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emychen
💎💎🏆🏆🏆
- 金幣
- 923
主缸長期且連續下葯不確定的風險比較高,且百分百換水的成本非常高,所以我從來都沒推廣過主缸的下葯程序,希望每位魚友都能設置無特定寄身蟲病原的主缸,且任何來源都需要作入缸前的檢疫,我所設計的檢疫程序,通常只需要6天(144小時)的藥物暴露期,即使藥物影響菌相讓檢疫缸的水質不怎麼好,或者是藥物不影響菌相對魚隻具有輕微的毒性(事實上只要是學醫的都知道,任何市售的藥劑都有程度輕重不同的毒性),這麼短的暴露期所帶來的風險都絕對比主缸施葯來的低很多,可是偏偏每位魚友來詢問的幾乎都是已經主缸發病中,甚至還有些情況是連病原都不清楚下發問.......
然而身為疾病版的版主的責任,我能視而不見嗎??或者是請飼主放棄治療,主缸撤掉重新設立無特定寄身蟲病原的主缸,且任何來源都需要作入缸前的檢疫??對我而言要我視而不見相當困難,對任何魚友而言,主缸撤掉重設又談何容易??往往我只能硬著頭皮給予建議,然而魚類的治療跟人類的治療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人類疾病研究的發展往往是走在時代的前端,對魚類的治療實在是落後太多了,人類可以用造價千萬的儀器去作任何的檢測,而每位魚友幾乎都是連顯微鏡鏡檢都沒作過的情況下詢問....在原因不明的情況下,我要如何給予適當的建議呢??
雖然有人會說,既然採納了何種作法時,風險責任就必須自己承擔,然而當風險發生的時候,(風險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是飼主劑量算錯,或者是環境條件有問題,甚至是魚隻本身的問題....等任何可能性都有),折損的往往不只魚友養的魚隻,折損的也是赤子對毎位魚友的赤誠...我在提供建議的同時,往往我也同魚友一起承擔責任了....
所以我必須在此呼籲,請每位魚友在購進一隻魚兒之前,請先到疾病版看看這篇"疾病總論"置頂文章,了解海水魚類跟淡水魚類飼養難度有多麼的不同,了解"環境","病原",及"魚類本身的因素"對養殖所產生的影響...
很多魚友都會說水質好就能把魚養的好,就淡水魚來講確實是如此,就海水而言,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全然正確(當然也不能說錯啦),我養淡水魚從來沒有檢疫,甚至用很簡陋的設備就在養了,當然我的NO2都維持在安全值,先前沒用加溫,寒流來襲時魚就懶懶的,也不大會進食,不過都沒生病喔,過些日子後看他們可憐,就加個溫吧,某次食用微波爐時,沒插座把加溫棒插頭拔掉,忘了插回去,結果過兩天魚居然長白點了,在此之前我已經很久很久都沒看過白點了,後來我只作一件事情,就只是把加溫棒的插頭插回去,也沒特別調整到高溫來殺淡水型白點蟲,我溫控原本都設在25度,就這樣兩天後白點完全的消除,由此可見,我的缸子裡已經長期存有白點蟲,且慢慢的溫降並不會發病,只有在溫度驟降的情況下才會發病,且發病後只要溫度調整回來魚隻的免疫系統就足以抵抗,不需作任何事情,為什麼淡水魚會這麼好養呢??經我長期研究我發現...以下一些原因....
目前水族館所看到的淡水魚大部分都是人工繁殖種,因為人工環境的關西,造成不能適應人工環境的野生魚盡數死亡,這些魚的祖先也大都被環境病原攻擊過,抵抗力弱者也死亡了,剩下的都是對人工環境適應力強者,對病原抵抗力強者,經過數代的淘汰篩選,優質的基因不斷的留下來,剩下來的都是對人工環境適應力強者,對病原抵抗力強者,所以會這麼好養....
反觀海水魚,幾乎全數都是野生魚,來源幾乎都是被氰化物毒過的,不然究是經過長途運輸來台灣的(這幾點原因有在疾病總論討論過),這些傷害有些會造成部分魚不可回復的傷害,有些魚買回來的魚不是短期暴斃就是長期慢慢耗弱死亡..
海水魚都沒經過人工環境長期數代的淘汰篩選,所以幾乎每隻海水魚只要一抓回來,都很努力的在適應人工環境,如果環境差(比方說氨,亞硝酸高)當然魚兒是必死的,NO3由於是被定義低毒性或者是無毒性的東西,且長期觀察下很多魚友的魚也都生長在高NO3的環境下,所以在此NO3不被討論為魚類致死的一項因素,然而環境正常下也往往會有魚隻發病,這是因為很多時候養殖密度都太高了,高密度養殖病原往往能從抵抗力較差的魚類找到跳板大量繁殖,攻擊其他健康的魚隻,或者是沒有活石的FO缸,也往往沒有足夠的活石生物"天敵"能夠補食這些病原的蟲體或者卵,而無法壓抑寄身蟲的數量.....或者是過量的餵食,讓水質往負面的情況下發展,也可能是造成大規模發病的原因.....
還有另外一個不常被討論的原因,在此提出說明,我們飼養的魚類多數都來自於不同的海域,很多都是特定海域的特有種,然而各地海域其實環境條件仍有很大的差異,比方說溫度,比重,各種離子含量....我們又發現,某些特有種的魚類根本無法在其他海域生存,比方說東南亞海域從來沒發現女王,法國,澳洲,而金蝴蝶在台灣海域相當多,卻不在別的海域被發現,甚至我聽一位巴西的魚友跟我說在當地女王法國都很便宜(因為巴西海域有產這兩種魚),可是皇后一隻折合台幣葯1萬多,公子小丑一隻折合台幣葯1100元,可見全都是東南亞出口過去的,當地很可能完全無這種魚,我們發現這些魚類完全無法經由洋流,或者是人工運輸的方式在別的海域長期的生存並繁衍後代,當然更不可能會變成強勢種.(吳郭魚跟垃圾魚就例外,通常這兩種魚很容易在各地形成強勢種),即使是天然海域如此優越的條件下都難以生存,更何況是人工環境呢??人工環境下的魚類都來自於世界的各個角落,然而單一穩定的人工環境條件就是各個海域的魚類適合長期生存的條件嗎??
由於海水富含各種離子,加上很多的低等生物(如海藻,能合成EPA,DHA及富集碘離子..),食物學家發現,海水魚是最佳的蛋白質來源,這些特殊的營養都能經過食物鏈被魚類攝取,bali兄曾經說過,野生的海水魚都吃的很營養,隨處都能吃到DHA,這些營養也許人工養殖條件仍有不足之處....
PS.由於EPA,DHA極易氧化,人工飼料在製程中也可能會破壞一些營養成分,所以某些營養成分必須要從天然環境中取得...
由上述各種原因我們發現,海水魚的養殖要像淡水魚這麼簡單實在是不可能了,我們只能儘量的設置好的環境,做好病原的處理,嚴選健康良好的魚隻來避免魚隻的死亡...
飼養的初期設立無特定寄身蟲病原的主缸,且任何來源都需要作入缸前的檢疫,所採取的方式是病原截斷法,簡單的邏輯即是把身上沒跳蚤的貓養在封閉的環境不跟外界接觸,只要不帶入任何跳蚤進來,這隻貓活到他作古了,身上也絕對不會有跳蚤,主缸即使再良好的管理之下仍可能會有變動的時候,只要病原存在,日後就必將會有不定期的寄身蟲發病風險.
飼養的初期設立無特定寄身蟲病原的主缸,且任何來源都需要作入缸前的檢疫,是我長期養殖觀察的經驗下,個人覺得最折衷且良好的解決方案,所以在此呼籲..
PS.為何說是折衷呢?因為檢疫也無法對細菌,病毒檢疫,且無法解決魚類原本就存在的傷害(比方說氰化物中毒,運輸氨中毒),且任何市售藥物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副作用...我所設計的檢疫只有6天暴露期,主缸絕不下葯,此時主缸就是最好的備援系統,即使檢疫缸水質被藥物影響了或者是魚類輕微副作用,也能很快的進入主缸休生養息...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抱怨,我沒有怨過任何魚友,只是苦口婆心的呼籲,我跟每位魚友都一樣,都走過相同的路,很遺憾的無法找到完美的方式,只能在不完美的方法中找出一個解決方案,膚淺的意見,請各位參考而已....
然而身為疾病版的版主的責任,我能視而不見嗎??或者是請飼主放棄治療,主缸撤掉重新設立無特定寄身蟲病原的主缸,且任何來源都需要作入缸前的檢疫??對我而言要我視而不見相當困難,對任何魚友而言,主缸撤掉重設又談何容易??往往我只能硬著頭皮給予建議,然而魚類的治療跟人類的治療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人類疾病研究的發展往往是走在時代的前端,對魚類的治療實在是落後太多了,人類可以用造價千萬的儀器去作任何的檢測,而每位魚友幾乎都是連顯微鏡鏡檢都沒作過的情況下詢問....在原因不明的情況下,我要如何給予適當的建議呢??
雖然有人會說,既然採納了何種作法時,風險責任就必須自己承擔,然而當風險發生的時候,(風險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是飼主劑量算錯,或者是環境條件有問題,甚至是魚隻本身的問題....等任何可能性都有),折損的往往不只魚友養的魚隻,折損的也是赤子對毎位魚友的赤誠...我在提供建議的同時,往往我也同魚友一起承擔責任了....
所以我必須在此呼籲,請每位魚友在購進一隻魚兒之前,請先到疾病版看看這篇"疾病總論"置頂文章,了解海水魚類跟淡水魚類飼養難度有多麼的不同,了解"環境","病原",及"魚類本身的因素"對養殖所產生的影響...
很多魚友都會說水質好就能把魚養的好,就淡水魚來講確實是如此,就海水而言,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全然正確(當然也不能說錯啦),我養淡水魚從來沒有檢疫,甚至用很簡陋的設備就在養了,當然我的NO2都維持在安全值,先前沒用加溫,寒流來襲時魚就懶懶的,也不大會進食,不過都沒生病喔,過些日子後看他們可憐,就加個溫吧,某次食用微波爐時,沒插座把加溫棒插頭拔掉,忘了插回去,結果過兩天魚居然長白點了,在此之前我已經很久很久都沒看過白點了,後來我只作一件事情,就只是把加溫棒的插頭插回去,也沒特別調整到高溫來殺淡水型白點蟲,我溫控原本都設在25度,就這樣兩天後白點完全的消除,由此可見,我的缸子裡已經長期存有白點蟲,且慢慢的溫降並不會發病,只有在溫度驟降的情況下才會發病,且發病後只要溫度調整回來魚隻的免疫系統就足以抵抗,不需作任何事情,為什麼淡水魚會這麼好養呢??經我長期研究我發現...以下一些原因....
目前水族館所看到的淡水魚大部分都是人工繁殖種,因為人工環境的關西,造成不能適應人工環境的野生魚盡數死亡,這些魚的祖先也大都被環境病原攻擊過,抵抗力弱者也死亡了,剩下的都是對人工環境適應力強者,對病原抵抗力強者,經過數代的淘汰篩選,優質的基因不斷的留下來,剩下來的都是對人工環境適應力強者,對病原抵抗力強者,所以會這麼好養....
反觀海水魚,幾乎全數都是野生魚,來源幾乎都是被氰化物毒過的,不然究是經過長途運輸來台灣的(這幾點原因有在疾病總論討論過),這些傷害有些會造成部分魚不可回復的傷害,有些魚買回來的魚不是短期暴斃就是長期慢慢耗弱死亡..
海水魚都沒經過人工環境長期數代的淘汰篩選,所以幾乎每隻海水魚只要一抓回來,都很努力的在適應人工環境,如果環境差(比方說氨,亞硝酸高)當然魚兒是必死的,NO3由於是被定義低毒性或者是無毒性的東西,且長期觀察下很多魚友的魚也都生長在高NO3的環境下,所以在此NO3不被討論為魚類致死的一項因素,然而環境正常下也往往會有魚隻發病,這是因為很多時候養殖密度都太高了,高密度養殖病原往往能從抵抗力較差的魚類找到跳板大量繁殖,攻擊其他健康的魚隻,或者是沒有活石的FO缸,也往往沒有足夠的活石生物"天敵"能夠補食這些病原的蟲體或者卵,而無法壓抑寄身蟲的數量.....或者是過量的餵食,讓水質往負面的情況下發展,也可能是造成大規模發病的原因.....
還有另外一個不常被討論的原因,在此提出說明,我們飼養的魚類多數都來自於不同的海域,很多都是特定海域的特有種,然而各地海域其實環境條件仍有很大的差異,比方說溫度,比重,各種離子含量....我們又發現,某些特有種的魚類根本無法在其他海域生存,比方說東南亞海域從來沒發現女王,法國,澳洲,而金蝴蝶在台灣海域相當多,卻不在別的海域被發現,甚至我聽一位巴西的魚友跟我說在當地女王法國都很便宜(因為巴西海域有產這兩種魚),可是皇后一隻折合台幣葯1萬多,公子小丑一隻折合台幣葯1100元,可見全都是東南亞出口過去的,當地很可能完全無這種魚,我們發現這些魚類完全無法經由洋流,或者是人工運輸的方式在別的海域長期的生存並繁衍後代,當然更不可能會變成強勢種.(吳郭魚跟垃圾魚就例外,通常這兩種魚很容易在各地形成強勢種),即使是天然海域如此優越的條件下都難以生存,更何況是人工環境呢??人工環境下的魚類都來自於世界的各個角落,然而單一穩定的人工環境條件就是各個海域的魚類適合長期生存的條件嗎??
由於海水富含各種離子,加上很多的低等生物(如海藻,能合成EPA,DHA及富集碘離子..),食物學家發現,海水魚是最佳的蛋白質來源,這些特殊的營養都能經過食物鏈被魚類攝取,bali兄曾經說過,野生的海水魚都吃的很營養,隨處都能吃到DHA,這些營養也許人工養殖條件仍有不足之處....
PS.由於EPA,DHA極易氧化,人工飼料在製程中也可能會破壞一些營養成分,所以某些營養成分必須要從天然環境中取得...
由上述各種原因我們發現,海水魚的養殖要像淡水魚這麼簡單實在是不可能了,我們只能儘量的設置好的環境,做好病原的處理,嚴選健康良好的魚隻來避免魚隻的死亡...
飼養的初期設立無特定寄身蟲病原的主缸,且任何來源都需要作入缸前的檢疫,所採取的方式是病原截斷法,簡單的邏輯即是把身上沒跳蚤的貓養在封閉的環境不跟外界接觸,只要不帶入任何跳蚤進來,這隻貓活到他作古了,身上也絕對不會有跳蚤,主缸即使再良好的管理之下仍可能會有變動的時候,只要病原存在,日後就必將會有不定期的寄身蟲發病風險.
飼養的初期設立無特定寄身蟲病原的主缸,且任何來源都需要作入缸前的檢疫,是我長期養殖觀察的經驗下,個人覺得最折衷且良好的解決方案,所以在此呼籲..
PS.為何說是折衷呢?因為檢疫也無法對細菌,病毒檢疫,且無法解決魚類原本就存在的傷害(比方說氰化物中毒,運輸氨中毒),且任何市售藥物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副作用...我所設計的檢疫只有6天暴露期,主缸絕不下葯,此時主缸就是最好的備援系統,即使檢疫缸水質被藥物影響了或者是魚類輕微副作用,也能很快的進入主缸休生養息...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抱怨,我沒有怨過任何魚友,只是苦口婆心的呼籲,我跟每位魚友都一樣,都走過相同的路,很遺憾的無法找到完美的方式,只能在不完美的方法中找出一個解決方案,膚淺的意見,請各位參考而已....