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運輸的魚是否應該直接對水?

是不是對論壇的各式功能不熟?
這篇有基礎的介紹,先來這邊認識一下功能介紹吧!
我只會對溫而已,長途運輸的水通常溶氧低、氨濃度高,裡面都是代謝廢物,這種環境待久造成的壓力可比水質變化來得嚴重,尤其是高密度運輸;況且脊椎動物是體內恆定的,一些小參數的改變根本無傷大雅。

在海水魚的運輸中,滲透壓不會是主要死亡的原因(窄鹽性魚類大概±5-10 psu 都不會是問題),這是因為海水中的離子濃度比魚血漿中還高出非常多,魚在海水中只會流失水分,不會流失離子,所以正常的海水魚不會離子失衡。

剛進口的魚隻通常都已經因為連續的環境改變、運輸壓力導致代謝紊亂、生理功能受損,我認為這時追求對水對溫的細節帶來的改善就像杯水車薪,反而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體弱的個體通常註定會死亡。
有數十年實務經驗我看還不如你一席話
我實務上也不少次是對水對溫確確實實,下水沒兩天其他魚好好的,新魚就是翻肚給你看
我實務上在工作時就是沒在對水就下缸集中,當時很多魚友帶回去也是養了好幾年
很多魚友一定也都遇過對水對溫檢疫確確實實也是死魚
風險?..從產地撈起到大盤拆魚,中小盤取魚拆魚,最後魚友打包騎車一路抖回家都是風險
對水本來就有很多考量,比重、PH量測跟目測魚的狀況都可以
弄的自已像上帝一樣不可懷疑
業者需要把自已墊高可以理解,但動不動就說人家不懂或擾亂視聽,實在無法苟同
 
分享多年前在香港幾家水族館的做法
他們魚到店後只做對溫 然後就直接把魚倒到盆裡開售
當年不是每家都是這樣 也不知道是不是批次問題才這樣做
我有詢問其中一家店, 不對水直接把魚倒到新開的水會有問題嗎?
對於這問題只是隨隨便便帶過幾句
「新水沒異常,魚隻如果健康就不會出問題。特別是東非某魚種 我們客人都是用搶的 如果我們魚到店對水/兌水,客人回家再兌一次只會對魚造成多次傷害,重點是我們沒有那麼大地方處理」
而且不論便宜或昂貴的魚操作都一樣,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改善/改變就是了
 
有數十年實務經驗我看還不如你一席話
我實務上也不少次是對水對溫確確實實,下水沒兩天其他魚好好的,新魚就是翻肚給你看
我實務上在工作時就是沒在對水就下缸集中,當時很多魚友帶回去也是養了好幾年
很多魚友一定也都遇過對水對溫檢疫確確實實也是死魚
風險?..從產地撈起到大盤拆魚,中小盤取魚拆魚,最後魚友打包騎車一路抖回家都是風險
對水本來就有很多考量,比重、PH量測跟目測魚的狀況都可以
弄的自已像上帝一樣不可懷疑
業者需要把自已墊高可以理解,但動不動就說人家不懂或擾亂視聽,實在無法苟同
我不需要把自己墊高讓您理解,我一年有千箱以上的實務(可以點簽名檔最下方),
敢問您的數十年實務,物種與內容??觀賞魚,食用魚,淡水魚??

風險從原生棲地到用戶末端水族箱,每換一個地方都是風險,為何還不對水增加一個風險??

玄學與平安符,這個我不懂A,但觀賞水族不是玄學與平安符

對水跟死魚是二件事,新魚死了,舊魚沒死也是二件事,生物可以適應環境
(環境離原生太遠,新魚適應不了,舊魚適應了,這能理解嗎??)

所以您可以分享多一點您對不對水的看法,比如你操作什麼物種不對水活的好好的
至少我的經驗上不對水死的一定比對水的多,所以我分享我的經驗,用字不當讓您感受不好,請見諒
------------
我十幾年前第一次開始進蘇董的魚,批量進大量的人工小丑魚,種類多種,數量數百
一開始我也是用傳統作法,溫度差不多的情況下,用水盆舀水到新水多過舊水比例,魚就下缸了
下缸後全數躺平,我以為隔天要撈不少死魚,結果隔天都正常游動,
但我後來改成用風管滴水,下缸後就全部正常游動,有時趕時間滴比較快,魚還有的游有的不游
強健的人工小丑,對水的程度有差的情況都會有這種情形了

另外上面有人談到香港的作法,多數我看到的高級魚,都是用風管滴的,有的有打氣有的沒打氣
一般我們大量野生魚都是打氣的,我們對水主要還是回溫度與鹽度(比重),其他是順便回水(對水)
-------------
家用通常就幾袋,建議整包泡著半小時(對溫),對水至少半小時,風險降低很多,尤其是一些弱小魚,神經質的魚
因為你的細心,可以讓其在你的缸內活久一點,不會一下缸就白點有的沒的一堆,以上參考看看

不用激動哦,好好說,我沒引用你,你不要自己跳嘛,然後你要講我,要引用我,不要又拉別人下水~~
 
最後編輯:
「對水」本身就是一個風險
產地對水,大盤對水,中小盤對水,魚友再對水
上面這流程可不是幾個月的事,可能兩三天一週的事而已
風險,就是要評估
評估,就有各種因素本來就大家可以討論
一口咬死沒對水風險就高,然後說人擾亂視聽
年割1000箱的大老,FINE,我可不想擋人路
我現在只是一位小小養魚人,連魚缸都不好意思分享
我自已對號入座抱歉了:em25:
 
換環境就是要對溫/對水 請善待生物
 
「對水」本身就是一個風險
產地對水,大盤對水,中小盤對水,魚友再對水
上面這流程可不是幾個月的事,可能兩三天一週的事而已
風險,就是要評估
評估,就有各種因素本來就大家可以討論
一口咬死沒對水風險就高,然後說人擾亂視聽
年割1000箱的大老,FINE,我可不想擋人路
我現在只是一位小小養魚人,連魚缸都不好意思分享
我自已對號入座抱歉了:em25:
海魚也是生物,
但凡是生物就會適應環境,只差在適應速度的快慢

產地到末段的水質環境相差很大沒錯
但每次對水的用意就是減緩環境變化的速度
使魚兒能夠漸漸調整生理機能去適應
個體適應不良一定會有 數量多寡的問題而已

養魚圈長期衍生出對水的機制反映了方法的實用與否
講難聽一點,
如果對水不能降低風險
這種方法早就該被淘汰
而不是現在還普遍存在各個商家跟魚友間

況且我也不覺得人家墊高了什麼
只是經驗法則而已
 
所謂玄學的點應該也不是說沒有科學根據,只是多數飼養問題確實很難有一個絕對正解。
畢竟實際飼養時的影響因子很多,但若每次提供建議都真的把詳細操作原理和每種case的應對狀況將清楚,多半就算講解的人不嫌煩提問的人也會先失去耐心。

這也是為什麼至今水族界中有很多的「無腦解」。
舉例來說,論壇上多數人應該都會告訴你泡海水要用RO水,然而實際上有些case可能真的完全不需要RO,或是只用RO根本不夠。
但是比起還要特別解釋水源中不同成分、我們想去除的目標、不同濾心的去除效果等等,直接說用RO水顯然簡單多了。

這種現象比較尷尬的點常常一個問題會有好幾種答案,但也許根本沒有半個是錯的,就像這篇討論一樣。
所以無論是發問或是解答我其實在乎的都不是how to或是絕對的正解(多半根本也沒有),而是不同操作背後的概念與原理。

我發這篇文也是希望盡可能蒐集不同case的操作經驗並看看能否找出一些共同概念而非尋求最佳解。
目前看來我一開始提出的方法恐怕還是有點問題。畢竟如前面的討論中所提到,若氨已經在長途運輸中累積到危險的地步恐怕pH也已經跌了不少,如果要連這方面都一併調整所花的時間與可能的操作失誤恐怕會造成更大的傷害,而且好像也沒聽到什麼案例真的在對水後有明顯氨中毒表現,因此我應該會先維持以往的對水觀念。

如果有新手看到這麼多觀點感到錯亂的話可以先試著把重點從"how"移到"why",思考一下對水的目的和原理,以及是不是有些case得調整標準作法。
 
袋子外部RO水沖洗(怕髒),擦乾淨,不開封丟魚缸(簡疫缸)讓溫度平衡不要差距太大,半小時後開袋量鹽度,如果高於魚缸就直接下缸(簡疫缸),低於魚缸就調一樣的海水(注意溫度)到水桶丟進去(怕舊水氨太多,沒考慮PH),然後就慢慢對水(有時要準備加溫棒),算好一個小時左右(除非鹽度差太多,有遇過1.018以下的),通常會丟一些遮蔽物(如生化棉),如果超過一個小時會打氣。
簡易缸一周無事入主缸,簡易缸會打臭氧。
 
看來確實是有人連新水pH也一併以醋、鹽酸、或CO2等調至與包裝一致再放魚對水避免氨中毒。

對於一般玩家可能是有點overkill而且若不懂原理可能會搞得更糟,不過若是商家大量進貨想盡量降低死亡率或許可以事先準備足量調好pH及鹽度的新水把魚移過去後再慢慢對水。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