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市售菌種菌相測試結果

每週國外進貨多次,生物數量相當多樣與豐富!
另有多項水族器材,多種海水添加劑及完整套缸組合。
我覺得很難
光是兩個缸一樣的條件induce 紅泥鼻涕就不一定能做到(兩個缸做到一樣條件本身就很難)

就算做到了,實驗也有結果了。
實際操作上也不一定一樣。

因為每個缸的np level, 有機物多寡不同
對於紅泥鼻涕處理上也不同(至少我實作上是這樣)
更別說可能還有其他因子也可能會影響處理的方法。

至今紅泥的話我只知道(實際操作過)一個處理方法不用管缸況,但蠻傷系統的。那就是抗生素(chemiclean)-> 這邏輯上很好解釋,畢竟它直接作用在菌上,殺紅泥順便殺你系統的菌。
而一般我們的做法是去改善缸況,‘間接’消除紅泥之類的。這就得先討論是為什麼產生的紅泥。(有的人是高np, 有機高,太肥。有的人完全相反是np太低,失衡)
處理方法完全也是南轅北轍,也呼應一開始說的太多變因。

所以在一個複雜的(變因多)缸況下

實際操作看到的現象搭配當下的有些缸況敘述會是我覺得比較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方式啦

期待某一天有一個好的學說來有邏輯的大一統我們現在看到的諸多現象。至少我現在看到的國內外討論很多都解釋不通,而且還正反意見都很多。
變成操作上只能相信大廠牌(較多人使用),擷取大多數人成功經驗搭配自己觀察實驗來飼養。畢竟缸內生物養死了最貴~
實際在玩家的缸內當然可能還有其他變因,但這並不是不進行實驗的理由,因為如果連“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該產品與不使用會有顯著差異”這樣的結果都給不出的話就真的是完全的偽科學了。

紅泥我倒是還沒深入玩過,但鼻涕藻的話我應該是可以用重複性挺高的方法來促使其爆發,要辨認種類的話也是能透過DNA barcoding達到至少屬的層級,之後有空的話我再來看看能不能設計出個比較嚴謹一點的正規實驗吧。

期待某一天有一個好的學說來有邏輯的大一統我們現在看到的諸多現象。至少我現在看到的國內外討論很多都解釋不通,而且還正反意見都很多。
這也是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的夢想,不過現今的實驗證據也還是不太明朗,更別說是生物學領域了。
 
實際在玩家的缸內當然可能還有其他變因,但這並不是不進行實驗的理由,因為如果連“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該產品與不使用會有顯著差異”這樣的結果都給不出的話就真的是完全的偽科學了。
確實阿, 實驗我相信也很多人跟廠商有做啦.
但站在玩家而非科學家的角度, 其實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缸子怎麼處理, 所以才會產生出很多都是根據玩家經驗總結出來的操作方式.
畢竟, 特定情境下這個前提就不是正常魚缸能控制的. 但科學要進步就是一步步來這就交給廠商或是實驗室慢慢研究囉.
紅泥我倒是還沒深入玩過,但鼻涕藻的話我應該是可以用重複性挺高的方法來促使其爆發,要辨認種類的話也是能透過DNA barcoding達到至少屬的層級,之後有空的話我再來看看能不能設計出個比較嚴謹一點的正規實驗吧。
紅泥跟鼻涕, 要能促使其爆發某程度來說還真的不難. 而且也算蠻常一起發生的.
但如同之前提到的, 除非是治標, 也就是使用直接作用在菌藻本身的藥物(抗生素).
不然根據其發生原因要治的本, 常常是不同的. 所以如果要設計實驗的時候還得考慮要測試的東西是什麼.
ex: A說加入硝化菌可以治鼻涕. 他實作也有效果. 但可能原因是其np過高, or 有機過高. 加入硝化菌菌種等等之後缸況進步了. 紅泥鼻涕消失. 同一做法(加入硝化菌之操作), 在實驗設計上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畢竟其實作用的機制是處理np而不是直接針對鼻涕)

以上舉例只是舉例, 內容不一定正確~但我認為在設計實驗的時候這種東西是很難考慮進去的.
當然如果測試的產品是"殺死"菌藻(鼻涕) 的話, 那當然是很好設計.(但這種東西通常加在玩家的魚缸哩, 就不只是殺死鼻涕而已了)

提供一點之後你設計實驗的思路~雖然我覺得難度很高~但就靠大大研究了~

這也是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的夢想,不過現今的實驗證據也還是不太明朗,更別說是生物學領域了。
期待也不期待~ 期待90%解謎的那天, 海缸門檻可以完美降低成為顯學.
不期待的地方是~當那天來臨, 挑戰驟降, 是不是就該換個興趣了~哈哈哈 (就像玩淡水草缸, 現在幾乎人人都可以玩到草類瘋長)
果然人還是喜歡有挑戰性的事物(找虐?)
 
有機碳源的影響我認為也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畢竟的確不見得能確認最終到底induce的是什麼生物的生長。
先前Reefbuilders以及AquaBiomics就有發起一項公民科學研究,將不同碳源寄給報名的受試者添加一段時間後再檢測菌相看能不能抓出個趨勢,也許結果出來後可以稍微提供有點資訊。

另外瓶內的菌相檢測結果確實也有可能是該瓶本身的狀況,不過我也是很好奇裡頭原本的應有菌株對於他們設計的養殖方法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請問你之前觀察到的明顯效果大致上是什麼方面的呢?如果能有一個直觀一點的預期目標也就比較可以設計實驗驗證了。



Bacteria in a bottle, Myth or Fact
你指的應該是這篇吧?
裡頭我認為比較有趣的結果是他發現很高比例的產品其實沒有辦法單純只處理氨,反倒需要一點有機碳(這裡是用少量魚飼料)才有辦法作用,因此內容物就有可能是一些異營硝化菌。

Not all Cycling Bacteria are created equal. Who's who, and what do they need?
這裡也有一篇比較新的測試可以參考看看。
感謝分享 有時間再來看
 
當時看到希瓦氏菌的分享,就有想過這個做法,到現在國外終於有人做了,蠻希望有人做國產的希瓦氏菌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240495/
直接做次世代定序主要的問題是真的蠻花錢的,尤其當樣本數不大的時候。
如果能湊到上百個樣本的話是可以壓到一個樣本幾千塊,但只有幾十個樣本的話一個樣本通常要破萬,所以如果沒有像AquaBiomics這類公司的話一般玩家比較難直接看菌相。

另一個方法是直接把菌種產品塗到培養基上看到底會長出什麼。
用塗盤分離的好處是能確保篩出來的東西真的是健康的活菌(才長的起來),但缺點是裡頭的菌也有可能剛好不太喜歡你選的培養基所以沒長起來。
我應該也會先嘗試用Marine agar之類的廣用型海洋異營菌培養基來塗幾款看會長出啥然後選幾個菌落送定序。
若是希瓦氏菌這類理應全都是同一種東西的產品我認為也比較適合先塗盤,至少能確認一下裡頭有沒有其他雜菌。
 
最後編輯: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