得去解決.

希望BGla_tw原諒在下的冒昧直言~我覺得您資質不錯,至少你發現了硫化氫與脫氮的相關性,具有長期的研究潛能,我倒希望你能多進些蝶魚~然後觀察這樣的系統~能讓蝶魚存活多久?並試圖的找出不能存活的原因?且繼而解決問題~找出一種養殖技術~能突破蝶魚不易存活的瓶頸~

如果你研究這個~我相信你會在全世界發揚光大的~因為脫氮目前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有機碳源可以輕易的解決NP問題,在這個問題點上研究吃力不討好,何不換個研究方向?

這段時間沒有上論壇~並不代表我的研究停滯,我仍努力不懈的作各種實驗,來突破養殖上的問題,只是研究成果還不值得我上來發表罷了....

我向來說話比較直,但都對事不對人,好的我一定肯定,不對的我也一定會修正,修正你只是讓你更完美~並不是否定你的意思唷~希望別誤會~且我也看到BGla_tw從善如流的修改標題~我相信這樣更能讓人認同你的研究~

一個養殖上的成功~有許多關鍵~但很難只做一件小事就達到完美的狀態,如同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一個優秀的運動選手~他們注重每個細節~且不斷的完善自己~長期的努力不懈~才達到目前的階段~共勉之~~



赤子大是好人我知道,蝶魚我會試試的~

也許我比較天真,但是我認為魚缸的有機物質,一定可以利用生物分解、還原跟沈澱的,只是效率上的問題

我覺得"因為大海很大,所以可以完全分解汙染"這句話沒有道理啊,因為相對於大海的水量,濾材簡直少得可憐,而且以比例上而言,海水的水流速其實是很非常慢的,照理說,有機廢物會累積得很快,大海應該隨時在倒缸啊,但是營養鹽依舊被搶光,有些海域甚至就只有砂而已連石頭都沒有,水質一樣乾淨,所以我認為只是魚缸裡的濾材沒有機會發揮效能而已。

我認為自成循環的系統應該是存在的,並且就像大海跟砂一樣這麼簡單,除了np問題,其他物質的循環也一定隱藏在裡面,找出來並加強它並且運用在魚缸裡,才是我想做的,所以我比較不想用移除法


唉呀~前輩不用麼那客氣,我很好講話的,還請各位前輩鼎力相助囉~!!
 
誠如赤子大所言,硝酸鹽只是複雜的海水離子中的其中一項,有太多的因素比硝酸鹽更致命,小弟我跳海多年,倒缸了幾次,都是在NH3、NO2、NO3、PO4等基本水質檢測項目完全正常的情況下發生,所以我想會影響魚口健康的因素還很多;然而在版上爬文這麼久,確實也看到部分魚友說自己1、2年都沒換過水,當然是心存懷疑,但如果是真的,那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能讓他的海水歷久不衰呢?是他的系統真的已達成全自動自然循環?或是他缸中的魚口都天賦異稟?這確實也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是無法想像如何能不換水,因為就算是撇開NP的問題,正常情況下一段時間就會有各種藻類猖獗的情形發生,而必須進行小幅度的刷缸、拔藻、甚至清底砂等等工作,而做了這些工作難免就會想去抽出一些看得見的汙水,所以也就等於必須換水,因此我比較想知道的,反而是“如何換水?”也就是如換水頻率、換水量...等等到底應該怎麼操作,才能讓自己的魚缸常保最佳狀態,而操作的依據和標準應該是什麼?是否有更明確的觀察指標(NH3、NO2、NO3、PO4以外的項目)?我看大部分魚友包括我自己在內,多半都是用“規律性”的換水方式,如固定每週或每兩週換水1/3、1/4等等,但我們如此自以為是穩定的操作方式,久而久之、經年累月下是否還能一直保持穩定呢?還望實驗派的魚友們悉心研究、熱心分享,造福廣大的同好們。
 
看到黑砂有點怕怕
黑砂會不會擴大呢
會不會到時整鍋黑掉又黑又臭
 
但是我認為魚缸的有機物質,一定可以利用生物分解、還原跟沈澱的,只是效率上的問題

我覺得"因為大海很大,所以可以完全分解汙染"這句話沒有道理啊,因為相對於大海的水量,濾材簡直少得可憐,而且以比例上而言,海水的水流速其實是很非常慢的,照理說,有機廢物會累積得很快,大海應該隨時在倒缸啊,但是營養鹽依舊被搶光,有些海域甚至就只有砂而已連石頭都沒有,水質一樣乾淨,所以我認為只是魚缸裡的濾材沒有機會發揮效能而已。
您可能忽略了點細節

誠然, 以大海的水量來說, 物理濾材的確不算多, 但這應該換個角度來看, 不能單一從物理濾材來看.

若能夠將以下幾項做個比較統計, 應能找出問題一二:
海水總量 > 細菌量 > phytoplankton量 > zooplankton量 > 甲殼類 > 魚/珊瑚

而細菌/phytoplankton/zooplankton應該也要當成過濾系統來計算. 若這樣算的話, 大海裡魚與過濾系統的比例應該是很懸殊的了. 若再把大海的魚量去比較海水總量的話, 那麼這個比例更懸殊
不能只看珊瑚礁岩區, 你若有看過海中央一片空無的影片, 再去比對世界地圖, 真正有珊瑚礁岩區的地方與整個地球大海水量來說是少得可憐.

這個懸殊比例有個更通俗的名詞: 低密度.

而你想去嘗試的, 卻遠遠稱不上低密度. 是, 有機物總是會被分解掉. 但那是靠無數的細菌與微生物在海底努力工作的結果. 但是在我們有限的空間來說, 要設置到這種生物密度的魚缸有困難.
 
今天厭氧砂缸設到一半 砂子不夠 買沒馬達...
洗砂子時想到 把剩餘的空間養葡萄藻 不知合不合適 不然空著也不知道幹嘛@@~!
 
看到黑砂有點怕怕
黑砂會不會擴大呢
會不會到時整鍋黑掉又黑又臭

仔細看完我的文章,就不會怕了
 
今天厭氧砂缸設到一半 砂子不夠 買沒馬達...
洗砂子時想到 把剩餘的空間養葡萄藻 不知合不合適 不然空著也不知道幹嘛@@~!

也許很適合,因為連水蚤都可以生存了,放藻下去應該會水蚤超級大爆發
 
您可能忽略了點細節

誠然, 以大海的水量來說, 物理濾材的確不算多, 但這應該換個角度來看, 不能單一從物理濾材來看.

若能夠將以下幾項做個比較統計, 應能找出問題一二:
海水總量 > 細菌量 > phytoplankton量 > zooplankton量 > 甲殼類 > 魚/珊瑚

而細菌/phytoplankton/zooplankton應該也要當成過濾系統來計算. 若這樣算的話, 大海裡魚與過濾系統的比例應該是很懸殊的了. 若再把大海的魚量去比較海水總量的話, 那麼這個比例更懸殊
不能只看珊瑚礁岩區, 你若有看過海中央一片空無的影片, 再去比對世界地圖, 真正有珊瑚礁岩區的地方與整個地球大海水量來說是少得可憐.

這個懸殊比例有個更通俗的名詞: 低密度.

而你想去嘗試的, 卻遠遠稱不上低密度. 是, 有機物總是會被分解掉. 但那是靠無數的細菌與微生物在海底努力工作的結果. 但是在我們有限的空間來說, 要設置到這種生物密度的魚缸有困難.



河馬哥,其實我是故意忽略的,因為大海之中生物作用很複雜我知道

但是大方向不變,大家都是在搶營養鹽

其實你講的這些,就是我所說的"大海很大,所以可以完全分解汙染"

我認為這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因為數量大跟比例大(密度大),是不一樣的

但是大多數人會認為,大海中生物密度低,細菌密度很高,所以營養鹽密度很低,這句話是不合邏輯的

因為大家把細菌數量多,誤以為是密度高


生物密度低,營養鹽密度低,細菌密度就一定低

生物密度高,營養鹽密度高,細菌密度才會高





在我看來,其實大海是很貧脊的,所以才會那麼多細菌已經特化成,不只吃營養鹽,抓到什麼吃什麼

河馬大你有沒有發現你的文章意思是指,大海生物密度很低,而且細菌的"密度"很高

這就是誤把"數量"當成了"比例"來看,一種邏輯上的陷阱




大海的細菌"數量"很高,這大家都知道,但是以密度而言,是很低的,跟生物量是成正比的

例如汙水處理廠或是一些人工汙染環境,裡面的細菌密度會是自然界的萬倍以上

所以理論上,提升細菌密度就可以高效處理海水,只是要營造細菌生存環境跟效率速度




我就是希望大家不要掉入這個邏輯陷阱

因為在我的角度看來,大海中的生物鏈跟分解鏈其實都是很薄弱的,厚砂法不是一個好方法,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無法處理高汙染,所以生物密度才會低,生死競爭才會那麼激烈
 
我沒有說細菌密度, 我說的是細菌總量
全世界的海底床面積, 岩石間的縫隙所組成可供細菌附著的總面積, 將這個拿來跟魚類或珊瑚總生物量來比的話, 是很懸殊的.

海水是相通的, 珊瑚礁區域的海水會隨著洋流到處跑.

況且分解有機物, 或是吸收有機物的不只是細菌. 整個上層海洋0米到30米的深度是phytoplankton的世界. 這點不要忽略了.

雖然你已經改過了, 但若回溯你原先的標題, 你這個系統要比較有代表性的話, 需要的是一個低魚/珊瑚生長密度的系統, 而不是你所想要的高密度缸
 
我沒有說細菌密度, 我說的是細菌總量
全世界的海底床面積, 岩石間的縫隙所組成可供細菌附著的總面積, 將這個拿來跟魚類或珊瑚總生物量來比的話, 是很懸殊的.

海水是相通的, 珊瑚礁區域的海水會隨著洋流到處跑.

況且分解有機物, 或是吸收有機物的不只是細菌. 整個上層海洋0米到30米的深度是phytoplankton的世界. 這點不要忽略了.

雖然你已經改過了, 但若回溯你原先的標題, 你這個系統要比較有代表性的話, 需要的是一個低魚/珊瑚生長密度的系統, 而不是你所想要的高密度缸


不是這樣,河馬大,我知道你並沒有說出"密度"的這個詞啦!

但是也是一樣的道理

生物總量高,營養鹽總量才會高,之後才是細菌總量高

因為 生物總量低,但是細菌總量高,這是不合邏輯的,因為細菌會餓死

況且,河馬大你說的浮游藻也是在搶營養鹽,細菌總量反而會更進一步減少,而不是變多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魚缸使用自然過濾法(厚砂法,藻類法...),設備會變得過於龐大,正是因為它在自然界的效能就是這麼低,不提高密度直接拿來用的話,過濾設備就必須變得比主缸還要大

其他營養鹽生物我會忽略的原因,也是因為,唯一比較能夠提高密度的,就是細菌跟浮游藻類了,但是藻類吸日光比較耗能,那就只剩細菌了



另外,海水是相通的,但是洋流是非常慢的。想像一下,如果全世界的海水像我們的魚缸一樣的話,以1小時50倍的循環速度在跑的話,生物鏈跟分解鏈會完全崩解,而且並不是因為濾材不足或是細菌不足,而是因為分解鏈會失去效能,就會變得很像我們的快倒缸的魚缸一樣,no3爆高,然後倒缸,然後再經數十萬年的生物進化才有可能再平衡回來。

所以理論上來說,如果你的魚缸的倒缸了,但是,你還是不斷的放魚,不斷地讓系統跑下去,數十萬年之後,你魚缸裡的細菌應該會特化成可以處理這種速度的菌種。

很有趣吧~
 
最後編輯: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