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缸測試水質參數的必要性、測量用品調查、(mindset)心態調查(來投票吧,沒有獎品但有特價)

專業魚缸搬運、移缸服務 冷水機安裝/清洗/維修
各式海洋生物販售,魚缸訂製,客製化魚缸

對於海水缸測量的必要與否,操作方式還有心態,目前您是用什麼方式在養海水缸呢


  • 投票人總計
    144
我計算花費那邊指的是每個月多換一次50%啦,不然以中大型的缸子每週換70%就算不管花費應該也沒幾個人可以堅持下去。

以100公升以上的缸子來說我的換水習慣通常會是每一到兩個月換30%~50%,然後每半年左右再連續做個兩三次50%換水。

我對於換水及測試的觀念的大致上和下面這兩位差不多,至少他們的缸子應該是比我有說服力啦。
這些影片的缸還不夠厲害, 下面這位大神的缸更漂亮~

他分享的 8種能增進 A屬硬骨珊瑚成長的方法, 換水就是其中一種!
3分55秒的地方~
影片有提到, 平均每兩個禮拜 50%

ps: 之前他還有分享如何輕鬆大量換水的影片, 不過影片好像已經下架看不到了....




這神人教的方法都是可以複製成功的, 最後整個家裡都是珊瑚缸....
 
雖然開樓是在講水質參數的測量,不過反正已經繞到換水這邊,那麼我也來亂入一下
上面這個神人是我少數有看完的,我看的其實也不多,能看完的就更少了
他的論述與實務比較聽的下去,經驗值的累積,說法都是比較聽的懂與能學習的~~好像也是L的文去看到的

這裡結合上面幾位發現當我們在說『大』換水時,表示的值會有不少的落差,從30/50/70%都變成可能是大
通常我都建議客戶每週換1/5(20%),那每二週等於40%,其實跟上面講到的50%也只差10%
而且我通常會但書給客戶是一般建議值做+-

回到實務L大推崇的無震盪,我覺得在您的水量來說是相對容易的,但對3~500L以上的水缸用戶來說
時間、成本,都會變比較高,單次的達成率,二週50%跟每週25%來說,每週還比較輕鬆一點
所以我上篇說的,反正大家的認知都是換水是好事的話,要怎麼換進去,然後對生物益處大於壞處才是需要注意的點

另外大缸如果一次換一半,生物離水的時間,有些人覺得很沒關係,但通常是多少有關係的
畢竟我們養的潮間帶的少,多數是海裡的,不是潮間帶的,

然後我還看到L大的是無震盪大換水,但J大的沒有強調無震盪~~希望有追文的用戶,要看細一點
每個缸主的狀況不盡相同,一樣的操作模式,就算是大換水,有的人很順,有的人一換就出事哦.....
操作前多想一下,換進去的水質參數,換進去的速度,如果你是生物,水換成空氣,你覺得你能接受多大的變動幅度?
 
自然界我是沒學術研究背景,所以我就說一下這幾年潛水觀察的經驗,
每年在墾丁最常最多人潛的應該就是軟珊瑚區、出水口、小巴里島那一排
那排的人為甘擾,溫度應該是算嚴重了,但以軟珊瑚來說,每年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景觀,因為我潛的次數少
所以每次去看的落差都很大,溫度適中的時候,真的是很多很滿,狀況也很好,夏天水溫高的時候,就差的多了

我對於自然大海的看法來說還是認為因為參數是變動緩慢的(除了天災之外)海裡的參數仍然是合適珊瑚生長的參數
不然國外繁殖不會大規模放進海內,人為能做的還是有限度,不論是成本與各項技術(但技術可突破)
所以"再怎樣養養不過大海"這個不是我要表示的,但大海還是有其一定的優勢是人工比不上的,光是不用換水跟電錢
所以"純論水質參數的話我認為水族缸絕對有辦法維持的比多數珊瑚礁水域還要穩定"可惜這句只能是理想化,
詳見最上問卷調查
多數人是插花式養殖,水質參數,那個是什麼?? 過半數更多的人還在這個階段

所以有時不太好哈啦哈啦,因為看的角度不同,理解我們的受眾也不同
您說的我都能理解,但不一定認同,有些認同有些不認同
-----------
大換水的話也跟加水的速度,還有物種的適應與耐受性有觀,所以高價珊瑚多的缸,多數人也不會這樣操作
換水的定義就是稀釋不好的,補充不夠的(我想這個是所有人都接受的認知對吧)
那操作流程,比如我換50%是大換水,但有的人的大換水是75%,再來有的人是滴流式入水,有的人是直接馬達加進去
更有些大佬是底缸空一格,海水素算好,水龍頭拉來直接加,所以操作流程百百款,但換水應該是需要的
至於怎麼換,換多少,多久換,怎麼加進去,這些我覺得讓用戶自己捉自己習慣安全的輕鬆操作是比較好,不一定要分個高下.....
確實啦,很多時候也不見得真的是觀念上的差異,而只是著眼點不同。

將參數維持的比珊瑚礁水體穩定這點確實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但可遠遠算不上天方夜譚。
至少我認為在這樓討論的幾位玩家靠著手邊的設備以及知識應該是完全可以達到的,不過對於剛入門的新手或是你講得插花型飼主來說當然最好還是先focus在更基礎的東西上。

這其實也讓我聯想到了所謂的“ Dunning-Kruger Effect”。
這個理論認為當一個人的能力或知識還不足時反而很容易因為學到了一點東西就自信心爆棚,但隨著更進一步的學習才會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並且要到很後期自信和能力才會比較對得起來。
這也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比起完全的新手,最容易搞事的反而是已經養了一小段時間的玩家(然後之後就會變成黑歷史了)。

不過有時候在給人建議時和自己學習時還是需要不太一樣的心態。
不然如果對於自己的能力和論述沒有信心大概也很難說服別人;但自己學習時若能丟掉一些成見和矜持的話反而可以更輕鬆愉快的接受新知識。

我的論述之所以常顯得很空洞或許也是因為我太執著於想把所有的背景知識和可能的狀況都涵蓋在短短的文章中吧。
雖然我一向認為多數的問題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個起點對於尚無任何概念的新手而言確實還是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是在中學教育中多半還是會傾向讓學生去記住教材內容來在考試中得分,但當選擇了自己的專業實際進到不同領域後才會再隨著更深入的學習而體會到不同層次的問題。


這些影片的缸還不夠厲害, 下面這位大神的缸更漂亮~

他分享的 8種能增進 A屬硬骨珊瑚成長的方法, 換水就是其中一種!
3分55秒的地方~
影片有提到, 平均每兩個禮拜 50%

ps: 之前他還有分享如何輕鬆大量換水的影片, 不過影片好像已經下架看不到了....




這神人教的方法都是可以複製成功的, 最後整個家裡都是珊瑚缸....
Abe Tirona的影片我也有在看,他確實很善於把觀念系統化的濃縮在不長的影片中。
不過每個人的喜好與目標終究還是不太一樣啦,更別提漂亮的定義了。
Abe的缸養得當然很好,但是就比較沒那麼符合我的目標了,而且Acropora對我而言也只是眾多珊瑚種類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我自己是比較不喜歡把人封神啦,因為這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直接給人分出了等級。
不過有時候確實可能會因為一些契機而讓人抱持著憧憬。比如說在飼養遇到問題時可能是對方的知識幫忙解決的、或是當年吸引你入坑的就是他的缸子、甚至只是因為他寫的文章是你當年爬文時所讀的第一篇。

以我來說好了,比起養了幾十種健康狀況及顏色都呈現極致的極品Acropora的缸子,我反而更喜歡被幾顆便宜的單色長枝長到手都下不了水的缸。
因為在我剛入坑時最震撼我的缸子就是這些早期的粗曠豪放缸,而這個情懷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另外每個人對不同類型的知識呈現方式也會有不同偏好。
我可以理解多數人可能會比較喜歡實務一點且整理好的資訊,但我自己也很享受從各處慢慢蒐集資訊、比對不同玩家的論點、以及追本溯源的過程,所以我關注一個content creator時除了單純看看文章或影片外也會想去徹底了解他們的理念或經驗。

當然啦,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因為知道了不同地區的鐵牛可能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或者某實驗條件下發現提供pH震盪的Acropora竟然比起穩定組有更好的著床及生長狀況之類的東西而興奮。
我自己是很喜歡聽一些訪談或podcast。雖然多半很花時間但其中很多知識及觀點都不是你可以從整理好的內容中得到的。
就好比如果你想考試拿高分的話直接去買補習班講義或參考書可能更有效率,但對於喜歡把所有問題都鑽研清楚或是對於該學科真的很有熱忱的人而言直接讀最原始、寫得落落長的教科書反而比較適合。
 
雖然開樓是在講水質參數的測量,不過反正已經繞到換水這邊,那麼我也來亂入一下
上面這個神人是我少數有看完的,我看的其實也不多,能看完的就更少了
他的論述與實務比較聽的下去,經驗值的累積,說法都是比較聽的懂與能學習的~~好像也是L的文去看到的

這裡結合上面幾位發現當我們在說『大』換水時,表示的值會有不少的落差,從30/50/70%都變成可能是大
通常我都建議客戶每週換1/5(20%),那每二週等於40%,其實跟上面講到的50%也只差10%
而且我通常會但書給客戶是一般建議值做+-

回到實務L大推崇的無震盪,我覺得在您的水量來說是相對容易的,但對3~500L以上的水缸用戶來說
時間、成本,都會變比較高,單次的達成率,二週50%跟每週25%來說,每週還比較輕鬆一點
所以我上篇說的,反正大家的認知都是換水是好事的話,要怎麼換進去,然後對生物益處大於壞處才是需要注意的點

另外大缸如果一次換一半,生物離水的時間,有些人覺得很沒關係,但通常是多少有關係的
畢竟我們養的潮間帶的少,多數是海裡的,不是潮間帶的,

然後我還看到L大的是無震盪大換水,但J大的沒有強調無震盪~~希望有追文的用戶,要看細一點
每個缸主的狀況不盡相同,一樣的操作模式,就算是大換水,有的人很順,有的人一換就出事哦.....
操作前多想一下,換進去的水質參數,換進去的速度,如果你是生物,水換成空氣,你覺得你能接受多大的變動幅度?
L大就是我蠻常請教的大神啊! @legendhua

我也算是蠻龜毛的,請教完其實也是會自己研究一下或是真的覺得理論上合理才會去操作。(L大理論淵博,很多可以照抄的。來推崇一下)

我是覺得新人也真的不要聽一套就做一套,還是得自己有點分辨養出自己的風格才行。

不然什麼都做一定死得很難看的(也就是一直讓缸子不穩定的一種行為)
 
Abe Tirona的影片我也有在看,他確實很善於把觀念系統化的濃縮在不長的影片中。
不過每個人的喜好與目標終究還是不太一樣啦,更別提漂亮的定義了。
Abe的缸養得當然很好,但是就比較沒那麼符合我的目標了,而且Acropora對我而言也只是眾多珊瑚種類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我自己是比較不喜歡把人封神啦,因為這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直接給人分出了等級。
不過有時候確實可能會因為一些契機而讓人抱持著憧憬。比如說在飼養遇到問題時可能是對方的知識幫忙解決的、或是當年吸引你入坑的就是他的缸子、甚至只是因為他寫的文章是你當年爬文時所讀的第一篇。

以我來說好了,比起養了幾十種健康狀況及顏色都呈現極致的極品Acropora的缸子,我反而更喜歡被幾顆便宜的單色長枝長到手都下不了水的缸。
因為在我剛入坑時最震撼我的缸子就是這些早期的粗曠豪放缸,而這個情懷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另外每個人對不同類型的知識呈現方式也會有不同偏好。
我可以理解多數人可能會比較喜歡實務一點且整理好的資訊,但我自己也很享受從各處慢慢蒐集資訊、比對不同玩家的論點、以及追本溯源的過程,所以我關注一個content creator時除了單純看看文章或影片外也會想去徹底了解他們的理念或經驗。

當然啦,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因為知道了不同地區的鐵牛可能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或者某實驗條件下發現提供pH震盪的Acropora竟然比起穩定組有更好的著床及生長狀況之類的東西而興奮。
我自己是很喜歡聽一些訪談或podcast。雖然多半很花時間但其中很多知識及觀點都不是你可以從整理好的內容中得到的。
就好比如果你想考試拿高分的話直接去買補習班講義或參考書可能更有效率,但對於喜歡把所有問題都鑽研清楚或是對於該學科真的很有熱忱的人而言直接讀最原始、寫得落落長的教科書反而比較適合。

的確珊瑚的種類太多了, 每種珊瑚需要的環境也不同, 而每位飼養者喜歡的種類跟型態也不同~
我剛好是喜歡 Abe 養的那類A屬硬骨~
他之所以會強調 A屬硬骨, 一方面可能是他操作的對象都是這類硬骨, 一方面可能是這類骨的照顧維持難度也比較高~
(長支類, M屬,P屬...等, 相對來說真的是好照顧多了, 我還沒開竅前就常常養到爆掉要自行移出缸子)

我不是一開始就看到他的影片跟教學, 我從下海前就一直在網路上找東西學習,
除了找教學, 也在找到底健康漂亮的珊瑚缸能長到甚麼樣子,
一路找一路跌, 就這樣跌跌撞撞養到三四年左右, 才看到他的分享教學,
花了一些時間搞清楚他提出的原理, 精神跟手法(硬體跟環境不同, 有些操作是無法直接複製的),
在自己的珊瑚缸慢慢的調整應用, 才突然覺得有點開竅的感覺, 不過距離精通, 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目前的飼養經驗來看, 原本只是要顧好A屬骨, 但其實 LPS 反而長得比骨更好, 所以我認為抓到照顧珊瑚的關鍵因素,
是可以一體適用很多種類的珊瑚, 當然每個種類的最佳解, 可能還需要微調(主要可能是光需求), 但整體的方向不會差太多.

當然還是有些比較獨特的種類, 是無法被這種需求cover, 像是海樹, 極深水的品種....等?
若是能多幾缸, 我也想嘗試看看, 大輸出大輸入操作的魚缸, 或許有機會拚拚看海樹~
 
雖然開樓是在講水質參數的測量,不過反正已經繞到換水這邊,那麼我也來亂入一下
上面這個神人是我少數有看完的,我看的其實也不多,能看完的就更少了
他的論述與實務比較聽的下去,經驗值的累積,說法都是比較聽的懂與能學習的~~好像也是L的文去看到的

這裡結合上面幾位發現當我們在說『大』換水時,表示的值會有不少的落差,從30/50/70%都變成可能是大
通常我都建議客戶每週換1/5(20%),那每二週等於40%,其實跟上面講到的50%也只差10%
而且我通常會但書給客戶是一般建議值做+-

回到實務L大推崇的無震盪,我覺得在您的水量來說是相對容易的,但對3~500L以上的水缸用戶來說
時間、成本,都會變比較高,單次的達成率,二週50%跟每週25%來說,每週還比較輕鬆一點
所以我上篇說的,反正大家的認知都是換水是好事的話,要怎麼換進去,然後對生物益處大於壞處才是需要注意的點

另外大缸如果一次換一半,生物離水的時間,有些人覺得很沒關係,但通常是多少有關係的
畢竟我們養的潮間帶的少,多數是海裡的,不是潮間帶的,

然後我還看到L大的是無震盪大換水,但J大的沒有強調無震盪~~希望有追文的用戶,要看細一點
每個缸主的狀況不盡相同,一樣的操作模式,就算是大換水,有的人很順,有的人一換就出事哦.....
操作前多想一下,換進去的水質參數,換進去的速度,如果你是生物,水換成空氣,你覺得你能接受多大的變動幅度?
我要補充一下, 換水在我的操作中, 只能算是錦上添花, 並不是維持缸中狀況好的主要操作,
所以我強調的是換越多水越有助於珊瑚長得越快越好, 但不是一定要換水, 珊瑚才能養的好~
而我的換水量其實也沒到 Abe Tirona 提到的換水量~

他的化鹽桶非常大, 有裝上浮球控制 RODI 進水的水位, 所以就是桶子推去接水人就可以閃了,
接完水泡好海水素後是直接用馬達打到魚缸裡的, 所以即使換水量大, 還是可以操作的非常輕鬆,
只是荷包會比較痛....

若是加新水還要慢慢滴的話, 代表新舊水的差異控制應該是沒做好...
我的缸換 4 0L (1/6) 的水, 沉馬打進去不超過三分鐘就加完了!

ps: 剛泡的海水素一定要確認溶解的很完全了再加到缸裡, 不然對珊瑚的刺激是很大的!
 
以前小缸約120L水量、沒有任何SPS的時候還有辦法靠換水(20% per week)來填補元素,自從放了10多顆SPS 斷肢後KH急速下降,即使變成三天換一次也上不去;

海水缸百百款養法,換水這個動作我其實也持續了一年多,但到後面我更趨向於直接滴定會來的簡單、緩和
 
基礎的理論 知道數據偏差的反應

加上實務操作的驗證

結果不相同再細分其他影響的因素

加上珊瑚適應性有一定能力

真的是養法百百種

死傷率及健康度的差別而已😄
 
基礎的理論 知道數據偏差的反應

加上實務操作的驗證

結果不相同再細分其他影響的因素

加上珊瑚適應性有一定能力

真的是養法百百種

死傷率及健康度的差別而已😄

這就是海缸吸引人的地方呀,又愛又恨的😅
 
以前小缸約120L水量、沒有任何SPS的時候還有辦法靠換水(20% per week)來填補元素,自從放了10多顆SPS 斷肢後KH急速下降,即使變成三天換一次也上不去;

海水缸百百款養法,換水這個動作我其實也持續了一年多,但到後面我更趨向於直接滴定會來的簡單、緩和
所以上滴定後,通常多久換一次水,大約的水量,然後量測環境參數的作法與頻率,分享一下??

確實啦,很多時候也不見得真的是觀念上的差異,而只是著眼點不同。

將參數維持的比珊瑚礁水體穩定這點確實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但可遠遠算不上天方夜譚。
至少我認為在這樓討論的幾位玩家靠著手邊的設備以及知識應該是完全可以達到的,不過對於剛入門的新手或是你講得插花型飼主來說當然最好還是先focus在更基礎的東西上。

這其實也讓我聯想到了所謂的“ Dunning-Kruger Effect”。
這個理論認為當一個人的能力或知識還不足時反而很容易因為學到了一點東西就自信心爆棚,但隨著更進一步的學習才會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並且要到很後期自信和能力才會比較對得起來。
這也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比起完全的新手,最容易搞事的反而是已經養了一小段時間的玩家(然後之後就會變成黑歷史了)。

不過有時候在給人建議時和自己學習時還是需要不太一樣的心態。
不然如果對於自己的能力和論述沒有信心大概也很難說服別人;但自己學習時若能丟掉一些成見和矜持的話反而可以更輕鬆愉快的接受新知識。

我的論述之所以常顯得很空洞或許也是因為我太執著於想把所有的背景知識和可能的狀況都涵蓋在短短的文章中吧。
雖然我一向認為多數的問題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個起點對於尚無任何概念的新手而言確實還是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是在中學教育中多半還是會傾向讓學生去記住教材內容來在考試中得分,但當選擇了自己的專業實際進到不同領域後才會再隨著更深入的學習而體會到不同層次的問題。
Dunning-Kruger Effect”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937
半桶水響叮噹的意思嗎??各大群組社團內,總是有一些這種有趣的現像~~都不曉得大佬都在看你表演,哈哈(這個"你"不是J大哦)

『自己學習時若能丟掉一些成見和矜持的話反而可以更輕鬆愉快的接受新知識』
這個也是我一直抱著開放的心態持續的學習,海水接觸近三十年,
我認為我還持續在吸收新的(或是我沒看過聽過的概念)還很多~~
跟武林絕學一樣,也可能從中悟出新的招數,然後進階.....小說看太多......

您的論述要是空洞的話,那我就是在哈啦哈啦~~
Abe Tirona的影片我也有在看,他確實很善於把觀念系統化的濃縮在不長的影片中。
不過每個人的喜好與目標終究還是不太一樣啦,更別提漂亮的定義了。
Abe的缸養得當然很好,但是就比較沒那麼符合我的目標了,而且Acropora對我而言也只是眾多珊瑚種類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我自己是比較不喜歡把人封神啦,因為這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直接給人分出了等級。
不過有時候確實可能會因為一些契機而讓人抱持著憧憬。比如說在飼養遇到問題時可能是對方的知識幫忙解決的、或是當年吸引你入坑的就是他的缸子、甚至只是因為他寫的文章是你當年爬文時所讀的第一篇。

以我來說好了,比起養了幾十種健康狀況及顏色都呈現極致的極品Acropora的缸子,我反而更喜歡被幾顆便宜的單色長枝長到手都下不了水的缸。
因為在我剛入坑時最震撼我的缸子就是這些早期的粗曠豪放缸,而這個情懷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另外每個人對不同類型的知識呈現方式也會有不同偏好。
我可以理解多數人可能會比較喜歡實務一點且整理好的資訊,但我自己也很享受從各處慢慢蒐集資訊、比對不同玩家的論點、以及追本溯源的過程,所以我關注一個content creator時除了單純看看文章或影片外也會想去徹底了解他們的理念或經驗。

當然啦,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因為知道了不同地區的鐵牛可能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或者某實驗條件下發現提供pH震盪的Acropora竟然比起穩定組有更好的著床及生長狀況之類的東西而興奮。
我自己是很喜歡聽一些訪談或podcast。雖然多半很花時間但其中很多知識及觀點都不是你可以從整理好的內容中得到的。
就好比如果你想考試拿高分的話直接去買補習班講義或參考書可能更有效率,但對於喜歡把所有問題都鑽研清楚或是對於該學科真的很有熱忱的人而言直接讀最原始、寫得落落長的教科書反而比較適合。
養水族箱總是有一個當初吸引我們跳海的畫面,有可能是小丑玩海葵,有可能是某個大佬一個夢幻美缸,甚至可能是海裡一個景
有時每個人的想要的目標都不太一樣,當然操作跟預算上就也不會一樣囉~~

站長說有時看老外啦塞老半天,也只有一、二句有用,但也是種樂趣啦,所以休閒行為,不論如何得到知識點
是上網檢索,看論壇,看AI生成的農場文等等這些自學的,或是三五好友聊天吸收一下彼此的經驗,這都是樂趣
也是我今年搞個展示中心,看看能不能成為一個新的聚落,每天都在線上,偶而也要有些實體場所來看看能不能玩點新花樣
L大就是我蠻常請教的大神啊! @legendhua

我也算是蠻龜毛的,請教完其實也是會自己研究一下或是真的覺得理論上合理才會去操作。(L大理論淵博,很多可以照抄的。來推崇一下)

我是覺得新人也真的不要聽一套就做一套,還是得自己有點分辨養出自己的風格才行。

不然什麼都做一定死得很難看的(也就是一直讓缸子不穩定的一種行為)
真的,新人有時還不是聽一套做一套,而是聽一套做半套,或是直接選擇自己想聽的
然後就是一堆二手區在上岸出清了~~養不好養不順,就換休閒活動了

我要補充一下, 換水在我的操作中, 只能算是錦上添花, 並不是維持缸中狀況好的主要操作,
所以我強調的是換越多水越有助於珊瑚長得越快越好, 但不是一定要換水, 珊瑚才能養的好~
而我的換水量其實也沒到 Abe Tirona 提到的換水量~

他的化鹽桶非常大, 有裝上浮球控制 RODI 進水的水位, 所以就是桶子推去接水人就可以閃了,
接完水泡好海水素後是直接用馬達打到魚缸裡的, 所以即使換水量大, 還是可以操作的非常輕鬆,
只是荷包會比較痛....

若是加新水還要慢慢滴的話, 代表新舊水的差異控制應該是沒做好...
我的缸換 4 0L (1/6) 的水, 沉馬打進去不超過三分鐘就加完了!

ps: 剛泡的海水素一定要確認溶解的很完全了再加到缸裡, 不然對珊瑚的刺激是很大的!
如果有沒溶的,碰到珊瑚才溶,釋放的熱能與高濃度的元素對珊瑚的影響真的是很大
SPS如果換水沒黏膜就真的是無震盪了,有一點是還好,很多就是震盪大了~~

所以L大"但不是一定要換水"這句,有些新手就會解讀成不換水是可以的,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看看這篇能釣出幾個長期不換水,水質參數維持好的,
通常不換水的人應該也不知道水質參數,也符合本篇問卷的佔比數~~
 
所以上滴定後,通常多久換一次水,大約的水量,然後量測環境參數的作法與頻率,分享一下??

之後就沒換過水了,測量頻率1個月一次,所有數值都是用Hanna checker,KH數值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最後編輯:
之後就沒換過水了,測量頻率1個月一次,主要確保KH數值沒有跑掉
嗯,KH真的很重要,我都建議要新入門蛋機的人,如果有預算考量,先從KH入手
因為除了換水與滴定等加進去的,KH只會掉,那如果有珊瑚缸,長期來說KH降低,所以要補進去
但要補多少??沒有量測憑感覺補??
然後如果KH正常應該要降,但突然就一直不降了,是不是有其他變數影響了,
所以KH是除了三大物理條件與基本參數(燈光、溫度、水流、鹽度、PH)外,接下來海缸應該要開始注重的參數了
也從累積三年多的HANNA銷售經驗來看,KH(HI-772)也是最多人有的一台藍色小蛋蛋....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