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的三尺缸-第一次ICP水質測試

eddie7786

🏆🏆🏆🏆🏆
註冊時間
2019/07/25
文章
813
按讚
575
經驗點數
6,256
金幣
5,179
小名
艾迪
魚缸大小
3尺底濾
系統類別
隨意混養
生物種類
LPS+SPS
魚缸資料簡介
三尺混養缸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393082/
大容量滴定桶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394243/
咕咾石造景 https://www.ph84.idv.tw/forum/threads/395815/
缸子狀態穩定也超過半年了,但最近褐藻越來越多,進了寄居蟹跟金環寶螺之後大大的改善,才發現先前Mg的滴定量根本是來自這些低等藻。
改善前
PH84_250408124310_81853.jpg



改善後
PH84_250408124310_d74f8.jpg


於是乎直接出現Mg爆掉的狀態,加上最近米粉有1.2個也莫名其妙的縮,剛好二週前送的ICP結果出來了,真的很值得來細細研究,目前已經有改善的頭緒,有些是跟魚友討論,大部分都是交給AI去國外找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我是用FM的 因為完全沒送過,選FM單純是因為可以寄台灣代理商就好,很方便。(感謝S魚友推薦)
PH84_250408124706_5bcc1.jpg


PH84_250408124706_a0969.jpg


FM Lab上面會針對數值給很多建議,但我大部分都會從AI那邊再求證一次,它也會建議相對應的FM產品,但查了一下有些台灣是沒有進的。不過總的來說算是有滿足我這次送測的目的。
 
看了你的 ICP data, 有些建議:

A. 元素過高的部分
K: 457ppm
Mg: 1569ppm
Ca: 492ppm
Sr: 12.3ppm
Br: 82.2 ppm
Li: 771ppm

Ca/Mg/K
是巨量元素, 最好每個禮拜要定期測試, 並適時調整滴定量 (要長期養好骨, 這基礎的穩定是不可或缺的)
通常環境或是生物反應有變動, 這些消耗量就有可能會有變化! (一般 KH 是會先反映的, 但也不一定百分百相關)

ps1: 實際操作上, 只要KH消耗變了, 就可以檢查這些元素;
另一種是藻像或是生物反應變了, 即使KH 消耗沒變, 最好也要檢查一下.

ps2: 若是用 Salifert, 有可能時間久了都會測到比較低的值, 所以我後來都維持在中間值偏低的數值(留 margin 給測試劑)
譬如 Ca: 400~410 (實際上有可能就會跑到 420~430)


Sr
一般都需要額外添加的微量元素(我的缸若是不加, 都是呈現不足的狀態), 你是否有添加?
若是沒有, 可能就是海水素的關係.


Br
這個微量元素有些廠商會搭配在 I 配方中, 你可以檢視看看是否有添加.


Li
我上次測是第一次超過標準, 但我完全沒有添加這個元素, 剛好也是換鹽的時機, 所以海鹽的嫌疑比較大,
接下來的 ICP 會持續觀察.
(好在從實驗室的建議中, 這個超標數值似乎沒有太大影響)


B. 元素過低的部分
I 0.012ppm

碘的消耗變化本來就很快, 若是平時有在補充, 就不用太在意.
 
看了你的 ICP data, 有些建議:

A. 元素過高的部分
K: 457ppm
Mg: 1569ppm
Ca: 492ppm
Sr: 12.3ppm
Br: 82.2 ppm
Li: 771ppm

Ca/Mg/K
是巨量元素, 最好每個禮拜要定期測試, 並適時調整滴定量 (要長期養好骨, 這基礎的穩定是不可或缺的)
通常環境或是生物反應有變動, 這些消耗量就有可能會有變化! (一般 KH 是會先反映的, 但也不一定百分百相關)

ps1: 實際操作上, 只要KH消耗變了, 就可以檢查這些元素;
另一種是藻像或是生物反應變了, 即使KH 消耗沒變, 最好也要檢查一下.

ps2: 若是用 Salifert, 有可能時間久了都會測到比較低的值, 所以我後來都維持在中間值偏低的數值(留 margin 給測試劑)
譬如 Ca: 400~410 (實際上有可能就會跑到 420~430)


Sr
一般都需要額外添加的微量元素(我的缸若是不加, 都是呈現不足的狀態), 你是否有添加?
若是沒有, 可能就是海水素的關係.


Br
這個微量元素有些廠商會搭配在 I 配方中, 你可以檢視看看是否有添加.


Li
我上次測是第一次超過標準, 但我完全沒有添加這個元素, 剛好也是換鹽的時機, 所以海鹽的嫌疑比較大,
接下來的 ICP 會持續觀察.
(好在從實驗室的建議中, 這個超標數值似乎沒有太大影響)


B. 元素過低的部分
I 0.012ppm

碘的消耗變化本來就很快, 若是平時有在補充, 就不用太在意.
感謝L大 其實我的缸子一直以來都有褐藻(矽藻)在造景上問題,Mg我一直維持在1400左右,因為我除了假綿羊蝦 海蔘以外沒進過其他除藻生物,這次寄居蟹幾乎是一週見效,送了ICP後幾天我就發現Mg過高,現在已經停止滴定Mg,KH部分卻是一直維持在6.7-7之間,

倒是Li的部分因為我幾乎高出一倍,K則是微微超標,我剛好最近有二顆米粉觸手慢慢的張不開,K我完全沒有添加,有可能跟海鹽有關係,但用AI查了一下 ,AI有提到Li跟Mg過高時 對K+有協同作用,會導致軟體的觸手縮,這部分我不知道是否正確,而Li高出一倍的原因,AI則是指出跟Mg滴定液的雜質/以及海鹽有關,所以我買了AF的鎂粉,之後還需要滴定的時候打算換成這個。

Sr Br 我都沒有添加,所以等我目前的海鹽用完,我打算換成TM珊瑚鹽,因為我現在的換水量也很少了 1-2週換10%,接下來打算直接使用TM的陰陽離子來補充缺乏(未檢出 )的微量元素。

也是這次ICP才發現我的Si 矽已經過量,所以才造成褐藻爆發,去檢查一下RO機,TDS 3 ,逆滲透膜可能還好,但是離子交換樹酯看起來已經失效果(使用一年出頭),剛好家裡有庫存換上。

目前打算等Mg回到正常數值,然後TM陰陽離子滴定3-4週後,再送第二次ICP,這段時間我也會高頻率換水把舊海鹽消耗完,來釐清到底超標的源頭是哪裏。
 
感謝L大 其實我的缸子一直以來都有褐藻(矽藻)在造景上問題,Mg我一直維持在1400左右,因為我除了假綿羊蝦 海蔘以外沒進過其他除藻生物,這次寄居蟹幾乎是一週見效,送了ICP後幾天我就發現Mg過高,現在已經停止滴定Mg,KH部分卻是一直維持在6.7-7之間,

倒是Li的部分因為我幾乎高出一倍,K則是微微超標,我剛好最近有二顆米粉觸手慢慢的張不開,K我完全沒有添加,有可能跟海鹽有關係,但用AI查了一下 ,AI有提到Li跟Mg過高時 對K+有協同作用,會導致軟體的觸手縮,這部分我不知道是否正確,而Li高出一倍的原因,AI則是指出跟Mg滴定液的雜質/以及海鹽有關,所以我買了AF的鎂粉,之後還需要滴定的時候打算換成這個。

Sr Br 我都沒有添加,所以等我目前的海鹽用完,我打算換成TM珊瑚鹽,因為我現在的換水量也很少了 1-2週換10%,接下來打算直接使用TM的陰陽離子來補充缺乏(未檢出 )的微量元素。

也是這次ICP才發現我的Si 矽已經過量,所以才造成褐藻爆發,去檢查一下RO機,TDS 3 ,逆滲透膜可能還好,但是離子交換樹酯看起來已經失效果(使用一年出頭),剛好家裡有庫存換上。

目前打算等Mg回到正常數值,然後TM陰陽離子滴定3-4週後,再送第二次ICP,這段時間我也會高頻率換水把舊海鹽消耗完,來釐清到底超標的源頭是哪裏。
我會建議你先不要使用 TM陰陽離子, 因為裡面有很多成分你目前都超標!
(其他沒測到或是偏低的微量元素, 相對都是比較不重要的元素)
還有一點就是TM陰陽離子沒有告知加多少量, 會提升多少濃度的說明...

K 沒添加還能跑到這麼高, 真的是蠻奇怪的, 若是我會測一下海鹽泡出來的數值到底是多少.
另外你可以檢查一下 Ca Mg 的消耗比例, 若是脫離一般珊瑚缸的消耗比例, 就有可能是別的東西吃的,
我是覺得 Ca 也太高了.

KH 則是感覺太低了, 離你海水素泡出來的值應該較低的吧?

選擇接近目標值的海水素, 操作起來會比較簡單.
 
我會建議你先不要使用 TM陰陽離子, 因為裡面有很多成分你目前都超標!
(其他沒測到或是偏低的微量元素, 相對都是比較不重要的元素)
還有一點就是TM陰陽離子沒有告知加多少量, 會提升多少濃度的說明...
這個我也是很疑惑 所以我打算滴定一個最小的量 先前依照AI建議 從TM的Ca的滴定量去推算出來 我的缸大約是0.6ml作為起始 滴定2-3週再送ICP 我才有辦法抓出一個提升的依據
K 沒添加還能跑到這麼高, 真的是蠻奇怪的, 若是我會測一下海鹽泡出來的數值到底是多少.
我也很納悶 但是沒意外應該是海鹽問題 本來我也想弄清楚 但後來考量我的換水量不大 一桶25公斤可以用1年了 成本不會增加多少 就剩下的用完直接換TM了
另外你可以檢查一下 Ca Mg 的消耗比例, 若是脫離一般珊瑚缸的消耗比例, 就有可能是別的東西吃的,
我是覺得 Ca 也太高了.
Ca 我自己用沙利佛測是430 這我也覺得很奇怪
至於消耗比例 我長年都是1:1 (尤其是早些年有用UAS養低等藻時)這一年來一些硬體改善藻變少後才變成3:2,這次加入ICP改善各項超標及不足後,希望可以達到3:1的消耗量。
KH 則是感覺太低了, 離你海水素泡出來的值應該較低的吧?

選擇接近目標值的海水素, 操作起來會比較簡單.
KH最近半年使用量一直在增加,但我不敢拉太快,目前一天是補0.38dkh 因為怕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完全珊瑚消耗 還是其他東西 雖然說珊瑚都有明顯長大 ,但各種怪藻引螺管蟲等等也是直到最近才根治。
 
FM和ChatGPT的建議很多也都沒啥根據,所以若沒有查證到來源的話我是覺得聽聽就好(協同作用那個純屬唬爛)。

另外我不認為褐藻會造成鎂顯著的消耗,比較可能的原因是長時間測量上的偏差或鹽度的飄動所產生的消耗錯覺,因為實務上鎂的消耗幾乎不太會超過鈣的10%(即使是藻類的消耗也要到很誇張的生長量才會有顯著影響)。

溴似乎在多數人的缸中都不太會缺,可能是來自許多鹽類(如氯化鎂)裡頭的一些不純物,但我也沒聽過有人回報太高會有什麼不良反應,所以我是不會太擔心。至於換成AF的鎂會不會比較好我也不曉得,畢竟水族產品也沒有什麼純度上的標準。

鋰同樣也是很多人的ICP結果中都會偏高的元素,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差不多,但同樣也沒聽過任何過高的不良反應,因此我也不會想額外做什麼處理。

我會建議你先不要使用 TM陰陽離子, 因為裡面有很多成分你目前都超標!
(其他沒測到或是偏低的微量元素, 相對都是比較不重要的元素)
還有一點就是TM陰陽離子沒有告知加多少量, 會提升多少濃度的說明...
陰陽離子的濃度可以參考這裡
這東西的配方基本上就是用Hans-Werner Balling在Trace elements, functions, sinks and replenishment in reef aquaria這篇中用不同石珊瑚骨骼內的平均比例來設計的,所以照最原始的用法的話是可以配合KH和Ca來添加的。

ps2: 若是用 Salifert, 有可能時間久了都會測到比較低的值, 所以我後來都維持在中間值偏低的數值(留 margin 給測試劑)
譬如 Ca: 400~410 (實際上有可能就會跑到 420~430)
我也有觀察到相同的狀況,其原因我認為可能是滴定液那罐蒸發造成濃度上升所致。
我之前有交叉替換手邊數盒不同時間購買但都在有效期限內的Ca測試劑的粉劑和滴定液,結果發現粉劑即使受潮到肉眼可見的程度也不會對結果有顯著影響,但存放最久的幾罐滴定液不管和哪盒的粉劑搭配都會有特別低的結果。
 
最後編輯:
FM和ChatGPT的建議很多也都沒啥根據,所以若沒有查證到來源的話我是覺得聽聽就好(協同作用那個純屬唬爛)。

另外我不認為褐藻會造成鎂顯著的消耗,比較可能的原因是長時間測量上的偏差或鹽度的飄動所產生的消耗錯覺,因為實務上鎂的消耗幾乎不太會超過鈣的10%(即使是藻類的消耗也要到很誇張的生長量才會有顯著影響)。

溴似乎在多數人的缸中都不太會缺,可能是來自許多鹽類(如氯化鎂)裡頭的一些不純物,但我也沒聽過有人回報太高會有什麼不良反應,所以我是不會太擔心。至於換成AF的鎂會不會比較好我也不曉得,畢竟水族產品也沒有什麼純度上的標準。

鋰同樣也是很多人的ICP結果中都會偏高的元素,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差不多,但同樣也沒聽過任何過高的不良反應,因此我也不會想額外做什麼處理。


陰陽離子的濃度可以參考這裡
這東西的配方基本上就是用Hans-Werner Balling在Trace elements, functions, sinks and replenishment in reef aquaria這篇中用不同石珊瑚骨骼內的平均比例來設計的,所以照最原始的用法的話是可以配合KH和Ca來添加的。


我也有觀察到相同的狀況,其原因我認為可能是滴定液那罐蒸發造成濃度上升所致。
我之前有交叉替換手邊數盒不同時間購買但都在有效期限內的Ca測試劑的粉劑和滴定液,結果發現粉劑即使受潮到肉眼可見的程度也不會對結果有顯著影響,但存放最久的幾罐滴定液不管和哪盒的粉劑搭配都會有特別低的結果。
這麼説,salifert反而不適合放在防潮箱內存放囉?
 
即使不考量蒸發,受潮似乎也不是使結果失準的主因,所以我目前的確是認為防潮箱對於Salifert鈣測試劑的保存並不是很有幫助。
那是不是靠密封會更能延長失準的時間?

另外 TM 陰陽離子, 我又去原廠網站看了一下使用說明, 只有寫每天加 1ml/100L
Add 1 ml of trace elements (each solution) to each 100 l of aquarium water daily.

這樣真的不會出事?!

若是如你說的配方調配, 不是該說補充多少 KH 或是 Ca, 則要補多少陰陽離子才對?
 
那是不是靠密封會更能延長失準的時間?
我目前就是用封口膜把瓶口纏起來減少蒸發,不過開瓶時還挺麻煩的。
之後應該會改成直接裝到其他有O-ring之類密封墊片的容器裡。

另外 TM 陰陽離子, 我又去原廠網站看了一下使用說明, 只有寫每天加 1ml/100L
Add 1 ml of trace elements (each solution) to each 100 l of aquarium water daily.

這樣真的不會出事?!

若是如你說的配方調配, 不是該說補充多少 KH 或是 Ca, 則要補多少陰陽離子才對?
我也不曉得為啥TM不要在官網和說明上寫清楚,不過直接私訊問的話也就是給這個配方。

若是照原始配方的比例(同時也是他們All For Reef用的比例),大約會是每耗78g小蘇打或50g碳酸鈉的KH消耗量就加50mL的陰陽離子。

我目前是用這個比例的一半來各別混到KH和Ca滴定液中添加當作一個baseline,若有其他不足的元素再額外補進去。
不過用這種照KH和Ca消耗添加的方式確實有可能造成高鈣化的缸補太多,而低鈣化的缸反而補不夠(因為微量元素的消耗可能會獨立於鈣化),所以也不太可能有什麼完美比例能通用所有case。
 
那是不是靠密封會更能延長失準的時間?

另外 TM 陰陽離子, 我又去原廠網站看了一下使用說明, 只有寫每天加 1ml/100L
Add 1 ml of trace elements (each solution) to each 100 l of aquarium water daily.

這樣真的不會出事?!

若是如你說的配方調配, 不是該說補充多少 KH 或是 Ca, 則要補多少陰陽離子才對?
最近我也打算改用TM陰陽離子
打算先從建議的一半量加起吧~

話說我個人的感覺是只要不加過量其實都沒關係吧(會不會出事的部分)
就像Ca, 其實補太少珊瑚自動會長的變慢也不會無止盡的一直吸收讓Ca瘋狂降。(可能時間不夠長?)

不過這也純屬猜測啦~
打算用個一兩個月再來測icp
 
最近我也打算改用TM陰陽離子
打算先從建議的一半量加起吧~

話說我個人的感覺是只要不加過量其實都沒關係吧(會不會出事的部分)
就像Ca, 其實補太少珊瑚自動會長的變慢也不會無止盡的一直吸收讓Ca瘋狂降。(可能時間不夠長?)

不過這也純屬猜測啦~
打算用個一兩個月再來測icp
若你想加,建議不用看原廠建議,而是依據J大的說法,看KH,或是Ca的消耗量來添加.
 
返回
上方 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