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訂了一隻黃龍,這週一晚上寄出週二中午收到後即對溫對水下缸,下缸後鑽入沙中。
隔天也就是今天早上八點出門前還有看到出來游動,晚上六點到家只剩同一天下缸的清潔蝦抱著的白骨。
魚隻在包裝中並未出現什麼異狀(正常呼吸游動),對水前也有以milwaukee ma887測試包裝水鹽度為36ppt而我的缸為34ppt,因此應該不是鹽度問題;缸中其他魚只有一隻紅翅倒吊不過我覺得他大概完全沒發現曾經多了一隻魚。
這次當然完全有可能是魚隻本身狀況或其他因素,此文的重點也不是探討這隻魚的死因。
不過目前唯一我想到有可能影響的操作因素就剩對水流程了。雖然我進魚一直都是遵照傳統的對溫對水也沒出過什麼大問題,但這次讓我重新審視了一下以往的做法。
魚隻長期運輸時包裝內會累積氨,但因為碳酸造成pH下降會使氨轉為離子態而使毒性降低。
不過接下來的操作我就有聽過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要緩慢對水避免魚隻體內的銨因pH上升快速轉成氨而使魚中毒;第二種說法是要盡可能讓魚趕快離開包裝水避免水中的銨因為接觸空氣pH上升轉成氨。
兩種說法的差異主要是在毒害魚的究竟是體內的氨還是環境中的。我個人目前比較傾向於後者,因為我不認魚類這種構造複雜的脊椎動物的恆定機制會讓體內pH跟著環境大幅改變。
倘若此假設為真那要幫長途運輸的魚對水比較理想的做法可能是要盡快將魚移出包裝放入鹽度相同的乾淨海水後才能慢慢對水。
不曉得大家的經驗如何呢?
隔天也就是今天早上八點出門前還有看到出來游動,晚上六點到家只剩同一天下缸的清潔蝦抱著的白骨。
魚隻在包裝中並未出現什麼異狀(正常呼吸游動),對水前也有以milwaukee ma887測試包裝水鹽度為36ppt而我的缸為34ppt,因此應該不是鹽度問題;缸中其他魚只有一隻紅翅倒吊不過我覺得他大概完全沒發現曾經多了一隻魚。
這次當然完全有可能是魚隻本身狀況或其他因素,此文的重點也不是探討這隻魚的死因。
不過目前唯一我想到有可能影響的操作因素就剩對水流程了。雖然我進魚一直都是遵照傳統的對溫對水也沒出過什麼大問題,但這次讓我重新審視了一下以往的做法。
魚隻長期運輸時包裝內會累積氨,但因為碳酸造成pH下降會使氨轉為離子態而使毒性降低。
不過接下來的操作我就有聽過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要緩慢對水避免魚隻體內的銨因pH上升快速轉成氨而使魚中毒;第二種說法是要盡可能讓魚趕快離開包裝水避免水中的銨因為接觸空氣pH上升轉成氨。
兩種說法的差異主要是在毒害魚的究竟是體內的氨還是環境中的。我個人目前比較傾向於後者,因為我不認魚類這種構造複雜的脊椎動物的恆定機制會讓體內pH跟著環境大幅改變。
倘若此假設為真那要幫長途運輸的魚對水比較理想的做法可能是要盡快將魚移出包裝放入鹽度相同的乾淨海水後才能慢慢對水。
不曉得大家的經驗如何呢?
最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