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a006
🏅🏅🔰
- 註冊時間
- 2009/01/19
- 文章
- 775
- 按讚
- 22
- 經驗點數
- 456
- 位置
- 台北
- 金幣
- 105
- 魚缸大小
- 5燈獎 缸缸好
- 系統類別
- 背部過濾
- 生物種類
- 混養缸
- 魚缸資料簡介
- http://LibertyOcean.com
使用種沙、活石、舊水,設缸至今正好兩週,缸內已經爆褐藻,部分褐藻也逐漸轉綠藻...
從之前爬文學習到的訊息得知,目前硝化系統正在建立,
一開始要觀測NO2亞硝酸,然後該數值會逐漸降低,接近零就可以放入生物...
接著就要觀察NO3硝酸鹽,當NO3降低至零,整個硝化系統就建立完成!
這是我筆記記錄的過程,不知是否有誤?
昨晚換了水,NO2數值今天又測了一下,仍維持在0.05ppm
小缸內冒出的生物越來越多,有小螺、小蟹、義大利麵蟲、管蟲、鋼毛蟲、扁跳蝦...
我已經買了NO3試劑,想問問大大們,是否要等到NO2降至0,
才能夠放入假綿羊蝦、食藻蟹等清道夫?
是否也要等NO2降至0,測試NO3才有意義呢?
因為水管老闆曾說,穩定的硝化系統,NO2只要在0.1ppm以下都算正常...
所以有了上面的疑慮,不知是否可放蝦蟹清道夫、也不知是否需要開始測量NO3?
還請大大們解惑,感恩!
-=-=-=- 以下內容由 sosa006 在 2009年02月04日 00:45am 時新增 -=-=-=-
幾位大大們都有提到,一開始養水,可能因為沒有氨源,所以NO2會是0...
不過,因為我設缸的模式,是拿種沙、活石、舊水,並同時放入5種珊瑚,
所以氨源應該是有的,而且NO2最高在0.1ppm,最低降到0.025,
目前則都是在0.05左右,所以想確認是否要等到0才測量NO3?
以及是否到0才能放入蝦蟹等清道夫生物?
再請大大們提供解答,謝謝啦~
-=-=-=- 以下內容由 sosa006 在 2009年02月06日 01:25am 時新增 -=-=-=-
資料彙整
Q:
到目前為止,我的NO2數值都是0.05ppm
一直以為要等NO2完全歸零,才會出現NO3,那時後才要去量NO3
所以,這樣的觀念是錯的嗎? 是否NO2和NO3會同時存在?
還是當NO2數值高過1以上時,NO3是不會存在的?
A:
NO3硝酸鹽跟NO2亞硝酸鹽是會同時存在的,除非沒有NO2才不會有NO3
某些菌類缺乏,會導致NO2一直累積而NO3無法產生,水質毒性也因而增強。
Q:
我必須等NO2歸零,才可以放入蝦蟹等清道夫生物?
還是目前的情況已經可以讓牠們入缸了呢?
A:
NO2接近0生物就可以存活,但人道上等NO2歸0時再進活體是比較好的!
Q:
很多文章提到,鈣藻出現表示養水完成,是否真是如此?
還是就算鈣藻出現還是要等NO2歸零才算硝化系統完成呢?
A:
當魚缸內生物飼養一段時間後,任何新移入的生物都會造成整缸硝化菌像的生長與建立。
舊有的硝化菌像可以應付舊有的氨氮廢物,而新移入的生物,無疑就是增加了額外的氨氮廢物。
因此舊有的菌像必須生長、壯大,才有辦法消耗新增的氨氮廢物,
而這個時候,生物數量多寡、濾材的選擇與可容許的硝化菌像生長極限就是必須考慮的方向!
有一個理論提到,當硝化細菌數量達到最大極限之後就會開始大量崩解,
然後數量上升,直到維持在某個一定的數量,
而如何掌控細菌數量使其平穩不會開始大量崩解造成生物的傷亡,是養殖生物上必須要注意的事項!
就硝化系統的建立而言,只要有氨氮廢物,硝化系統就屬於建立的狀態,將逐漸消耗NO2、NO3,
在建立的過程中,系統若無法負荷,硝化系統都不能算是建立完成...
在沒有額外氨氮廢物的情況下,NO2、NO3堆積與消耗達到平衡,才表示已經形成穩定的硝化系統!
當一個缸子加入新的生物,或多或少都會造成NO2、NO3的失衡,
生物數量多寡(氨氮廢物來源)、濾材的選擇(與可容許硝化菌像數量的極限有關),都必須注意...
比較好的作法是,每次加入少數生物,隔幾天再測量NO2,若數值為零,才能再容許其他生物。
至於鈣藻的形成,表示缸內已進入生物像的平衡,並且有穩定的各項化學元素平衡,
水質也已達到良好的狀態,這時候放入魚隻或是其他生物,比較能確保牠們的存活。
Q:
養水過程中該不該換水呢?
A:
我不建議換水! 養水過程中所產生的硝酸鹽類、亞硝酸鹽類是成為硝化菌的食物來源,
就算是養水過程中產生的氨氮廢物,也都有助於整個硝化系統的建立...
一個正處於養水階段的缸子,每天大量換水,讓氨氮廢物、硝酸鹽、亞硝酸鹽天天都趨近於0,
那麼哪裡來的營養鹽培養硝化系統? 如何壯大硝化系統內的菌類數量?
也因為亞硝酸鹽類、硝酸鹽類、氨氮廢物會造成對生物的毒害,所以養水期間不能放入生物。
Q:
剛設缸可放入珊瑚來輔助建立硝化系統嗎?
A:
放入活沙、活石還可以,但剛設缸就放入珊瑚,我不贊同!
就我所學,珊瑚幾乎都生長在寡營養鹽的環境中,而新缸建立一定會經歷營養鹽高漲的階段,
而這個階段,通常各種藻類都會繁生,不管是低等藻類(藍綠藻),
還是高等藻類(綠藻)的出現,都會跟珊瑚進行光源的競爭。
珊瑚拓展生存空間的速度,遠不及藻類拓展的速度...
培養硝化系統,不是利用珊瑚,而是利用活石、活沙!
Q:
養水期需要開燈嗎?
A:
因為你在設缸時就已經放入珊瑚軟體,所以開燈是必要的...
但正常的養水期,最多是放入活石、活沙,這時候開燈或不開燈是見仁見智的!
只想建立硝化系統,可以不用開燈;若想培養藻類健全缸內的生態則一定要開燈,但要勤加維護缸子...
藻類暴長的速度超級快,而不同藻類輪替,對水質一定會有影響!
曾經聽過因藻類大量死亡導致一夜倒缸,所以養水期除了培養硝化系統外,
就是怕藻類大量繁生,再大量死亡,導致水質變差而倒缸...
**
[筆記] 硝化系統 總結
所謂的「硝化系統」,簡單的說,就是在缸子亦或是濾材中看不到的各種細菌的菌落,
因此有人稱之為「生物過濾系統」
硝化過濾系統的作用在於過濾養殖水體中肉眼看不到的化學物質,也就是過濾俗稱的
氨氮廢物、亞硝酸鹽、硝酸鹽,透過硝化菌、亞硝酸菌、厭氧脫氮菌等等的微生物作用,
將有害養殖生物的物質逐漸轉化成氮氣逸於空氣中。
硝化系統的建立,對新設立的缸子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不論是淡水養殖還是海水養殖,這都關係到未來生物存活與否。
單純就海水養殖而言,硝化系統的建立方式有很多種...
較早期作法是讓生物(魚、蛤蠣等),在新設立的缸子中死亡腐爛,
並透過不斷運作,配合龐大的過濾器材在短時間內培養生物過濾所需的菌類。
後來經過各位先進們的努力,開始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方式,
例如豆漿養水、蜂蜜養水...等等,以下單就「活沙活石系統」來看整個硝化作用的建立。
何謂活沙、活石?
活沙、活石一般的解釋為在移入缸中的沙石上,住著許許多多的生物,
其中有小型的甲殼類動物、橈腳類動物、軟體動物、各式各樣的藻類...等等,
更深入的說法是除了肉眼可見的小型生物、藻類之外,
在活沙活石上還必須充滿著許多眼睛看不見的微生物(也就是各種菌類),
而這些菌類就是缸子中進行硝化脫氮作用的主角。
在這些細菌中,又可以約略區分為好氧菌與厭氧菌...
一般來說,硝化菌類通常多數為好氧菌,而從高中的生物課本可以知道,
脫氮菌類通常是厭氧菌,就充滿孔隙的活石來說,由表面至石頭內部菌類的分佈為好氧菌逐漸的變成厭氧菌。
就缸底活沙來說,由表面至缸底菌類的分佈亦為好氧菌逐漸的變成厭氧菌。
要注意的是,活沙的厚度一定要夠厚才有辦法建立趨近於無氧的狀態。
談到這裡,有幾個重點可以進行思考:
第一點:利用活沙活石來建立硝化系統,其氨氮廢物的來源?
根據前面的定義,活沙活石上有許多小生物(小型的甲殼類動物、橈腳類動物、軟體動物...等等),
牠們都會排泄自身的氨氮廢物,也有些會死亡,因此絕對有氨氮廢物的來源,
這便是養水初期的氨氮廢物來源,也就是新設立缸子後幾天,只有活沙活石而沒有其他生物,
卻依然可以量測到NO2亞硝酸、NO3硝酸鹽的原因,往後隨著硝化脫氮菌類的數量增加,
NH3氨氮廢物 → NO2亞硝酸鹽 → NO3硝酸鹽,作用會逐漸變快,直到到達顛峰。
這時候,氨氮廢物會開始缺乏,導致亞硝酸鹽缺乏,進而硝酸鹽類開始缺乏,因此各種菌類數量開始崩解下降。
第二點:NO2為0時
當後續NO2量測為0時,此刻就是亞硝酸菌類的數量達到最大數目,
這時候必須、也可以開始少量移入生物(例如魚類),藉以破壞原本的平衡,並額外增加氨氮廢物,
讓原本辛苦培養的菌類不至於開始崩解,此時硝化系統尚不可以稱為建立完成,
因為往後還會有其他生物的移入,硝化系統還在建立中...
第三點:NO3的出現與量測
以簡單化學式來看:
反應物(氨氮廢物)+反應物(其他)→反應物(NO2)+反應物(其他)
→反應物(NO3)+反應物(其他)→生成物(N2)+生成物(其他)
因此NO2與NO3在某段時間是一定並存的,而當氨氮廢物缺乏,亞硝酸鹽就會跟著缺乏,
隨之而來的,便是硝酸鹽的缺乏,所以NO3量測為0,在某個時間點上,是一定會有的。
第四點:該在何時移入生物?
基本上,按照前面幾點的論述,當NO2量測為0的時候,就必須開始少量移入生物,
且需要考慮移入何種生物,並注意往後添加生物的順序是非常重要的,
站上許多先進們極力鼓吹養水期必須要久,小弟絕對贊同,但小弟有另外的看法...
所謂的養水期,必須直到移入缸子可負荷的最大生物量,並達到所有的硝化脫氮脫硫作用完全平衡後一併算之,
也就是只要後續有計畫移入新的生物,在移入生物後都得稱之為「養水」。
第五點:闡述移入生物的順序
通常小弟的作法會是在設立缸子過後,視情況先移入必須在寡營養鹽水體中生存的珊瑚,
接著開始移入低污染性生物(蝦類、五爪貝、海參),跟著開始少量移入高污染性生物(如魚類、海葵)。
當然每個人的作法不同,不可以以偏蓋全。
第六點:鈣藻的出現與否,非關硝化脫氮系統是否建立完成!
如同前面第四點所提到的,只要移入新的生物,硝化脫氮菌像就會生長,
來消耗突然增加的亞硝酸鹽、硝酸鹽。
也就是說,鈣藻的出現只能反映缸子內水質已經達到某一穩定程度,
不能就此篤定硝化脫氮系統已建立完成...
**
[筆記] 天然海水 VS 人工海鹽
天然海水一定是最好的,因為其中有許多微量元素存在,是人工海鹽無法比擬的。
但天然海水容易有帶菌、寄生蟲、重金屬污染等問題,相對這點來說,人工海鹽似乎是比較好的選擇。
然而人工海鹽品質良莠不齊,端看要以生物養得活為主,還是以養的好為前提,
整體而言,天然海水與人工海水各有利弊,在此不便評論...
雖然曾參與過的實驗顯示天然海水與人工海水對珊瑚的成長速度並無明顯的影響,
但我還是喜歡天然海水,只是在找不到天然海水的來源之下,只好選擇泡海鹽。
關於天然海水的處理,前面述及海水有帶菌、寄生蟲、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因此必須經過多道處理。
一般大型養殖場處理方式比較簡單,抽取海水後經過沙濾、濾袋過濾後就直接使用。
對一般的養殖觀賞者來說,通常不會這樣子在海邊抽取海水就直接使用,
而且在台灣,要抽取到沒有遭受污染的海水,確實不容易。
況且大多數的人並不是住在海邊,向水館購買天然海水會是最簡單的方式...
而這時候就得注意幾項問題:
1.天然海水來源:
根據以前工作上所瞭解,水族館賣的海水來源很多,有聽過遠洋深海抽取,
也有聽過在台灣沿岸較少污染的地區抽取,我想水館賣的海水大部分應該都是屬於第二者。
遠洋深海抽取不符合商人的經濟效益,出一趟遠洋船成本都是幾十萬甚至百萬,
而賣給水族館一噸海水才幾千塊,要抽幾噸海水才可以平衡出船費?
因此在哪個地區抽取海水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但通常水館不會知道,
專門載運並販賣海水的商人也不會說出正確的地點...
2.購買天然海水後的處理方式:
玩家級的處理方式很複雜,購買海水後會先初步過濾,並將海水經過紫外線與臭氧處理,
以達到殺滅水體中的有害菌類與寄生蟲、藻類苞子等...
然後利用優質活性炭將重金屬濾除,接著導引海水通過已經培育好大量藻類的缸子,
用以消除各種營養鹽,最後再經過紫外線處理才會使用在養殖缸中。
一般飼養者通常沒辦法這樣做,光是器材、空間就夠頭痛了,遑論還要照顧好藻類缸。
因此,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將購買的天然海水,密閉並且靜置2∼3個禮拜,
然後抽取上層的海水來使用,當然這個方法無法濾除重金屬,所以海水的抽取來源是個關鍵。
或者在使用前先經過活性炭過濾,但一般市售的活性炭有個缺點,
就是會溶解出磷酸鹽類,這時候就得考慮到活性炭的材質了。
當然,每個人的作法不同,以我來說,通常會直接使用...
因為在水族館購買的天然海水都已經過一段時間的靜置了,
有個重點,就是得詢問水館海水是哪時候進來的,用以參考是否需另外處理。
至於帶菌或是小型寄生蟲問題,就不考慮那麼多了,
魚隻如果健康的話,應該就不會發病,也較少受到寄生蟲侵襲。
※彙整魚友 wenhou A豪 答問資訊
從之前爬文學習到的訊息得知,目前硝化系統正在建立,
一開始要觀測NO2亞硝酸,然後該數值會逐漸降低,接近零就可以放入生物...
接著就要觀察NO3硝酸鹽,當NO3降低至零,整個硝化系統就建立完成!
這是我筆記記錄的過程,不知是否有誤?
昨晚換了水,NO2數值今天又測了一下,仍維持在0.05ppm
小缸內冒出的生物越來越多,有小螺、小蟹、義大利麵蟲、管蟲、鋼毛蟲、扁跳蝦...
我已經買了NO3試劑,想問問大大們,是否要等到NO2降至0,
才能夠放入假綿羊蝦、食藻蟹等清道夫?
是否也要等NO2降至0,測試NO3才有意義呢?
因為水管老闆曾說,穩定的硝化系統,NO2只要在0.1ppm以下都算正常...
所以有了上面的疑慮,不知是否可放蝦蟹清道夫、也不知是否需要開始測量NO3?
還請大大們解惑,感恩!
-=-=-=- 以下內容由 sosa006 在 2009年02月04日 00:45am 時新增 -=-=-=-
幾位大大們都有提到,一開始養水,可能因為沒有氨源,所以NO2會是0...
不過,因為我設缸的模式,是拿種沙、活石、舊水,並同時放入5種珊瑚,
所以氨源應該是有的,而且NO2最高在0.1ppm,最低降到0.025,
目前則都是在0.05左右,所以想確認是否要等到0才測量NO3?
以及是否到0才能放入蝦蟹等清道夫生物?
再請大大們提供解答,謝謝啦~
-=-=-=- 以下內容由 sosa006 在 2009年02月06日 01:25am 時新增 -=-=-=-
資料彙整
Q:
到目前為止,我的NO2數值都是0.05ppm
一直以為要等NO2完全歸零,才會出現NO3,那時後才要去量NO3
所以,這樣的觀念是錯的嗎? 是否NO2和NO3會同時存在?
還是當NO2數值高過1以上時,NO3是不會存在的?
A:
NO3硝酸鹽跟NO2亞硝酸鹽是會同時存在的,除非沒有NO2才不會有NO3
某些菌類缺乏,會導致NO2一直累積而NO3無法產生,水質毒性也因而增強。
Q:
我必須等NO2歸零,才可以放入蝦蟹等清道夫生物?
還是目前的情況已經可以讓牠們入缸了呢?
A:
NO2接近0生物就可以存活,但人道上等NO2歸0時再進活體是比較好的!
Q:
很多文章提到,鈣藻出現表示養水完成,是否真是如此?
還是就算鈣藻出現還是要等NO2歸零才算硝化系統完成呢?
A:
當魚缸內生物飼養一段時間後,任何新移入的生物都會造成整缸硝化菌像的生長與建立。
舊有的硝化菌像可以應付舊有的氨氮廢物,而新移入的生物,無疑就是增加了額外的氨氮廢物。
因此舊有的菌像必須生長、壯大,才有辦法消耗新增的氨氮廢物,
而這個時候,生物數量多寡、濾材的選擇與可容許的硝化菌像生長極限就是必須考慮的方向!
有一個理論提到,當硝化細菌數量達到最大極限之後就會開始大量崩解,
然後數量上升,直到維持在某個一定的數量,
而如何掌控細菌數量使其平穩不會開始大量崩解造成生物的傷亡,是養殖生物上必須要注意的事項!
就硝化系統的建立而言,只要有氨氮廢物,硝化系統就屬於建立的狀態,將逐漸消耗NO2、NO3,
在建立的過程中,系統若無法負荷,硝化系統都不能算是建立完成...
在沒有額外氨氮廢物的情況下,NO2、NO3堆積與消耗達到平衡,才表示已經形成穩定的硝化系統!
當一個缸子加入新的生物,或多或少都會造成NO2、NO3的失衡,
生物數量多寡(氨氮廢物來源)、濾材的選擇(與可容許硝化菌像數量的極限有關),都必須注意...
比較好的作法是,每次加入少數生物,隔幾天再測量NO2,若數值為零,才能再容許其他生物。
至於鈣藻的形成,表示缸內已進入生物像的平衡,並且有穩定的各項化學元素平衡,
水質也已達到良好的狀態,這時候放入魚隻或是其他生物,比較能確保牠們的存活。
Q:
養水過程中該不該換水呢?
A:
我不建議換水! 養水過程中所產生的硝酸鹽類、亞硝酸鹽類是成為硝化菌的食物來源,
就算是養水過程中產生的氨氮廢物,也都有助於整個硝化系統的建立...
一個正處於養水階段的缸子,每天大量換水,讓氨氮廢物、硝酸鹽、亞硝酸鹽天天都趨近於0,
那麼哪裡來的營養鹽培養硝化系統? 如何壯大硝化系統內的菌類數量?
也因為亞硝酸鹽類、硝酸鹽類、氨氮廢物會造成對生物的毒害,所以養水期間不能放入生物。
Q:
剛設缸可放入珊瑚來輔助建立硝化系統嗎?
A:
放入活沙、活石還可以,但剛設缸就放入珊瑚,我不贊同!
就我所學,珊瑚幾乎都生長在寡營養鹽的環境中,而新缸建立一定會經歷營養鹽高漲的階段,
而這個階段,通常各種藻類都會繁生,不管是低等藻類(藍綠藻),
還是高等藻類(綠藻)的出現,都會跟珊瑚進行光源的競爭。
珊瑚拓展生存空間的速度,遠不及藻類拓展的速度...
培養硝化系統,不是利用珊瑚,而是利用活石、活沙!
Q:
養水期需要開燈嗎?
A:
因為你在設缸時就已經放入珊瑚軟體,所以開燈是必要的...
但正常的養水期,最多是放入活石、活沙,這時候開燈或不開燈是見仁見智的!
只想建立硝化系統,可以不用開燈;若想培養藻類健全缸內的生態則一定要開燈,但要勤加維護缸子...
藻類暴長的速度超級快,而不同藻類輪替,對水質一定會有影響!
曾經聽過因藻類大量死亡導致一夜倒缸,所以養水期除了培養硝化系統外,
就是怕藻類大量繁生,再大量死亡,導致水質變差而倒缸...
**
[筆記] 硝化系統 總結
所謂的「硝化系統」,簡單的說,就是在缸子亦或是濾材中看不到的各種細菌的菌落,
因此有人稱之為「生物過濾系統」
硝化過濾系統的作用在於過濾養殖水體中肉眼看不到的化學物質,也就是過濾俗稱的
氨氮廢物、亞硝酸鹽、硝酸鹽,透過硝化菌、亞硝酸菌、厭氧脫氮菌等等的微生物作用,
將有害養殖生物的物質逐漸轉化成氮氣逸於空氣中。
硝化系統的建立,對新設立的缸子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不論是淡水養殖還是海水養殖,這都關係到未來生物存活與否。
單純就海水養殖而言,硝化系統的建立方式有很多種...
較早期作法是讓生物(魚、蛤蠣等),在新設立的缸子中死亡腐爛,
並透過不斷運作,配合龐大的過濾器材在短時間內培養生物過濾所需的菌類。
後來經過各位先進們的努力,開始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方式,
例如豆漿養水、蜂蜜養水...等等,以下單就「活沙活石系統」來看整個硝化作用的建立。
何謂活沙、活石?
活沙、活石一般的解釋為在移入缸中的沙石上,住著許許多多的生物,
其中有小型的甲殼類動物、橈腳類動物、軟體動物、各式各樣的藻類...等等,
更深入的說法是除了肉眼可見的小型生物、藻類之外,
在活沙活石上還必須充滿著許多眼睛看不見的微生物(也就是各種菌類),
而這些菌類就是缸子中進行硝化脫氮作用的主角。
在這些細菌中,又可以約略區分為好氧菌與厭氧菌...
一般來說,硝化菌類通常多數為好氧菌,而從高中的生物課本可以知道,
脫氮菌類通常是厭氧菌,就充滿孔隙的活石來說,由表面至石頭內部菌類的分佈為好氧菌逐漸的變成厭氧菌。
就缸底活沙來說,由表面至缸底菌類的分佈亦為好氧菌逐漸的變成厭氧菌。
要注意的是,活沙的厚度一定要夠厚才有辦法建立趨近於無氧的狀態。
談到這裡,有幾個重點可以進行思考:
第一點:利用活沙活石來建立硝化系統,其氨氮廢物的來源?
根據前面的定義,活沙活石上有許多小生物(小型的甲殼類動物、橈腳類動物、軟體動物...等等),
牠們都會排泄自身的氨氮廢物,也有些會死亡,因此絕對有氨氮廢物的來源,
這便是養水初期的氨氮廢物來源,也就是新設立缸子後幾天,只有活沙活石而沒有其他生物,
卻依然可以量測到NO2亞硝酸、NO3硝酸鹽的原因,往後隨著硝化脫氮菌類的數量增加,
NH3氨氮廢物 → NO2亞硝酸鹽 → NO3硝酸鹽,作用會逐漸變快,直到到達顛峰。
這時候,氨氮廢物會開始缺乏,導致亞硝酸鹽缺乏,進而硝酸鹽類開始缺乏,因此各種菌類數量開始崩解下降。
第二點:NO2為0時
當後續NO2量測為0時,此刻就是亞硝酸菌類的數量達到最大數目,
這時候必須、也可以開始少量移入生物(例如魚類),藉以破壞原本的平衡,並額外增加氨氮廢物,
讓原本辛苦培養的菌類不至於開始崩解,此時硝化系統尚不可以稱為建立完成,
因為往後還會有其他生物的移入,硝化系統還在建立中...
第三點:NO3的出現與量測
以簡單化學式來看:
反應物(氨氮廢物)+反應物(其他)→反應物(NO2)+反應物(其他)
→反應物(NO3)+反應物(其他)→生成物(N2)+生成物(其他)
因此NO2與NO3在某段時間是一定並存的,而當氨氮廢物缺乏,亞硝酸鹽就會跟著缺乏,
隨之而來的,便是硝酸鹽的缺乏,所以NO3量測為0,在某個時間點上,是一定會有的。
第四點:該在何時移入生物?
基本上,按照前面幾點的論述,當NO2量測為0的時候,就必須開始少量移入生物,
且需要考慮移入何種生物,並注意往後添加生物的順序是非常重要的,
站上許多先進們極力鼓吹養水期必須要久,小弟絕對贊同,但小弟有另外的看法...
所謂的養水期,必須直到移入缸子可負荷的最大生物量,並達到所有的硝化脫氮脫硫作用完全平衡後一併算之,
也就是只要後續有計畫移入新的生物,在移入生物後都得稱之為「養水」。
第五點:闡述移入生物的順序
通常小弟的作法會是在設立缸子過後,視情況先移入必須在寡營養鹽水體中生存的珊瑚,
接著開始移入低污染性生物(蝦類、五爪貝、海參),跟著開始少量移入高污染性生物(如魚類、海葵)。
當然每個人的作法不同,不可以以偏蓋全。
第六點:鈣藻的出現與否,非關硝化脫氮系統是否建立完成!
如同前面第四點所提到的,只要移入新的生物,硝化脫氮菌像就會生長,
來消耗突然增加的亞硝酸鹽、硝酸鹽。
也就是說,鈣藻的出現只能反映缸子內水質已經達到某一穩定程度,
不能就此篤定硝化脫氮系統已建立完成...
**
[筆記] 天然海水 VS 人工海鹽
天然海水一定是最好的,因為其中有許多微量元素存在,是人工海鹽無法比擬的。
但天然海水容易有帶菌、寄生蟲、重金屬污染等問題,相對這點來說,人工海鹽似乎是比較好的選擇。
然而人工海鹽品質良莠不齊,端看要以生物養得活為主,還是以養的好為前提,
整體而言,天然海水與人工海水各有利弊,在此不便評論...
雖然曾參與過的實驗顯示天然海水與人工海水對珊瑚的成長速度並無明顯的影響,
但我還是喜歡天然海水,只是在找不到天然海水的來源之下,只好選擇泡海鹽。
關於天然海水的處理,前面述及海水有帶菌、寄生蟲、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因此必須經過多道處理。
一般大型養殖場處理方式比較簡單,抽取海水後經過沙濾、濾袋過濾後就直接使用。
對一般的養殖觀賞者來說,通常不會這樣子在海邊抽取海水就直接使用,
而且在台灣,要抽取到沒有遭受污染的海水,確實不容易。
況且大多數的人並不是住在海邊,向水館購買天然海水會是最簡單的方式...
而這時候就得注意幾項問題:
1.天然海水來源:
根據以前工作上所瞭解,水族館賣的海水來源很多,有聽過遠洋深海抽取,
也有聽過在台灣沿岸較少污染的地區抽取,我想水館賣的海水大部分應該都是屬於第二者。
遠洋深海抽取不符合商人的經濟效益,出一趟遠洋船成本都是幾十萬甚至百萬,
而賣給水族館一噸海水才幾千塊,要抽幾噸海水才可以平衡出船費?
因此在哪個地區抽取海水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但通常水館不會知道,
專門載運並販賣海水的商人也不會說出正確的地點...
2.購買天然海水後的處理方式:
玩家級的處理方式很複雜,購買海水後會先初步過濾,並將海水經過紫外線與臭氧處理,
以達到殺滅水體中的有害菌類與寄生蟲、藻類苞子等...
然後利用優質活性炭將重金屬濾除,接著導引海水通過已經培育好大量藻類的缸子,
用以消除各種營養鹽,最後再經過紫外線處理才會使用在養殖缸中。
一般飼養者通常沒辦法這樣做,光是器材、空間就夠頭痛了,遑論還要照顧好藻類缸。
因此,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將購買的天然海水,密閉並且靜置2∼3個禮拜,
然後抽取上層的海水來使用,當然這個方法無法濾除重金屬,所以海水的抽取來源是個關鍵。
或者在使用前先經過活性炭過濾,但一般市售的活性炭有個缺點,
就是會溶解出磷酸鹽類,這時候就得考慮到活性炭的材質了。
當然,每個人的作法不同,以我來說,通常會直接使用...
因為在水族館購買的天然海水都已經過一段時間的靜置了,
有個重點,就是得詢問水館海水是哪時候進來的,用以參考是否需另外處理。
至於帶菌或是小型寄生蟲問題,就不考慮那麼多了,
魚隻如果健康的話,應該就不會發病,也較少受到寄生蟲侵襲。
※彙整魚友 wenhou A豪 答問資訊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