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展示缸紀錄

這缸最初並不是我設置的,不過原本的系統由於設置人後來沒什麼時間維護就由我接手翻缸重整,也順便上來紀錄一下。
2024/9/3
PH84_240911005427_9f7c0.jpg




全景:
2023/10/4
PH84_231008032316_9819d.jpg


2023/12/26
PH84_231227000132_e3eac.jpg


2024/2/6
PH84_240207041312_8e3e9.jpg


2024/9/3
PH84_240911005427_9f7c0.jpg




90x45x45cm底濾缸

設備:
ZOOX ZX8000 x1 (之後預計再增加一顆)
Bubble Magus蛋白(型號未知 AC馬達)
SUNSUN JDP-3500 DC馬達

HME Core XP x2
SUNSUN CW-110 x1
斯瑪萊D4滴定

水質測試:
NO3 KH Ca Mg : Salifert
PO4 : Hanna HI736
鹽度 : Hanna HI98319


翻缸紀錄:

這缸在我接手時整缸算是半倒狀態了,水質非常白濁且到處都長滿生物膜,所以我最後決定直接翻缸reboot。
當初我記得是請波賽頓做的,不過不曉得是誰設計的,有蠻多小細節我都有點想吐槽XD,還好大致是不影響飼養。

2023/9/28
連假前先將整缸清空後跑檸檬酸(請無視我的倒影,因為之後會一直出現XD)。
PH84_231008033628_1e861.jpg


主造景則是已經先移出以海水刷洗過後先入橘桶cure一下,裡頭也有丟幾顆活石引個種。
PH84_231008033707_08bc7.jpg



2023/10/3
連假後回來將整缸放乾以清水重新刷洗一遍,隨後便開始泡海水。
PH84_231008034046_f659b.jpg



2023/10/4
隔天鹽度到位後便將造景放入。
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種景,感覺很像貨架,不過其他人倒是蠻喜歡的而且當初似乎也花了不少錢請人做所以最後還是保留。
PH84_231008034529_68985.jpg


底缸非常簡單,就只有白棉和蛋白。
這缸的溢流只有開一個洞所以我不太敢把球閥調到完全滿虹吸,不過實驗室平常倒也沒多安靜所以一點水聲目前還算可以接受。
PH84_231008034530_ff9f5.jpg



2023/10/6
目前剛好天氣逐漸轉涼所以暫時還沒放冷水機,晚上關冷氣後大致還能維持在25左右。(白天人在時是可以靠空調不過晚上就得看室內溫度了)
PH84_231008035708_1c9eb.jpg

PH84_231008040127_31f56.jpg


我覺得這種"濾材小活石"真正適合的用法反而是用來給喜歡死石造景的人引種。
既小顆不會太影響造景,也可以弄成這樣的小島礁來黏軟體。
PH84_231008040128_4c2f3.jpg


這東西本來以為是陽隧足不過後來越看越不像。
PH84_231008040128_2a16c.jpg


放了一小包活性碳稍微吸附一些沒清乾淨的殘渣所釋放的有機物。
PH84_231008040928_768fc.jpg


野火燒不淨,春風吹又生的八爪。
PH84_231008041127_1ec27.jpg

PH84_231008041128_06201.jpg


燈光暫時調弱一點及藍一點並減少時數至六小時避免初期藻類取得優勢。
PH84_231008041359_3e83f.jpg


水質測試:
KH: 8.6 dKH
P: 13 ppb
NO3: 0.2 ppm
數據上其實還算挺不錯的,如果跑個幾天沒什麼意外的話會先放幾顆試水珊瑚。


https://sites.google.com/view/shanhuayang/home
順便幫實驗室做個宣傳,看有沒有要讀研究所的人或想來合作的商家:LOL:
 
最後編輯:
會不會是早期珊瑚養不活,
所以大家都以魚為主?
那個時代說不定RO機不像現在流行,
所以搞不好在基本的水質上就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PH84_240825164935_71c92.jpg


從上面這張圖來看, 20/25/30 度 幾乎已經含擴大家飼養的溫度了

1.024 上下對應 32ppt
1.026~1.0265 間對應 35ppt

用1.024 養魚還可以, 用來養珊瑚還是太淡了點~

然而 1.024 卻是大家朗朗上口的數字?!
莫非早期有器材搞錯了, 剛好又有很多人使用, 才造成現在大家以為 1.024 是個適合的數據?
好奇為什麼1.024對珊瑚來說太淡了?
是指元素會偏低嗎?如果是有在控制元素的缸應該沒有關係吧
 
PH84_240825164935_71c92.jpg


從上面這張圖來看, 20/25/30 度 幾乎已經含擴大家飼養的溫度了

1.024 上下對應 32ppt
1.026~1.0265 間對應 35ppt

用1.024 養魚還可以, 用來養珊瑚還是太淡了點~

然而 1.024 卻是大家朗朗上口的數字?!
莫非早期有器材搞錯了, 剛好又有很多人使用, 才造成現在大家以為 1.024 是個適合的數據
如果以光學比重計手持25度的,你會看到二者的歸零值不同高度,
我們的用法是如果我是看比重,我就歸零在左邊,如果我是看鹽度就會歸零在右邊
鹽度跟比重代表的都是同一件事,早期的設備多數都是壓克力比重計,顯示的天然海水範圍值也都落在1.020~1.024
所以只要看舊的海水中文的書,多數都是這個建議區間,但隨著設備的普及,與科普的知識量增加
慢慢的就愈來愈多人會追求更適應的值來對應海水水族箱

我會提到1.024是因為海水素的含量,另外就是用戶的習慣,海水缸通常都會愈來愈高(因為蒸發)
所以綜合考量諸多因素,要看我們用的是什麼設備量測,要看元素的含量,保守點,在傳統設備的上限,在新設備的下限
1.024是相對比較合適的值,但最重要還是穩定,站長說的還算保守1.022~1.028,實際上1.012~1.040都有人在養
只是能活的種類跟類型就少很多了,還是盡量維持在中間值,變化慢,波浪方向要小,不要一直往上或往下了

回到本篇,諸多討論其實是j大的三隻98319被ma887給誤會了,所以我們出來表示一下看法啦~~
有點像另一個大神說的,有點小題大作了~~哈哈吃飽閒閒沒事碼字找人聊天~~
 
好奇為什麼1.024對珊瑚來說太淡了?
是指元素會偏低嗎?如果是有在控制元素的缸應該沒有關係吧

就我所知有兩個原因: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知道更多?)
1. 鹽度應該與生物的滲透壓有關, 雖然不知道是否跟珊瑚的生長有直接的關係,
但是儘量讓人工環境貼近原生環境, 比較不容易出錯~

2. 你再怎麼控制添加海水元素濃度, 大概也是三大元素外加一些容易測的元素, 但其實海水中還有更多的元素是你無法控制的;
另外維持平時缸中的濃度, 與泡出新水的濃度差距大, 大比例換水時震盪也會比較大~

而且加足海鹽讓鹽度到達 35ppt 比上 省點海鹽泡 32ppt, 然後再另外加 KH Ca Mg K....等把元素濃度拉上來,
那一定是後者更容易出錯, 且可能要花更多的費用~

下圖是紅海鹽的鹽度與元素成分表
鹽度越高, 元素濃度也會比較高
PH84_240825212823_2cf6b.jpg
 
最後編輯:
如果以光學比重計手持25度的,你會看到二者的歸零值不同高度,
我們的用法是如果我是看比重,我就歸零在左邊,如果我是看鹽度就會歸零在右邊
鹽度跟比重代表的都是同一件事,早期的設備多數都是壓克力比重計,顯示的天然海水範圍值也都落在1.020~1.024
所以只要看舊的海水中文的書,多數都是這個建議區間,但隨著設備的普及,與科普的知識量增加
慢慢的就愈來愈多人會追求更適應的值來對應海水水族箱

我會提到1.024是因為海水素的含量,另外就是用戶的習慣,海水缸通常都會愈來愈高(因為蒸發)
所以綜合考量諸多因素,要看我們用的是什麼設備量測,要看元素的含量,保守點,在傳統設備的上限,在新設備的下限
1.024是相對比較合適的值,但最重要還是穩定,站長說的還算保守1.022~1.028,實際上1.012~1.040都有人在養
只是能活的種類跟類型就少很多了,還是盡量維持在中間值,變化慢,波浪方向要小,不要一直往上或往下了

回到本篇,諸多討論其實是j大的三隻98319被ma887給誤會了,所以我們出來表示一下看法啦~~
有點像另一個大神說的,有點小題大作了~~哈哈吃飽閒閒沒事碼字找人聊天~~
我從這篇的討論釐清了很多之前盲點, 所以是很感謝大家發表了各自的經驗跟作法,
只是好像讓 J大 這邊有點歪樓了~ 哈哈
 
會不會是早期珊瑚養不活,
所以大家都以魚為主?
那個時代說不定RO機不像現在流行,
所以搞不好在基本的水質上就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這我就不知道了~
不過我國中時的記憶, 那時我爸養海水魚時, 測的也是比重, 只是目標比重是多少, 我並不清楚~
我那時只有旁邊看戲的份...
 
倒是不用介意歪樓啦,我也很久沒有在論壇上討論的這麼過癮了:em01:,而且能將鹽度這個常被忽略的議題重新拿出來探討我也覺得很不錯。
這邊就稍微彙整一些我到目前為止的認知及看法吧:

1. 動機
我最初也只是因為在使用過程中觀察到Hanna鹽度計與其他設備的偏差所以才著手進行這些測試。
畢竟人的記憶並不是什麼可靠的東西且我也沒有紀錄所有實際操作時的狀況,因此我才決定在可控的條件下設計一系列的實驗以確認實際狀況究竟為何以避免搞得自己像是個養不好就怪設備的魯蛇。
我的測試初始目的單純是為了確認我手邊的測量設備在特定條件下的表現狀況,因此我也無法保證同樣的品牌和型號一定會得出這樣的結果,這也是為何我全程都將結果發在自己的版而沒有獨立開一篇(甩鍋甩的一乾二淨XD)。


2. 到底誰準?
我在這一周內應該也讀了至少十幾篇鹽度相關的文獻了,其中包含了以水族玩家的角度寫的文章以及海洋科學研究的學術文獻。
鹽度這東西從定義上來看似乎很單純,畢竟也就只是水裡有多少鹽,但實務上的測量以及計算方法卻在海洋科學界討論了超過一世紀。
計算氯等鹵素的含量(Chlorinity)、蒸乾後秤重並加回以氣體形式溢散的成分、導電度、以及密度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方法都曾被用來定義鹽度,而到了後期就基本上就變成了一群人在那邊想盡辦法湊出35這個數字。
看似簡單的參數會搞到這麼麻煩就是因為海水的成分實在太複雜了,而每一種定義和測量方法又都可能會漏掉一點東西。
現今主流所使用幾種不同定義匯整於2010年的TEOS-10(Thermodynamics and Equation of State of Seawater),而所謂學術界公認的標準海水則是IAPSO(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hysical Sciences of the Oceans)提供的北大西洋海水。

所以講了這麼多,我們討論的鹽度其實根本也都只是人給的各種定義,即使是大家最愛的35也不過只是學術界為方便討論選定的一個基準而已。
而根據測試結果我能夠給出的一個比較保守的結論是:“我手邊的Hanna鹽度計與校正液所認定的35 ppt海水和我配製標準液所根據的參考文獻認定的35 ppt海水並不相同”,至於在全程正確使用同一設備的情況下這個差距是否會左右你養的好不好?Probably not


3. 比重
我可以理解從水族玩家的視角來看鹽度和比重可能幾乎就像同個東西,但我始終都會將其當作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來看待,就好比我堅持不會把軟珊瑚稱作LPS一樣。
我們先從最根本的比重定義來看好了:
Specific Gravity = ρs(T1)/ρ0(T2)
ρs(T1)=水樣在T1溫度下之密度
ρ0(T2)=純水在T2溫度下之密度

從上式可看到其實會影響到比重數據的溫度總共有兩個,一個是水樣的溫度一個是你所用來計算的純水溫度。
而在其他用途中比較常採用的ρ0(T2)其實是純水在60°F (15.56°C)下的密度,至於分子則可能依據測試水樣而異,而這也是我認為早期大家的比重標準會比較低的原因,因為很多的市售比重計可能也是照著這個校正基準。

我們所使用的浮標或指針式比重計其實直接測量的物理性質應該是密度。
打個比方,如果你將一根浮標式比重計漂在一杯20°C 的水裡然後標上水面位置的記號,隨後再把那杯水拿去加熱到30°C(假設無蒸發),你會觀察到那個記號現在沉到水下了,因為隨著溫度上升那杯水的密度也跟著下降。
至於上面所表的刻度其實也就只是把測得密度全都除以同一個分母而已,而這個分母便是純水在特定溫度下的密度。

鹽度35 ppt時的S.G.(25/15.56):
25°C時35 ppt海水密度:1023.47(kg/m^3)
15.56°C時純水密度:999.15(kg/m^3)
1023.47÷999.15=1.0243

鹽度33 ppt時的S.G.(25/15.56):

25°C時33 ppt海水密度:1021.96(kg/m^3)
15.56°C時純水密度:999.15(kg/m^3)
1021.96÷999.15=1.0228

鹽度35 ppt時的S.G.(20/20):

20°C時35 ppt海水密度:1024.9(kg/m^3)
20°C時純水密度:998.34(kg/m^3)
1024.9÷998.34=1.0266

鹽度33 ppt時的S.G.(20/20):

20°C時33 ppt海水密度:1023.37(kg/m^3)
20°C時純水密度:998.34(kg/m^3)
1023.37÷998.34=1.0251


參考資料:

1. What every oceanographer needs to know about TEOS-10
2. Conversion of specific gravity to salinity for ballast water regulatory management
3. A new high pressure equation of state for seawater
4. History of the Equation of State of Seawater
5. On the specific gravity, and temperature of sea wate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ocean, and in particular seas; with some account of their saline contents
6. Temperature Corrections for Hydrometers
7. Refractometers And Salinity Measurement
8. Reef Aquarium Salinity: Homemade Calibration Standards
 
最後編輯:
出現了!1.024和1.026的差別!
原來是比重用溫度15.56的水密度去除和用溫度20的水密度去除,產生的差異! o_O
而且標準液和校正液各人都不同,
沒辦法了!那只好去水族館提真的海水來量量看鹽度和比重,來做以後泡水的參考了!:unsure:
 
最近這兩個缸狀況還算不錯,拍了點照上來紀錄一下

首先是其中一缸120x60x60四尺缸
54198155370_0c74bfbf3a_k.jpg

54196824837_5d086499a7_k.jpg

54197722026_6227e80170_k.jpg


這缸燈具目前是一根三白兩藍的COB土砲燈加上兩根80W的AI blade grow
54196830302_6e882960fa_k.jpg


底缸就白棉跟蛋白而已
PH84_241211234513_da760.jpg


滴定只有兩頭,分別為碳酸鈉和氯化鈣+氯化鎂,之後有考慮再增設一頭無鈉鹽。
碳酸鈉和無水氯化鈣在相同重量下剛好約略等於碳酸鈣的KH&Ca比例,所以我兩個都是100g配成1L。
平常我只會測KH然後把兩種滴定液一起等量調整,每隔幾周再測一下鈣做一點微調。(有點類似鈣反、石灰水、或是All for reef這類one part添加方法)
而鎂的話我則是以鈣的5%~10%和鈣一起混同一罐(15~30g/L 氯化鎂),泡新滴定液時才會測一下數據來調整配的比例。
PH84_241211234513_b49d2.jpg


紅玉米(Acropora digitifera)
54197955903_0bb53afdf7_k.jpg


藍玉米
54197956613_5aee08ada9_k.jpg


馬岡盤狀
54198150740_017ff2330e_k.jpg

54196820347_e7c242af17_k.jpg


草莓蛋糕
54196817307_c39ae839b7_k.jpg


來路不明的長枝
54197976094_c159a98fb2_k.jpg


神針
54197713246_fa1da9eb00_k.jpg


彈弓
54196825417_79058c3ebd_k.jpg


鳥巢在這缸就有雙色了
54197977744_5c2705ec37_k.jpg


用磁鐵固定的靈芝
54196820442_93c175324d_k.jpg


Astreopora sp.
54197722981_4a18cde7cd_k.jpg


Pachyseris sp.
54197722086_c279cdaa7d_k.jpg


短鬚米粉(Euphyllia cristata)
54196825467_5e17e6e3b7_k.jpg


微孔珊瑚(Porites sp.)
54197963214_abb050e8c2_k.jpg


印尼糖果腦(Micromussa amakusensis)
54198151535_503e8b7a84_k.jpg



接下來則是這缸三尺缸
開缸四個月到現在都還沒放魚的原因純粹是因為我還沒想到要放啥XD
54198154340_2c15a0bf2f_k.jpg

54197974269_88cb59004b_k.jpg

54198152230_83f1a1a3b8_k.jpg


燈具為四盞ViparSpectra
54198145110_5c5894f513_k.jpg


設備一樣是白棉蛋白加兩頭滴定滴KH和鈣鎂,自動補水裡面我會加碳酸氫銨和磷酸氫二鉀來補NP
PH84_241212003248_1ccfe.jpg


粉紅織布機XD
54197723061_759115a445_k.jpg


這顆我好像怎麼養都會變這樣,只有一次PO4不小心加到飛天才短時間變成全紫,也許營養鹽真的太低了
54198149435_d5d85ed413_k.jpg

54197954678_d2b3bc5172_k.jpg


這顆應該來快一年了,不過長得超慢
54197950403_c607fcd7ea_k.jpg


同樣的東西放不同位置
54197954738_15112e313a_k.jpg

54196817237_7345b52675_k.jpg


奧勒岡和圖釘
54197965559_16f293d23e_k.jpg


擴散速度恐怖的另一顆圖釘
54197952798_92d7d48a12_k.jpg


寶寶們
54196815492_87085806f5_k.jpg

54198143410_81d6a053d1_k.jpg

54198143435_a247901301_k.jpg

54197948138_463a58acd8_k.jpg


Montipora spongodes約三個月的成長
54197945413_186184bd79_k.jpg

54198151545_dc14eb102e_k.jpg



54197725206_37615c1dc4_k.jpg


只有紅色部分會長
54198157575_15c9c1424c_k.jpg


家裡切過來的Turbinaria
54196819162_f23d7d9bad_k.jpg


連一絲螢光都沒有的墾丁咖啡Montipora,不過其實也蠻耐看的
54197967894_f0216d161f_k.jpg


元老龜山島花環
54197957488_e7aa077bb6_k.jpg
 
最後編輯: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