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恐怕是個誤解,PH越高銨離子轉換成氨分子的比率越高,也就是說PH越高,氨毒性越高,氨極易溶於水,氨分子在一般的養殖溫度下溶解度是500,000ppm左右,氧的溶解度約8ppm,這樣看得出來氨溶解度有多高了吧,除非水中氨濃度超過50萬ppm,不然打氣也沒用的,最常見的情況反而是空氣中的氨溶入水中而不是溢出水中...NH4^+ + OH^- =NH3↑ + H2O
加上打氣,很容易就把氨打掉了~
在一篇研究論文中也發現,一般細菌的量也不是細菌感染的主因,除非魚類受到緊迫或者免疫力下降.而我自己的實驗過程也是如此,我加糖來降低氨濃度讓細菌大量繁殖到水都濁了,四處都是菌膜,但也沒發現有明顯細菌感染跡象,但只要氨上升,魚就開始有細菌感染症狀,降低後又能改善....
水試所沒寫清楚害你搞錯,那是脫氮還原反應產生的N20,N2,氮氣溶解度非常非常的低,所以打氣會讓氮氣溢出水面...這邊,水試所提到的~
水中氨氮之代謝循環為:魚的代謝性廢物、飼料殘餌、動植物腐爛產生NH3 → 經Nitrosomonas分解 → NO2-(亞硝酸鹽,在充足的溶氧、適當的PH值及溫度下→再經Nitrospira分解→NO3-(硝酸鹽,nitrate)→經氣體交換逸散到空氣中。
所以打氣的功能,可能是在攪拌水?!
其實用有機碳源養殖是有缺陷的,我看過幾篇文獻,但後來並沒有大規模的被養殖業者採用...主要就是細菌膠羽的量會大的驚人,且一定要不斷的清除膠羽,不然使用糖的份量會越來越高反而增加成本,沒有足夠碳源菌是會死的,死後氨又馬上釋放出來很可怕的,KZ系統會強調一定要使用"超高效率蛋白"且儘量不使用濾材是有原因的,就是怕細菌膠羽大量殘留,洞會越補越大....但養殖業者哪可能去買BK,ATI蛋白養魚啊,光是每天清那些膠羽就很煩人了...附議...
一般在大規模土塘養殖
驟雨後或變天
藻相或浮游生物快速掛掉
爆氨是常有的...
伴隨而來的還可能有硫化氫與溶氧問題
此時也是魚蝦最虛弱也最易病變的時候
但土塘要大規模換水是很難的..
異營菌(某些品系的芽孢桿菌或其他)+糖蜜
活化後下水
是降氨的好方法....
但是鹽度一拉高
這些非原生於海水的菌種往往效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