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比起魚更加敏感,還請記住一件事,磷酸鹽大於0.1ppm對珊瑚和魚有害。
這確實是在一個數字範圍,基本上NP為零對於大部分珊瑚魚,健康/生長 沒有問題。
嘗試回覆您問題,括號內是我的回覆
1. 如果骨都長的很好算水質好嗎?
(#7裡 是我的回覆,基礎水的平衡在NSW範圍穩定,需要達到這個理想,絕對有100%最佳範圍)
2. 還是還有其他標準嗎?
( #7 裡 所有內容也是我的回覆)
我們常常直觀的認定大海是相通的所以水體會是一致的,只是實際上不同區域的海域仍然有不小的環境差異。
紅海的平均鹽度接近40ppt;大堡礁南部冬天可能不到二十度;就連營養鹽濃度在不同地區的珊瑚礁海域也不見得會一樣。
只是我相信多數人應該是不會特地去查自己養的生物是哪來的然後去模擬該海域的環境。
比較常見的做法通常會是選擇一個多數生物都能適應的範圍來維持(就像你上面po的“建議範圍”),所以我並不認為有什麼完美或最佳的概念,即使你是以自然環境為標準。
另外營養鹽低無害這點我也不怎麼認同。
至少許多玩家(包括網路上的討論及我實際認識的人)、我自己、甚至是學術研究都有發現若缺乏其他養分來源時過低的營養鹽確實不利於珊瑚生長。
當然不同的珊瑚也會有不同的偏好,若有足夠的其他食物當然也可以玩玩ULNS,但這同樣也只是代表根本沒有什麼完美的做法而只有適合你的做法。
回到樓主的問題吧。
探討魚類免疫時很常出現的一個主題是緊迫(stress),因為在緊迫狀態下的其中一個生理調控就是降低免疫反應。
只是如果你缸子內的水質已經偏離到會開始讓魚產生緊迫的話那疾病恐怕不是唯一需要擔心的事了。
此外密度也是一個重點。密度過高同樣也會造成魚緊迫,而且大量的宿主對寄生蟲而言當然也只會長得更開心啦。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難以量化的環境因子那就是溶解有機物。
雖然白點是專性寄生蟲所以和環境中的有機物比較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其他異營菌或腐生性原蟲就不一樣了。
但溶解有機物畢竟也只是一狗票東西的統稱,所以對魚類有什麼直接影響就很難得知了,只是若能降低被其他病源二次感染的機率自癒的可能性當然也會提升。
不過如果只是看到缸子裡的魚冒個幾顆白點的話我是覺得沒什麼必要緊張啦。
有檢疫缸的話當然是可以抓出來治療,只是除非你有打算淨缸然後之後所有東西入缸前都完全檢疫過不然缸內也還是會有蟲,而現在如果要檢疫的話我也會比較把重點放在讓魚能在最佳狀態下入主缸而非完全杜絕病源。
因此與其拘泥在“水質多好才叫好”這種問題上還不如就好好照顧你的魚把他們養的健健康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